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學術漢語:思辨與表達》(上、下)是一套以“漢語能力和學科素養培養并重”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培養、訓練國際學歷生的思辨能力與漢語表達能力,提高國際學歷生的漢語水平和專業學養為目標,以“紙質教材 + 數字資源 + 課堂教學”融合為架構的新形態漢語教材,適用于大學公共漢語課程。
教材體現出“五個特性”:漢語知識和學科基礎知識的通用性,各優勢學科專業知識的交互性,跨文化學術活動中交流與表達的思辨性,完成專業學習研究任務、參與學術競爭能力的高階性,正面理解當代中國國情的教育性。
針對“五個特性”,教材在編寫時注重培養學生的“五種能力”:學術漢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專業學習研究中的思辨與表達能力、跨學科及跨文化理解能力、專業學習研究的綜合競爭能力、對當代中國國情的理解能力。
教材的“五個特性”和對學生“五種能力”的培養,使教學逐步實現從通用漢語到通用學術漢語的范式轉換。
1. 進入中國高校和職業院校攻讀本科學位的國際學生;
2. 進入中國高校和職業院校攻讀碩博學位的國際學生;
3. 即將進入中國高校和職業院校攻讀學位的預科生;
4. 希望提高專業學術素養和學術漢語表達能力的漢語學習者。
教材選取的課文題材涵蓋計算機科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航空航天、生物醫學、材料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個基礎、交叉、新興強勢學科,可以覆蓋綜合類高校的大多數學科門類,選擇的內容除了考慮到知識性、科學性要素外,也充分兼顧實用性和趣味性。
當代社會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驚人,教材內容要與時俱進。因此,現代科學的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探索等都適當編入教材,像人工智能、航天科技、基因技術、無人駕駛等。選材內容既涉及基礎學科,又涉及交叉學科,做到基礎研究與前沿研究的覆蓋。
(上、下冊目錄)
教材編寫的系統性除了體現在教材內容的建構之外,還體現在學習者專業學習的學能培養上。教材選取下定義、分類、提問、解釋、歸納、論證、質疑、評價、舉例、比較、概括、推理、報告等十多項學術技能,盡快培養學習者進入專業學習的能力,并達到自主和獨立學習的程度。因此本教材既體現語言類教材的交際性,也體現專業學習的規范性和嚴謹性。

(單項+綜合學術技能培養設置)
除此之外,教材還注重基于學術場景,對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學術技能、中文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綜合培養、系統提升,兼具學術技能培養性和漢語語言知識性。

(學術場景設置)
每冊為 7 個單元 + 3 個學術場景單元 + 3 個專項寫作拓展練習單元。
每個單元有 4 ~ 5 篇課文,圍繞學術技能從聽說讀寫四個語言技能維度展開學練。
每篇課文后有相關練習:詞語練習題、課文信息匹配題、理解簡答題、學術技能拓展題、技能情境表達訓練、相關學術技能寫作等。
“一書一碼”資源平臺配有慕課視頻、課文音頻、練習參考答案、教學課件等免費資源。
以上冊第一單元“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為例,本單元共五篇課文,單元后有學術場景Ⅰ“聽懂一堂課”。
課文三《定義各異的人工智能》
學術場景Ⅰ 聽懂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