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描寫”寫作法36例 作者:Ashida 對比描寫,這詞兒聽著文縐縐的,其實天天都在跟它打交道。媽媽燉的紅燒肉和食堂的肥肉片,一對比就知道家的味道有多金貴;小區門口的老槐樹夏天枝繁葉茂,冬天光禿禿戳在那兒,這也是對比。 對比,就是把倆不一樣的玩意兒擺一塊兒,讓該突出的更突出,該藏著的藏不住,讀者一眼就能瞅出其中的門道。對比描寫,也像過日子,有甜有苦,有笑有淚,湊在一塊兒才夠味。這樣一對比,仿佛寫的不是文章,是日子里的那些真滋味,對吧? 1.動靜對比 這是最常見的,就像戲臺子上,主角在那兒又唱又跳,后臺的道具一動不動,一靜一動,主角就更顯眼了。寫的時候,讓動的事物帶點聲響、帶點動作,靜的事物就寫它“釘在那兒”“沒一絲波瀾”,反差立馬就出來。 2.虛實對比 實的是眼睛能瞅見的,比如桌上的茶杯;虛的是腦子里想的,比如茶杯讓你想起去年冬天的雪。把眼前的實景和心里的虛景放一塊兒,能寫出層次感,就像吃包子,咬到餡兒才知道里面藏著啥。 3.明暗對比 不光是光線,也能是心里的亮堂和憋屈。比如老胡同里,路燈照得一小塊地方亮堂堂,墻根兒的陰影里卻黑得像潑了墨,走在亮處的人哼著歌,陰影里的貓縮成一團,這畫面就有勁兒了。 4.冷暖對比 可以是真溫度,也能是心里的感受。寒冬臘月,外面飄著雪,屋里的爐子燒得通紅,媽媽往你手里塞個熱紅薯,手暖,心更暖,這一冷一熱,暖意就鉆得更深。 5.大小對比 螞蟻扛著比自己大十倍的面包屑,旁邊的大象慢悠悠走過,一腳能踩扁十個螞蟻窩。寫的時候突出“小”的頑強,“大”的笨拙,或者反過來,大小一襯,各有各的特點。 6.多少對比 菜市場里,張大媽的攤子上就擺著三兩根黃瓜,蔫頭耷腦;李大爺的攤子堆得像小山,黃瓜頂花帶刺。不用多說,誰的新鮮一看就知,數量多少能藏著門道。 7.高低對比 山頂的松樹站得筆直,腰桿挺得比云彩還高,山腳下的野花卻趴在地上,風一吹就打哆嗦。但野花開得熱鬧,松樹卻孤零零的,高低里藏著不同的活法。 8.遠近對比 遠處的山像蒙著紗,模模糊糊就剩個影子;近處的河卻嘩嘩流著,石頭上的青苔都看得清。一遠一近,就像給景色拉了個焦距,遠的縹緲,近的扎實。 9.快慢對比 趕火車的人提著箱子狂奔,鞋跟敲得地面當當響;路邊下棋的老頭卻半天挪一步棋,手指頭在棋盤上磨來磨去。一個急得像火燒,一個慢得像抽絲,生活的節奏就寫出來了。 10.剛柔對比 鐵匠鋪里,大錘子砸在鐵砧上,火星子蹦得老高,剛硬得能劈開石頭;旁邊的小媳婦卻在納鞋底,線在手里柔柔軟軟,一針一線繡出朵花。剛的更剛,柔的更柔,就像骨頭和肉,湊一塊兒才是個人。 11.粗細對比 老木匠手里的刨子,把兒磨得光溜溜、細溜溜;刨出來的木頭渣子卻粗拉拉的,堆在地上像小山。細的是功夫,粗的是成果,對比著寫,能看出老手藝的講究。 12.軟硬對比 曬了一天的棉被,軟得像云朵,蓋在身上能陷進去;床底下的石頭卻硬邦邦,踢一腳能疼得齜牙咧嘴。一軟一硬,能寫出生活里的舒服和磕絆。 13.香臭對比 巷子里飄來炸油條的香味,勾得人直咽口水,轉個彎卻撞見個垃圾桶,酸臭味頂得人捂鼻子。這倆味兒撞在一起,油條的香就更勾人了,就像苦藥之后的糖,更甜。 