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科| 南疆行(之八) ![]() ![]() 歌曲:胡楊之歌 【編者按】作為旅游愛好者與歷史專業人士的張玉科先生,繼去年北疆游之后,今年又進行了長達半月之久的南疆游。那廣袤的原野、美麗的景色,旖旎的風光,奇異的民俗,伴之以豐厚的歷史典故與趣味橫生的民間傳說,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道道賞心悅目的文化大餐。 本文是一篇長達四萬余字的長篇游記,計37章,分為九集發布,請讀者諸君細細欣賞。本期為第八集,前文見文末鏈接。 ![]() ![]() 南疆之行(6月5日)(三十) ![]() 早晨起床,穿上拖鞋從賓館后門出去,去爬沙山。沙丘連綿起伏,我赤腳一直向上攀爬,到了目之所及的最高點。放眼望去,遠方廣袤的流動沙漠,向前延伸無垠無邊,金黃的沙浪在永恒奔涌。 今日行程,從塔中鎮出發,繼續沿著塔里木沙漠公路,往尉梨縣方向。中午時分,到達輪臺縣塔里木胡楊林景區。 據統計,世界上的胡楊絕大部分生長在中國,中國90%以上的胡楊又生長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 塔里木胡楊林風景區,集塔河自然景觀、胡楊景觀、沙漠景觀為一體,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楊林保護區。胡楊林是塔里木河流域典型的荒漠森林草甸植被類型,從上游河谷到下游河床均有分布。雖然胡楊林結構相對簡單,但具有很強的地帶性生態烙印。無論是朝霞映染,還是身披夕陽,它在給人以神秘感的同時,也讓人解讀到人生的生機與希望。 ![]() 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南沙漠公路70公里處,是新疆觀賞胡楊林最佳地之一,也是世界上1200個森林公園中唯一的沙漠胡楊林公園。胡楊林的最佳觀賞期是在秋天,秋天的胡楊林是一片金黃。我們這個季節到來,只能看到胡楊樹高大、虬勁的枝干和青色的樹葉。 ![]() 胡楊是第三紀殘余的古老樹種。胡楊生長期漫長,由于風沙和干旱的影響,很多胡楊樹造型奇特、詭異,有“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的說法。胡楊,維吾爾語叫“托克拉克”,意為“最美麗的樹”。由于它頑強的生命力,以及驚人的抗干旱、御風沙、耐鹽堿的能力,人們又叫它“沙漠英雄樹”。 胡楊,還有紅柳、梭梭、沙棗等沙漠植物,它們的一生就是一部人生啟示錄,是有關生命與死亡、大漠守衛與絕處逢生的啟示錄。 ![]() 前幾年,去過內蒙古的額濟納胡楊林和金塔胡楊林,看過金黃色的胡楊林精美場景。這次在輪臺塔里木胡楊林只是匆匆而過了。 南疆之行(6月5日)(三十一) 從塔里木胡楊林出發繼續前行。新芽安排我們依照導航到鐵門關將軍樓景區。 ![]() 到庫爾勒后,前往鐵門關景區,景區因為在維修道路,不接待游客,無法進入景區游覽。將軍樓在景區的入口處,景區的文史專家劉先生給我們介紹了鐵門關的人文歷史,還觀看了介紹景區的視頻。以前對鐵門關還真不太了解,通過介紹和觀看視頻,增長了不少歷史知識,真是受益很多。 鐵門關市,現在是新疆自治區直轄縣級市,與第二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由兵團管理。鐵門關市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部,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八縣一市境內,北依天山,南依阿爾金山,天山支脈庫魯克山橫貫墾區中部,形成“三山夾兩盆”的格局,屬北溫帶大陸極干旱氣候。 ![]() 鐵門關市交通四通八達,218國道將焉耆墾區、庫爾勒墾區、塔里木墾區和且若墾區貫穿。北上可達省府烏魯木齊,南下至315國道后,可東至青海,西達伊犁州。境內景區眾多,如樓蘭古城、巴音布魯克草原等。 秦漢時期,天山南麓有36國,鐵門關市轄境內位居渠犁國境,古渠犁國在且末西北,精絕之北,尉犁西南,山國以西,烏壘東南,其范圍相當于今庫爾勒市境及尉犁縣西北、輪臺縣東南一部分。 李白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指的就是鐵門關。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許多名關的記載,古代有二十六名關之說。比如天下雄關嘉峪關、居庸疊翠的居庸關、劍門天下險的劍門關、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等,而號稱天下最后一關的是“鐵門關”,它位于新疆庫爾勒與塔什之間的山谷中。 