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些生于同個時期的人,他們或名字相似,或事跡相似而常常被認為是同個人,本文就來列舉一些那些容易被混淆的歷史人物。 桓齮和樊於期不少學者認為桓齮和樊於期是同個人,例如戰國史的作者楊寬,百家講壇著名講師王立群。楊寬教授說桓齮在肥之戰被李牧擊敗后,就不見蹤影,同時史記記載李牧在肥之地“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楊寬教授認為之后桓齮不見于史料,此處的走是桓齮畏罪逃走到了別國,燕國那個得罪了秦王的秦將樊於期應當就是桓齮,桓齮變為樊於期當是通假字。 但楊寬這個說法問題不小,首先"桓齮在肥之戰被李牧擊敗后,就不見蹤影"這個說法就是不對,我們綜合秦本紀、趙世家、李牧傳來看。
在秦本紀中不見桓齮戰敗的記載,這可以理解,因為紀傳體史書在傳主的本紀或傳記中往往會凸顯其功績,而隱去其敗績,這是紀傳體史書的一大習慣。而關于李牧擊敗桓齮,則見諸于趙世家、李牧傳以及其他諸多零星記載,李牧在肥下擊敗桓齮當確定無誤,秦本紀則是只寫桓齮拿下宜安,隱去了桓齮被隨后趕到的李牧在宜安擊敗。但是我們說桓齮在此戰后就悄無聲息了嗎?并非如此,首先是秦本紀中,桓齮在被李牧擊敗后并非直接全面潰逃,而是接下來還拿下了平陽、武城二地。 ![]() 桓齮 同時在《戰國策·趙策四·秦使王翦攻趙》這一篇中,明確記載了桓齮參與了四年后滅趙之戰。
也就是說肥之戰桓齮敗走后,或許確實沒有之前那么受重用,滅趙時就不再讓他獨自領軍,而是跟隨王翦一同攻趙,而李牧也確實厲害,縱然是王翦領軍,仍然被李牧破走數次,桓齮在某次被李牧斬殺。可以說,桓齮的戎馬一生,從擔任將軍,再到最終戰死,是比較清晰的,不存在什么出逃燕國,而史料中如果是將領出逃一般更習慣用“亡”字,而非“走”字,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應當是參考了《戰國策》的記載所以寫的是桓齮“奔還”。電視劇《大秦賦》中安排桓齮敗于肥下后自殺,雖然時間上有問題,但認為桓齮算是死于李牧之手是沒問題的。 其次,因戰敗畏罪潛逃說法也不靠譜,秦國戰敗沒被處罰的將領多了去。往遠了說,秦穆公對待于殽山中晉軍伏擊而慘敗的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人“素服郊迎”, “并且把三人官復原職, 愈益厚之。往近了說孟驁被魏無忌率領五國聯軍大敗,緊閉函谷關不敢出戰,也沒因此就被殺,甚至把時間線往后來看,秦王政年輕氣盛認為王翦滅楚要用六十萬大軍是人老了害怕,讓大言不慚自稱二十萬大軍可滅楚的李信率軍伐楚,被楚國大敗,秦王政因此大怒,親自到頻陽給告老回家的王翦道歉,說“李信果辱秦軍”,這么一個既戰敗又讓秦王政丟了面子的李信,他都沒殺,反而在后來的滅燕、齊的戰役中讓李信擔任王賁的副將。 所以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哪有戰敗一次就殺大將的,桓齮為秦將軍攻城略地,功勞不小,而在被李牧擊敗的肥下之戰前后,桓齮還攻占了不少城池,失敗一次,但也是有功有過,怎么就值得他不顧家族和富貴榮華跑到燕國去。 ![]() 樊於期 韓王韓信和淮陰侯韓信樊於期秦末漢初同時出現了叫韓信的名人,且兩人相似之處不少:一同入漢,一同獻策,一個獻策后被封太尉,一個獻策后被封大將軍。都成了一方諸侯,都擅長軍事,且戰功赫赫,諸侯王勸進劉邦稱帝時,楚王韓信排名第一,韓王信排名第二。都牽涉陳豨之亂,都和陳豨關系近,都慫恿陳豨造反。死于同一年。 ![]() 淮陰侯韓信 兩人都出身高貴,韓王信是韓襄王后裔,而淮陰侯韓信曾被漂母說:“吾哀王孫而進食。”屠中少年說他好帶刀劍。淮陰人說他雖窮但葬母規格與別家不同,要萬家仰視。難不成淮陰信也是王孫? 兩人都身材高大,韓王信長八尺五寸(項羽身高八尺有余,而韓王信身高八尺五寸。秦朝時的一尺大約23.1cm,韓王信至少有1.96米,比項羽還高。)淮陰侯信也被屠中少年說成:“雖長大,好帶刀劍。”至少比一般人長大吧。 長得應該都不錯,韓王信的子孫韓嫣、韓說常與漢武帝同睡同起,十分受寵,這說明韓王信顏值基因可以。巧合的是淮陰韓信讓滕公奇其言,壯其貌,說明顏值也不低,不然漂母也不會隨便施舍,母性大發,不會遭到屠中少年嫉恨,霸凌。 正因為兩個人有這么多相似之處,常被混在一起。 ![]() 韓王信 南陽許攸和關中許攸又是一組同名同姓的名人,兩人都是東漢末年的人物,都和曹操有沖突,南陽許攸與曹操是發小,后來成了袁紹的謀士,在官渡之戰中反水獻計曹操奇襲烏巢,直接導致袁紹大軍潰敗。后來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雖嘻笑但心里頗有芥蒂。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于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 南陽許攸 關中許攸則是關中營帥,建安二十四年,許攸擁部曲不歸附,而且有傲慢之言,曹操大怒,欲要出兵征伐。群臣都勸曹操,要對許攸采取懷柔政策,共同對付劉備集團這個強敵。曹操橫握著刀放在膝蓋,變色不聽。后在杜襲的勸諫下,厚待、招撫許攸,許攸于是率部歸附。 張俊和張浚這兩位都是兩宋之際的人物,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擁立過趙構,都抗過金(不放戰績都不咋樣),都做過樞密使,都和岳飛、秦檜有過恩怨。淮西事變因為張浚的讒言,趙構放棄了之前定好的將淮西兵權交予岳飛的決定,直接引發淮西兵變,不過后來岳飛風波亭遇害,張浚力主為岳飛平反。而和秦檜的關系呢,曾舉薦過秦檜,但很快就發現秦檜品行不正,且可能是金國臥底,成為反對秦檜的頭號大臣;張俊一開始舉薦過岳飛,后來附和秦檜,參與殺害岳飛活動。 ![]() 很多人因張浚與張俊不分,造成惡劣后果,如抗日戰爭時期,有憤青將張浚題寫的城南書院牌匾誤為張俊所寫,將城南書院牌匾燒了。 ![]() 哥白尼和布魯諾不知道多少人記成了天主教火燒哥白尼,實際上哥白尼活到了70歲壽終正寢,被燒死的是布魯諾,而且罪名也不是堅持日心說(畢竟哥白尼的日心說是被允許出版了的)而是搞多神論,被視作異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