14.甜苦對比 小時候偷喝蜂蜜,甜得舌頭都發黏,轉頭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嘴里的甜混著心里的苦,那滋味一輩子忘不了。甜和苦挨著寫,能寫出事兒的曲折。 15.新舊對比 奶奶的樟木箱,漆皮掉得斑斑駁駁,鎖扣銹得打不開,里面卻放著新做的紅棉襖,針腳密得像星星。舊箱子里藏著新念想,就像老人心里揣著年輕的勁兒。 16.里外對比 老院子的門漆成紅色,看著喜慶,推開門卻見院子里荒草齊腰,屋里的蛛網結得能粘住麻雀。外面光光鮮鮮,里面凄凄慘慘,這種反差能藏著故事。 17.正反對比 同一件事,有人說好,有人說壞。比如下雨,賣傘的笑開了花,曬谷的愁得直跺腳,兩撥人的反應一對,雨就不再是單純的雨了。 18.真假對比 集市上,小販拿著假玉佩吹得天花亂墜,旁邊擺攤的老頭卻把真古董往布底下藏。真假放一塊兒,不用點破,讀者心里自有桿秤。 19.美丑對比 村里的二丫臉上有塊胎記,孩子們都笑她丑,可她總把饅頭分給流浪狗,眼睛亮得像星星;村頭的花嬸長得白凈,卻總偷拿鄰居的菜。美丑不在臉上,在心里,對比著寫就顯出來了。 20.善惡對比 公交車上,小伙子搶了老太太的座位,旁邊的姑娘卻站起來給老太太墊了個棉墊。一個惡一個善,不用罵誰,好壞自有公論,對比就是無聲的評判。 21.強弱對比 壯漢把小貓踩在腳下,看著挺橫,可看見自己的老母親就立馬矮了半截;小姑娘瘦得像根豆芽,卻敢擋在小貓前面。強的不一定真強,弱的不一定真弱,對比能寫出人性的復雜。 22.智愚對比 學霸拿著難題愁眉苦臉,學渣卻蹦出個歪招解了題;老板算錯了賬,掃地阿姨卻一語點破。別被表面的“智”和“愚”騙了,對比著寫,能寫出意外的驚喜。 23.勤懶對比 王大爺天不亮就去地里侍弄莊稼,苗長得比誰都壯;李大叔天天躺炕上抽煙,地里的草比苗還高。秋后王大爺的糧倉滿了,李大叔的鍋卻空了,勤懶的結果一眼便知。 24.悲歡對比 結婚的車隊從胡同口過,鞭炮響得震耳朵,新媳婦笑著抹眼淚;胡同深處,老張頭蹲在門口哭,他兒子今天出殯。一悲一歡擠在一塊兒,生活的酸甜苦辣就全出來了。 25.離合對比 火車站里,小兩口抱著哭,說要分開三年;旁邊的老兩口卻手拉手,說終于盼回了孫子。離別的苦和重逢的甜,撞在一起更讓人揪心,也更讓人暖。 26.古今對比 老街上,青磚灰瓦的老房子墻皮都掉了,墻根下卻擺著年輕人的掃碼支付牌;穿漢服的姑娘踩著共享單車,車鈴叮鈴鈴響,古的老氣,今的鮮活,放在一起就有了時代感。 27.中外對比 胡同里的早點攤,油條豆漿冒著熱氣;街對面的咖啡館,玻璃窗里坐著喝咖啡的老外。一個熱鬧接地氣,一個安靜講情調,不用多說,文化的味兒就出來了。 28.晝夜對比 白天的菜市場吵得像炸開鍋,小販的吆喝、自行車的鈴鐺、討價還價的嗓門混在一起;到了夜里,只剩下路燈和偶爾的貓叫,地上的菜葉被月光照得發白。一晝一夜,是兩種世界。 29.晴雨對比 晴天,孩子們在操場上瘋跑,影子被太陽拉得老長;雨天,他們趴在窗邊看雨,玻璃上的水痕像畫。晴有晴的熱鬧,雨有雨的安靜,對比著寫,日子就有了不同的模樣。 30.