關于鐵門關的歷史記載,要上溯到兩漢時期的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 漢武帝時,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都經過了這里。西漢侍郎鄭吉曾在鐵門關迎接一萬二千騎兵過關,五萬多漢軍將士在鐵門關以南的廣闊原野上會師。 ![]() 東漢時期,班超領軍途經鐵門關,曾經在關前的孔雀河畔飲馬,班超降服了爭霸西域的匈奴勢力,穩定了東漢王朝的西北邊疆,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后人為紀念班超大將軍,在鐵門關前修建了將軍樓以示緬懷。 ![]() 當時的將軍樓就是鎮守鐵門關的將軍議事和臨時居住的場所。現在的將軍樓是1994年在昔日將軍樓遺址上復建的一座二層仿古建筑,登臨其上,可俯瞰孔雀河的深澗,遙望鐵門關巍巍關樓的雄姿。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后,曾在這里設關,因其險固,無人破關,故稱“鐵門關”。鐵門關是焉耆盆地進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漢唐時期,鐵門關也是拱衛龜茲的東大門。 從山海關到居庸關,再到嘉峪關,到鐵門關,我國古代長城實際上是沿著北緯40度左右構建,其主要功能就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 鐵門關現在歸兵團農二師所在地的鐵門關市管理,主要是因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解決馬蘭核基地的用電問題,時任兵團司令員王震將軍,到流經鐵門關峽谷的孔雀河勘察,決定在此建造了具有水力發電,儲水,灌溉,養殖等綜合功能的鐵門關水庫。 ![]() 進入關門,左側峭壁上刻著“襟山帶河”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概括鐵門關的險要,也紀錄了一段抗擊侵略者的戰爭史。 阿古柏,本是浩罕國的一名軍官,他趁新疆內亂之際,出兵占領了新疆的大部分領土。阿古柏先后侵占了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田等地后,又以10萬兵力攻打鐵門關。得手后,口出狂言:“鐵門關一出,天下已在我囊中。”鐵門關被攻克,清政府無比震驚。1875年,清政府決定采納左宗棠之諫,增兵收復新疆。 鐵門關是一種見證,又是一種象征,更是一種書寫,書寫著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史詩。 ![]() 749年,唐代邊塞詩人岑參首次出塞期間,任職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寫了一首《題鐵門關樓》:鐵關天西涯,極目少行客。關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 全詩以五言古詩形式描繪鐵門關的險峻地勢與戍邊將士的孤寂生活。詩歌通過“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等意象展現邊塞地理奇觀,以“關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刻畫守關者的孤獨形象,最終以“一望頭欲白”突顯面對蒼茫邊疆的精神震撼。 該作品收錄于《全唐詩》,反映出岑參詩歌氣勢雄渾、細節精微的藝術特色,成為研究唐代邊塞文學的重要文本。 游覽之后,往尉犁縣,住厚德大酒店。 南疆之行(6月6日)(三十二) 早晨起床,外出走走。尉犁縣城很美,街道整齊美觀,綠樹成蔭,干凈整潔,建筑布局格調外觀都很不錯,空氣清新,市民和善友好,老人和小孩精神狀態都很好。 尉犁,又名“羅布淖爾”,源于“羅布泊”而得名,意為“水草豐腴的湖泊”。尉犁縣,隸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北緣,地處新疆的東南部。國道218線橫貫全縣,是南疆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這里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特別豐富,有庫爾勒的“后花園”之稱。 從酒店出發,上午去羅布泊雅丹大裂谷游覽。 ![]() 羅布泊,新疆東南部湖泊,由于形狀宛如人耳,被譽為“地球之耳”,又被稱作“死亡之海”,又名羅布淖,是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匯集之湖。