Surgical technique 對于椎間孔外和椎間孔間隙的減壓,三個骨性標志是必不可少的:橫突、峽部和下位椎體的SAP。 ![]() Skin marking 在C型透視的正位片上,標記相應節段的椎間盤上下界限和上下椎弓根。 ![]() 該團隊選擇的Docking Point位于椎板的峽部。第一個切口與橫突相對應,第二個切口位于尾端約3厘米處。通道切口在距離椎弓根外側緣2-3cm的范圍內進行。擴張階段也應通過鈍性解剖多裂肌來創建Son's空間。 ![]() Soft tissue and bone working 成功Docking后,使用射頻清除軟組織,清楚地識別橫突、峽部和SAP。使用高速磨鉆和咬骨鉗,進行椎板外側部分切除和SAP的部分切除,應注意不要切除太多的小關節,避免部分骨折和隨后的不穩定。重要的是要記住血管解剖,因為小關節動脈是腰椎節段動脈的一個分支,在這一步中可能會受損,導致難以控制的出血。 ![]() 椎間孔成形術后,應切除黃韌帶,以暴露神經根和椎間盤。在確定神經根后,應根據壓迫情況進行完全減壓,骨贅、椎間盤突出或遠端綜合征。椎間孔突出需要比椎間孔外突出更廣泛的骨性操作,但通過適當的技術,骨切除量不足以引起不穩定。在腰椎間盤水平,應進行走形根的識別和隨后的椎間盤切除術。如有必要,還可以行側隱窩減壓。 ![]() Pearls 醫源性腹膜后積液可能是椎旁入路的并發癥。通常,它只會引起腹脹和不適,并且自發再吸收。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應避免超過30mmHg的水壓,并應將橫突視為操作的深度,因為橫突間韌帶的侵犯是這種情況的危險因素。椎間孔內病變操作使用帶角度工具-刮匙、咬骨鉗和直鉗。 Discussion UBE主要通過椎板間路徑進行,為大多數LDH提供了適可視化,而無需進行大量的骨操作。同側入路的缺點是小關節切除,對神經根的牽拉更大。這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同側入路的關節突切除率更高(22.6%),使下關節突骨折風險增加了6%。 對側入路可以更精確地識別椎管中線和小關節保護。然而,外科醫生需克服陡峭的學習曲線,并且已經具備一些專業知識,因為這將需要更多的骨和軟組織操作。此外,手術路徑過長,LDH可能無法明確識別,這不適合新手外科醫生。由于過多的水沖洗,手術中可能會出現腦膜刺激。 進行文獻綜述,四篇文章中有三篇描述了L5-S1的減壓。只有Ahn等簡要介紹了LDH的椎旁入路。Zhu等報道了一種椎間孔外入路,切口位于L5-S1椎弓根外側2cm,L5峽部上下1.5cm,該病例為鄰近節段退變,先前進行了內固定和減壓。Park等人通過切除腰骶韌帶,具有神經根牽拉較少的優點,但僅適用于腰骶移行部。與顯微通道椎旁入路相比,UBE椎旁入路有幾個優勢:肌肉和骨結構損傷更少,更容易進入椎間孔,術后背痛更少,并能更早地恢復日常活動。與其他技術相比,還有幾個技術優勢。照明和放大使評估解剖細節更容易。連續沖洗有助于控制出血,增強粘附物的溶解,一些研究將其作為降低感染風險的假設。 所述方法還具有優于傳統UBE方法的優勢,減少了骨和軟組織操作,這意味著手術并發癥的風險更低,手術時間更短。由于SAP的切除量小,不穩定的風險較小,且椎板間結構得到維護,因此如果需要進行翻修或其他手術,其也具有優越性。 文獻: Reis JPG, Pinto EM, Teixeira A, Frada R, Rodrigues D, Cunha R, Miranda A.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review and detailed surgical approach to extraforaminal approach. EFORT Open Rev. 2025 Mar 3;10(3):151-155. doi: 10.1530/EOR-24-0137. PMID: 40071975; PMCID: PMC11896681. |
|
來自: 送玫瑰的手 > 《UBE極外側椎間盤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