春秋對比 春天,院子里的桃樹開花,粉嘟嘟的像堆云彩;秋天,桃葉落了一地,風吹過,卷著枯葉打旋?;ㄩ_花落,春秋一換,就寫出了時間的腳蹤。 31.生死對比 醫院的產房里,嬰兒的哭聲像小喇叭;隔壁的病房,老人的呼吸越來越弱。一邊是新生命,一邊是要走的人,生和死挨著,更讓人覺得活著真好。 32.貧富對比 富人的狗戴著金項圈,頓頓吃進口狗糧;流浪漢卻蹲在垃圾桶旁,撿別人扔的饅頭。不用喊口號,貧富的差距就扎在人眼里,對比能寫出生活的重量。 33.貴賤對比 博物館里,一塊破石頭被罩在玻璃柜里,說值幾百萬;農民家里,祖傳的玉鐲卻被用來腌咸菜。貴賤不在東西本身,在人怎么看,對比著寫就有了嚼頭。 34.親疏對比 過年回家,親哥倆見面就吵架,吵著吵著卻一起給爹媽包餃子;表兄妹客客氣氣,卻連對方愛吃啥都不知道。親的不一定熱乎,疏的不一定生分,對比能寫出人情的微妙。 35.成敗對比 老張頭種了十年果樹,今年終于結了滿樹的果子,笑得合不攏嘴;小李折騰了三年生意,最后賠得底朝天,蹲在路邊抽煙。成功的甜和失敗的苦,對比著寫,都是生活的滋味。 36.榮辱對比 老將軍年輕時戴過軍功章,全村人敲鑼打鼓迎他;老了犯了錯,孤零零地坐在輪椅上,沒人愿意理他。榮耀時有多風光,落魄時就有多冷清,對比能寫出人生的起伏。 一、注意事項 1.別為了對比而對比 就像做菜,放鹽是為了提味,不是為了咸死個人。對比得服務于你想表達的意思,比如想寫母愛,就用外面的冷對比家里的暖,別東拉西扯湊一堆沒用的對比,那不成大雜燴了嗎? 2.對比的雙方得有聯系 你不能拿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板凳瞎對比,八竿子打不著,讀者看著也迷糊。得找沾點邊的,比如星星和路燈,都能發光;板凳和沙發,都是坐的,這樣對比才有意義,就像倆街坊吵架,得有共同的由頭才行。 3.別寫得太直白,留點余地 比如寫善惡對比,不用直說“他是好人,他是壞人”,寫好人給乞丐錢時的動作,寫壞人偷東西時的眼神,讀者自己能看出來。就像喝酒,慢慢品才出味兒,一口悶了啥也嘗不著。 4.控制好“比重”,別厚此薄彼 有時候需要突出一方,但也別把另一方寫得一無是處。比如寫新舊對比,老物件有老物件的念想,新東西有新東西的方便,各有各的好,對比不是非要分個輸贏,而是讓讀者看見不同的好。 5.結合細節,別光喊口號 說“天冷”,不如寫“哈口氣能看見白汽,手凍得像胡蘿卜”;說“心暖”,不如寫“他把圍巾摘下來,往我脖子上繞了三圈,圍巾上有他身上的肥皂味”。細節是對比的肉,沒肉光有骨頭,誰樂意啃??? 二、仿寫建議 1.從學課文開始扒 課本里好多對比描寫,比如朱自清寫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边@里有明暗、虛實對比,你就仿著寫自家院子的月光,把“流水”換成“碎銀”,把“青霧”換成“炊煙”,慢慢就上手了。 2.拿生活場景練手 每天出門瞅兩眼,菜市場的熱鬧和公園的安靜,晴天的陽光和雨天的水洼,都能拿來練。先寫一句景,再寫一句和它反著的景,比如“賣菜的大嬸嗓門比喇叭還響”,接著寫“買花的姑娘說話細得像蚊子哼”,多寫幾句,就像學騎車,摔兩跤就會了。 3.