羅布泊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最低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東緣,若羌縣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東南部。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匯集于此,為我國第二大咸水湖。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氣候變遷及人類水利工程影響,導致上游來水減少,直至干涸,現僅為大片鹽殼。 從尉犁到羅布泊大裂谷,是一段二十多公里的土路,四周是棉花地,路況很差,車子顛簸厲害。沿途風沙漫天飛舞,種植棉花的破舊薄膜,也隨著風沙吹的到處都是,有許多勾掛在樹枝上。 ![]() 進入羅布泊無人區,看到的是一片荒涼,干涸的鹽堿地中,有粗粒的沙石,有星星點點的耐旱植物草類,仿佛來到了另一個星球,荒涼、寂靜、神秘。 ![]() 景區大門很簡陋,與塵土融為一體,絲毫看不出這里藏著絕美景觀。門票每人20元,汽車開進去每輛車50元。從景區大門開車進入到大裂谷位置,還有5公里,路況也很差,蒼涼與雄偉在此完美呈現。 ![]() 羅布泊大裂谷,也被稱作雅丹大峽谷,位于尉犁縣的戈壁灘上,是羅布泊地區獨特的地理特征。這個裂谷全長約4.9公里,最深處落差超過100米,隱藏在戈壁灘之下,形狀千姿百態,陡峭險峻,嶙峋奇異,進入裂谷中好似置身于地下宮殿。 羅布泊大裂谷的形成,是由于極干旱地區山前沖積扇在地殼上升和間歇性暴雨洪水侵蝕情況下形成的峽谷。水流從高處的庫魯塔格山往低處流淌,尋找地面薄弱的環節發育,加上地震、風雨侵蝕等因素造成谷坡崩塌,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模樣。 ![]() 這個裂谷在2006年才被探險家們發現,是一處充滿西域風情的自然奇觀。因為與魔鬼城同屬雅丹地貌,所以和烏爾禾魔鬼城風景有幾分相似,都是風蝕性地貌。不同的是魔鬼城是高于地面風蝕巖群景觀,而羅布泊大裂谷是在大地之間的一道裂縫。 我們從大裂谷處沿棧道走到谷底,谷底地面很平整,是水流過后的沙石。裂谷中景色千姿百態、幽深莫測。行走其間峰回路轉,曲徑通幽,遮天蔽日。 從上方俯瞰羅布泊雅丹地下裂谷,像皮膚上的一道裂紋傷疤,有很多彎彎繞繞。峽谷里內有乾坤,上面窄下面寬,兩側有十幾條側谷通往幽深處,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秘境。 可以在裂谷中自由奔跑,感受大自然最原始的律動。那些石壁、沙土,仿佛在訴說千百年的故事。走到小裂谷附近,看到一條長約半米細佃長長的小蛇,可能是感覺游客打攪了它,時而昂頭在谷底爬行,時而靜默不動,人們感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 ![]() 從小裂谷處沿棧道走出裂谷,回到汽車,離開羅布泊,往烏魯木齊市。 南疆之行(6月6日)(三十三) 新疆是我國一塊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任何人也不能將其分裂出去。對于新疆,人們經常念念不忘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故事。 林則徐晚年從新疆流放回內陸時,曾路過長沙,與當時湖南的布衣秀才左宗棠曾有一次徹夜長談,史稱“湘江夜話”。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諸多關于新疆地形地貌、農業水利等寶貴資料,全部交付給他,并寄予厚望:“西定新疆,舍君莫屬。” 1880年5月的一天,一位年近七旬的統帥騎馬離開肅州(今酒泉市)向西前進,跟在他身后的是一隊整齊進軍的騎、步兵。在隊伍中,一輛馬車格外引人矚目,上面赫然拉著一口厚重的黑色棺材。 ![]() 這位抬棺出征的統帥就是清政府委任的欽差大臣、陜甘總督左宗棠。他此行出征的目標是收復被沙俄侵占多年的新疆伊犁。 ![]() 阿古柏 時間回到1865年,毗鄰中國西北邊疆的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斯坦)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占領了包括喀什噶爾、和闐、阿克蘇在內的南疆地區以及迪化(今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 與此同時,恰逢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不久,沙俄和英國的競爭焦點轉向亞洲。 