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育兒的道路上,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成為有出息的人。 然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有一種現象很常見,低層次父母喜歡不停地“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則會做另外兩件事。 ![]() 低層次父母:講道理的困境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或者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給孩子講道理。 比如孩子不想做作業,父母就會說:“你要好好學習,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大學,將來才能有好工作。” 孩子貪玩不想睡覺,父母又會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你現在不睡覺,明天就沒精神。” 然而,這種不停地講道理,往往效果不佳。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6歲之前,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他們很難理解父母那些抽象的道理。 就算孩子年齡大一些了,聽多了父母的道理,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美國教育專家簡·尼爾森說過:“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么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 不停地講道理,有時候就是在讓孩子感覺更糟,卻不一定能讓他們做得更好。 ![]() ![]() 高層次父母做的第一件事:以身作則 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 高層次父母明白,自己的行為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比如,想要孩子愛讀書,自己就不能整天抱著手機。 有一位朋友,他特別希望孩子能養成閱讀的習慣。于是,他自己每天下班回家后,都會在客廳的書架前選一本書,安靜地坐在沙發上閱讀。 一開始,孩子還在旁邊玩玩具,但慢慢地,孩子就被他專注讀書的樣子吸引了,也開始拿起書來看。現在,他們家每天晚上都有一段溫馨的家庭閱讀時光。 再比如,想要孩子有禮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如果父母見到鄰居熱情打招呼,說話文明有禮,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這些。 據一項調查顯示,孩子的行為模式,有70%以上是通過模仿父母獲得的。 所以,父母以身作則,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 ![]() 高層次父母做的第二件事:共情陪伴 共情陪伴,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感受,陪伴他們一起面對問題。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不開心的事情時,高層次父母不會急于講道理,而是先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比如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了,回到家很委屈。 低層次父母可能會說:“你要大度一點,不要和同學計較。” 而高層次父母會說:“我知道你現在心里肯定不好受,能和我說說發生什么事情了嗎?” 然后耐心地聽孩子傾訴,等孩子情緒平復一些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尋找解決辦法。 共情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理解,增強他們的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時,他們會更愿意和父母溝通,也更愿意聽取父母的建議。 ![]() 總之,在育兒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低層次父母不停地講道理,就像是在孩子面前筑起了一道無形的墻,讓孩子和自己越來越遠; 而高層次父母以身作則和共情陪伴,則像是給孩子種下了兩顆種子,一顆是榜樣的種子,一顆是愛的種子。 點個 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錯過陪伴他們、引導他們的最佳時機。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掃碼進讀者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