先仿結構,再換內容 比如別人寫“老槐樹的葉子落了一地,新栽的冬青卻綠得發亮”,你就換個場景,“爺爺的老煙斗積了層灰,爸爸的電子煙卻閃著藍光”,結構不變,把事物換成自己熟悉的,就像穿別人的衣服,改改尺寸就合身了。 4.別怕寫得糙,先寫出來再說 剛開始可能寫得像白開水,沒關系。比如寫冷暖對比,先寫“天很冷,我媽給我毛衣”,然后慢慢加細節,“風刮在臉上像小刀子,我縮著脖子往家跑,媽從屋里探出頭,手里舉著件紅毛衣,毛線是去年我扯著她買的,她說太艷,此刻卻比太陽還晃眼”,多改幾遍,糙米飯也能釀成酒。 三、例文 (一)《胡同里的冬》 胡同里的冬天,是被風刮出來的。 北風吹得像哨子,順著墻根兒鉆,把墻角的枯草卷得打旋,卷到張大爺的門口,又被門檻擋了一下,堆成個小土堆。張大爺的門是塊舊木板,裂了好幾道縫,風從縫里往里灌,嗚嗚地像哭。 但門一推開,就換了個世界。 爐子蹲在屋中間,紅通通的,鐵殼上的黑灰都被烤得發亮。王大媽正往爐子里添煤,鐵鏟碰著爐壁,“哐當”一聲,驚得窗臺上的吊蘭抖了抖葉子。吊蘭的葉子上還掛著水珠,是剛澆的,綠得能掐出水來,和屋外的枯黃一比,像塊翡翠鑲在了糙木頭上。 “進來烤烤!”王大媽掀著門簾喊,門簾是紅布做的,洗得發了白,邊角卻縫得整整齊齊。我縮著手進去,她轉身從灶上拎起個搪瓷缸,缸子上的紅漆掉了大半,露出里面的白瓷,倒了杯熱水遞過來,“剛晾的,不燙嘴?!?/span> 水喝進嘴里,暖烘烘地往下走,走到肚子里,像揣了個小太陽。眼瞅著窗外的風把電線吹得像琴弦,卻彈不出個正經調,屋里的暖氣片卻“滴答”響,是水在管子里跑,跑得歡實,把墻都焐熱了,貼在墻上的年畫,胖娃娃的臉蛋紅撲撲的,像能跳下來似的。 張大爺從里屋出來,裹著件軍大衣,領子立得老高,露出的耳朵凍得通紅,手里卻攥著個蘋果,往我手里塞:“昨兒閨女捎來的,甜著呢?!碧O果是紅的,在他皴裂的手里,紅得像團火。 我咬了一口,甜水順著嘴角流,抬頭看見窗玻璃上結著冰花,像幅畫,畫里有山有水,卻靜悄悄的;窗戶外,風還在吼,卷著雪沫子,打在玻璃上“沙沙”響。屋里的人說話聲、爐子的“噼啪”聲、暖氣片的“滴答”聲,混在一起,把北風擋在了外面,擋成了另一個世界。 胡同里的冬,一半是冰,一半是火,就像王大媽的手,手背凍得裂了口子,手心卻能捂熱我的耳朵。 (二)《早市》 天剛蒙蒙亮,早市就醒了,比雞叫還早。 東頭的李嬸已經支起了攤子,茄子紫得發亮,黃瓜頂花帶刺,碼得像小金字塔,她嗓門亮,“新鮮的!剛從地里摘的!”喊一聲,能驚飛樹梢上的麻雀。麻雀撲棱棱飛起來,翅膀帶起的風,吹得旁邊的電線桿搖了搖,電線桿上貼著的小廣告,邊角卷了起來,像只耷拉著的耳朵。 西頭的老張頭就不一樣了。他蹲在馬扎上,面前擺著個竹筐,筐里就幾個土豆,坑坑洼洼的,像沒長開的疙瘩。他不吆喝,吧嗒著旱煙袋,煙鍋里的火星明明滅滅,和李嬸攤子上的燈泡一比,一個像螢火蟲,一個像小太陽。 買茄子的人多,圍著李嬸的攤子,你挑我揀,塑料袋“窸窸窣窣”響,李嬸的秤桿翹得老高,“多給你半兩,下次還來?。 崩蠌堫^的筐前卻冷清,半天過來個老太太,捏捏土豆,“這能吃嗎?”老張頭磕磕煙袋,“自家種的,沒打藥,就是丑點,燉出來香。” 太陽慢慢爬上來,照在李嬸的茄子上,紫得更艷;照在老張頭的土豆上,坑洼里的土粒倒看得更清。