獲悉阿古柏入侵新疆后,沙俄和英國都意識到這是擴大勢力范圍的重大機遇,因此兩國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阿古柏。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國的支持下建立了偽政權,西北邊疆局勢岌岌可危。清政府當時集中國力專心海防,在某種程度上有放棄新疆的意味。得知這種情況,左宗棠心急如焚。他挺身而出,力陳放棄新疆是自挫國威的短視行為,助長西方列強囂張氣焰,必將遺患長遠。 清政府由此定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戰略,于1875年任命陜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新疆地域廣大,今天的新疆面積為166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這里有眾多的草原、河流,也有連片的沙漠戈壁。南疆地區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為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被譽為“死亡之海”。 在19世紀70年代,西征軍絕無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可能。面對新疆復雜的地勢,先收復北疆勢在必行。收復新疆之戰的關鍵在于解決補給問題。西北用兵,“籌餉難于籌兵,籌糧難于籌餉,籌轉運難于籌糧”。從甘肅到新疆路途遙遠,必須提前籌劃好進軍和補給路線,保證糧餉供應充足才有望獲得勝利。 現在,從甘肅酒泉到新疆東大門哈密,開車走連霍高速,全程632公里。當時西征軍的主要運輸工具是馬、騾子和駱駝等畜力,以這樣的運輸條件供應幾萬大軍的吃穿用度,補給的難度可想而知。隨著西征軍的不斷深入,這條補給線會越來越長。左宗棠實施精兵策略,裁撤軍隊中的冗員,鼓勵就地發展生產,保障軍隊供給。 左宗棠坐鎮甘肅肅州(今酒泉市),根據新疆地勢情況,制定了“先北后南”“緩進急戰”兩條基本作戰方針。1876年,在糧草、武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左宗棠命令劉錦棠、金順兵分兩路率軍出關入疆,集中兵力消滅阿古柏建立的偽政權。在收復迪化的戰事中,清軍在六道灣山梁上架起大炮,一炮即轟塌了一處城墻,敵軍瞬時大潰,清軍一鼓作氣迅速進城。今天,烏魯木齊水磨溝區重建的“一炮成功”廣場就是為了紀念當時的那段歷史。 隨后,西征軍攻占了通往南疆的軍事要地達坂城,收復了托克遜和吐魯番,徹底打開了南疆通道。 至1878年1月,西征軍已先后攻克庫爾勒、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及和闐等地,這標志著新疆除伊犁外的地區大體被收復。 從開始進軍到驅逐侵略者,整個軍事行動歷時一年半時間,但實際作戰時間只有不到八個月。在道路交通和補給等各種困難條件下,進展如此神速,真可謂“勢如破竹”。 在收復新疆大部后,伊犁地區成為清政府和沙俄關注的焦點。1871年,沙俄料定清政府無法收復新疆,因此在出兵強占伊犁時曾向清政府表示,等清政府收復迪化、瑪納斯等城后,就會將伊犁交還給清政府。 在派出曾紀澤到俄國繼續談判的同時,清政府也密令左宗棠做好軍事收復伊犁的準備,這才有了左宗棠抬棺出征的一幕。 左宗棠不畏強敵,豪情萬丈,用“壯士長歌,不復以出塞為苦也,老懷益壯”表達了堅決收復伊犁的決心。左宗棠的行動震懾了沙俄。經過艱難談判,中俄雙方于1881年簽訂《中俄改定條約》。此條約雖然也是不平等條約,但較之前崇厚簽訂的協議,已經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權益,伊犁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 離開尉犁縣羅布泊大裂谷,經過五百多公里車程,晚上七點多鐘,回到了烏魯木齊,住藝龍璽程國際酒店。 ![]() 阿古柏被左宗棠(右)擊敗 (未完待續) ![]() ![]() ![]() ![]() ![]() 作者簡介 張玉科,安徽省作協會員,馬鞍山市政協社會法制委前主任。寫過大量的散文、隨筆,有《夢里田園》、《飄落的楓葉》等多部文集出版。 【配圖編輯】老驥 【前文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