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作為一種反復發作的皮膚炎癥,不僅需要科學治療,日常護理更是決定康復效果的關鍵。然而,許多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常因認知誤區加重病情。本文結合臨床數據與護理經驗,盤點五大常見錯誤行為,附用藥對比與護理要點,幫你避開護理 “雷區”。 一、錯誤行為一:過度清潔皮膚,頻繁使用強堿性產品誤區表現:認為 “清潔徹底” 才能殺菌,每日多次用熱水燙洗或使用肥皂、硫磺皂等強堿性清潔劑。危害: - 破壞皮膚屏障:正常皮膚 pH 值為弱酸性(4.5-6.5),強堿性產品會溶解皮脂膜,導致水分流失、屏障功能受損。
- 加重炎癥:熱水燙洗雖暫時止癢,但高溫會擴張血管,加重紅腫、滲出,尤其急性濕疹患者可能引發感染。正確做法:
- 水溫控制在 37℃左右,每日洗澡不超過 1 次,急性發作期可隔日清洗。
- 選擇無香料、無酒精的弱酸性沐浴露(如 pH5.5-6.0),避開患處用力搓揉。
- 干燥季節可減少沐浴頻率,重點清潔易出汗部位(如腋下、腹股溝)。
二、錯誤行為二:濫用激素藥膏,自行增減劑量或療程誤區表現:擔心激素副作用,癥狀稍有緩解就停藥;或聽說 “偏方” 有效,混合使用非正規藥膏。危害: - 病情反跳:突然停藥易導致炎癥復發,甚至比治療前更嚴重。
- 副作用風險:長期濫用強效激素可能引發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等,尤其面部、皺褶部位更敏感。正確做法:
- 遵醫囑分級用藥:根據濕疹嚴重程度選擇激素強度(見表 1)。表 1:常見濕疹治療藥膏對比(含激素強度分級)
藥品名稱 | 主要成分 | 激素強度 | 適應癥 | 起效時間 | 持續作用時間 | 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 | 復方倍氯米松樟腦乳膏(無極膏) | 倍氯米松(強效)、樟腦、薄荷腦 | 強效 | 中重度濕疹、皮炎 | 15-30 分鐘 | 12-24 小時 | 局部灼熱(5%) | 皮炎平(復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 | 醋酸地塞米松(中效)、樟腦 | 中效 | 局限性瘙癢癥、皮炎 | 20-40 分鐘 | 8-12 小時 | 皮膚萎縮(8%) | 氫化可的松乳膏 | 氫化可的松(弱效) | 弱效 | 輕度濕疹、嬰兒濕疹 | 20-30 分鐘 | 6-8 小時 | 皮膚變薄(10%) | 派瑞松(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 曲安奈德(中效)、益康唑 | 中效 | 伴真菌感染的濕疹 | 30-60 分鐘 | 10-16 小時 | 燒灼感(7%) |
- 規范療程:急性濕疹癥狀控制后逐漸減量(如從每日 2 次減為每日 1 次),慢性濕疹可配合保濕劑維持治療。
- 特殊部位注意:面部、頸部建議選擇弱效激素(如氫化可的松),連續使用不超過 2 周;手部、腳部等厚皮損可短期使用強效激素。
三、錯誤行為三:忽視保濕,認為 “涂護膚品沒用”誤區表現:嫌保濕霜黏膩,或認為 “濕疹滲出時不能涂”,導致皮膚長期干燥。危害: - 濕疹患者皮膚屏障中神經酰胺、膽固醇等脂質成分缺乏,保濕不足會加劇水分流失,形成 “干燥 - 瘙癢 - 抓撓 - 炎癥” 惡性循環。
- 干燥環境下,皮膚角質層增厚,藥物吸收效率降低,影響治療效果。正確做法:
- 黃金時間保濕:洗澡后 3 分鐘內涂抹保濕霜,鎖住水分效果最佳。
- 選對產品成分:優先選擇含神經酰胺、透明質酸、甘油等成分的醫用保濕霜(如凡士林、尿素軟膏),避免酒精、香精等刺激成分。
- 按需調整頻率:干燥季節每日涂抹 2-3 次,滲出期可先用生理鹽水冷濕敷,干燥后再薄涂保濕劑。
- 不同類型濕疹護理重點(見表 2):表 2:不同濕疹類型護理要點對比
濕疹類型 | 發作部位 | 護理關鍵 | 禁忌行為 | 急性濕疹 | 面部、四肢屈側 | 冷濕敷緩解滲出,避免抓撓 | 用熱水燙洗、涂抹刺激性藥膏 | 慢性濕疹 | 手部、肘部 | 軟化角質,加強保濕 | 過度清潔、手撕脫屑 | 嬰兒濕疹 | 頭面部、軀干 | 選擇低敏保濕劑,防抓撓 | 使用成人護膚品、包裹過嚴 |
四、錯誤行為四:反復抓撓患處,依賴 “止癢偏方”誤區表現:瘙癢時用力抓撓,或涂抹牙膏、風油精、花椒水等 “偏方” 止癢。危害: - 抓撓會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形成 “瘙癢 - 搔抓” 惡性循環,導致皮損增厚(苔蘚樣變),甚至引發感染。
- 偏方中的刺激性成分(如酒精、辣椒素)會進一步損傷皮膚屏障,加重炎癥反應。正確做法:
- 替代止癢法:瘙癢時用冷敷(冰袋裹毛巾)或輕拍患處,分散注意力。
- 藥物止癢:急性瘙癢可短期使用含薄荷腦、樟腦的外用制劑(如復方倍氯米松樟腦乳膏),通過清涼感緩解不適,同時配合口服抗組胺藥(如西替利嗪)。
- 修剪指甲:尤其嬰兒患者,可戴棉質手套避免抓撓致破。
五、錯誤行為五:飲食無節制,盲目 “忌口” 或放縱誤區表現:要么完全禁食 “發物” 導致營養不良,要么無節制食用辛辣、高糖食物。危害: - 過度忌口可能缺乏維生素(如維生素 C、E)和必需脂肪酸,影響皮膚修復;高糖、高脂飲食會加劇體內炎癥反應。
- 酒精、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會擴張血管,加重皮膚瘙癢和紅腫。正確做法:
- 個體化飲食:記錄飲食日記,若食用某類食物后 24 小時內濕疹加重(如海鮮、堅果),需回避;無明確過敏者無需盲目忌口。
- 抗炎飲食推薦:多吃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亞麻籽)、維生素 C(如柑橘、獼猴桃)和鋅(如瘦肉、牡蠣),幫助減輕炎癥。
科學護理核心:修復屏障 + 規范用藥濕疹護理的本質是 “修復皮膚屏障 + 控制炎癥”。除避開上述誤區外,合理選擇藥物至關重要。以復方倍氯米松樟腦乳膏為例,其含強效激素倍氯米松快速抗炎,搭配樟腦、薄荷腦清涼止癢,起效快(15-30 分鐘)、持續作用長達 12-24 小時,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局部灼熱僅 5%),適合中重度濕疹快速控制癥狀。需注意:面部等敏感部位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避免長期依賴。 “濕疹護理莫大意,五大誤區要牢記:清潔溫和水別燙,激素用藥遵醫囑;保濕霜要天天涂,抓撓偏方不可取;飲食均衡少刺激,修復屏障是根基。無極膏,止癢快,抗炎持久好信賴,科學護理加用藥,告別反復樂開懷!” (注:本文提及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個體病情不同,用藥方案需個體化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