李嬸的筐漸漸空了,她數著零錢,手指頭沾著唾沫,笑得眼角的褶子擠成了花;老張頭的土豆還剩倆,他卻不急,從懷里掏出個干硬的饅頭,就著煙,一口一口嚼。 有個年輕媳婦跑過來,說要做土豆泥,把老張頭的土豆全買了。老張頭慢悠悠地稱,稱完了,又從筐底摸出個小土豆,“搭你一個,夠孩子吃一口。”年輕媳婦謝著走了,他看著媳婦的背影,煙鍋子在鞋底上磕了磕,站起身,竹筐往肩上一扛,慢悠悠地往家走。 這時候李嬸正收拾攤子,塑料袋揉成一團,往垃圾桶里扔,“哐當”一聲,驚得剛落在電線桿上的麻雀又飛了。老張頭的腳步輕,竹筐“咯吱”響,像怕踩疼了地上的影子似的。 早市像個戲臺,有人唱紅臉,有人唱白臉,有人鬧哄哄,有人靜悄悄,湊在一塊兒,才是過日子的樣兒。 (三)《醫院的午后》 醫院的午后,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可這靜里,藏著好多不一樣的聲兒。 三樓的產房門口,老王頭蹲在地上,手里攥著個皺巴巴的煙盒,煙早抽完了,還在那兒捏來捏去。墻是白的,白得晃眼,他的影子投在墻上,像個沒骨頭的皮影。突然,屋里傳來一聲嬰兒的哭,像小貓爪子撓了一下,老王頭“噌”地站起來,腿麻得差點摔倒,咧著嘴笑,眼淚卻順著皺紋往下淌。 走廊另一頭,ICU的門緊閉著,紅燈一閃一閃的,像只不眨眼的眼睛。李大姐坐在長椅上,手里的保溫桶捂得發燙,里面是熬了三個鐘頭的小米粥,可她男人已經三天沒睜眼了。護士走出來,她趕緊站起來,腿卻軟得像面條,護士搖搖頭,她又慢慢坐下,保溫桶放在地上,發出“咚”的一聲,在這靜里,響得嚇人。 窗外的太陽挺好,照在草坪上,草綠得發亮,有個穿病號服的老頭,推著輪椅上的老太太,慢慢走著。老頭的背有點駝,推輪椅的手卻穩,老太太的頭發全白了,陽光照在她臉上,皺紋里都像藏著笑,倆人不說話,就那么走著,影子被拉得老長,像根擰在一起的繩。 住院部的樓梯間,有個小姑娘在哭,十四五歲的樣子,手里捏著張化驗單,哭得肩膀一抽一抽的,聲音壓得很低,像怕驚擾了誰。樓梯是水泥的,涼得很,她的腳邊有片從窗外飄進來的葉子,黃得發脆,被她的眼淚打濕了一小塊,貼在地上,動不了了。 護士站里,年輕的護士正給暖壺灌水,“咕嘟咕嘟”的,水汽冒出來,模糊了她的眼鏡。老護士在旁邊寫病歷,筆尖劃過紙,“沙沙”響,像春蠶在啃桑葉?!?床的藥該換了?!崩献o士頭也不抬地說,年輕護士“哎”了一聲,拎著藥盤,腳步輕快地走了,白大褂的下擺掃過地面,帶起點風。 三樓和四樓,就隔著一層樓板,卻像兩個世界。三樓的嬰兒哭是甜的,四樓的監護儀響是苦的;草坪上的陽光是暖的,樓梯間的水泥是涼的;年輕護士的腳步是輕的,李大姐的心跳是沉的。 太陽慢慢往西挪,照進走廊的光,從亮堂堂變成了黃澄澄。老王頭還在產房門口轉悠,哼著跑調的歌;李大姐把保溫桶打開,粥涼了,她用勺子慢慢攪著,像在數里面的米粒。 醫院這地方,把生和死、笑和哭、暖和冷,都揉在一塊兒,讓人覺得,能好好活著,哪怕有疼有痛,也是件該謝天謝地的事。 ▼【寫作技法精講與素材庫】 (終身制,一次買斷,永久研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