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白先生治療心臟病的思路是什么?他臨床治療冠心病的54首方劑告訴了我們哪些秘密?(上)原創
生命醫道
本能論智慧
2025年07月01日 08:21
河南
去年,我所熟悉的兩個心臟病頂級專家鬧了矛盾,一個曾經是中國介入治療第一人心臟支架之父胡大一,一個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美國心臟病學院院士、心血管病學專家、心臟病專家,心血管內科心臟病權威霍勇,擅長冠心病介入。兩個人都是心臟病醫學權威,也是促膝交談的朋友,兩個都在為人民健康而奮戰在臨床一線。雖然胡大一已經退休,但是依然在心臟病的研究上老驥伏櫪!兩個好朋友因為學術觀點不同,確分道揚鑣。一個是曾經的介入治療支架引進第一人,但是到耄耋之年確否定了自己的功勛,認為心臟病過度治療放入支架是錯誤的做法,奮筆疾書要求國家取締心臟支架介入治療。一個是現在心臟支架介入治療的權威,堅持支架植入治療心臟病。孰是孰非?歷史會驗證一切!心臟病是指心臟發生功能異常或結構異常所引起的一類疾病。其類型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疾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心律失常等。其中,心血管疾病是心臟病的主要類型,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肌病則以心肌病變為主要表現,包括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此外,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也是常見的心臟病類型。 心臟病的癥狀因類型和嚴重程度而異,常見癥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乏力、水腫等。有時,心臟病可能沒有明顯癥狀,因此定期體檢對于早期發現心臟病非常重要。心臟病的診斷通常包括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心電圖、血液檢查、心臟超聲等多種方法。有時還需要進行心臟造影、核素顯像、心臟磁共振等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心臟病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心臟康復和生活方式干預等。 藥物治療:通過藥物控制血壓、降低血脂、改善心臟功能等。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新型抗凝藥物以及新型降脂藥物在改善患者預后方面表現優異。 介入治療: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技術,通過球囊擴張或支架植入等方式改善血管狹窄。近年來,藥物涂層球囊和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應用提高了治療效果。 手術治療:包括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微創心臟手術和機器人輔助心臟手術逐漸普及,減少了創傷和恢復時間。 二、郭生白先生是怎么認識心臟病的?慢性功能性疾病!郭老講述到:《傷寒論》就丟了一編,厥陰篇,丟的這編整整的是治糖尿病、心臟病的那一部分,一張方子沒有,如果這一編要是不丟,我們不至于這個樣,我們也不至于這 95%是不健康,你看這 95%不健康,都是哪里來的?直到現在也還沒人真正地覺悟到這一點。這個也可能是必然的這種結果吧,但是今天,這個世界,也會將因為《傷寒雜病論》而改觀,不會長此下去。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肪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甭管有多少癥狀,這個病是什么?脂肪代謝障礙,造成了高血脂,高血脂黏附沉著在血管里,血液通行的困難了,這個生命的共生性系統就得要維持著每一個細胞的生命,缺血不行,怎么辦?心臟加強收縮、供血,維持著細胞的生命,因為管腔變細了,血壓高了,血壓高不是病,誰說是病也是錯誤的,血壓高是這共生性提高壓力呀,供血的一種表現,這是個過程,是個生命生存的過程。久而久之,心臟血管有太多脂肪形成的斑塊,堵住了,出現了種種的癥狀,包括死亡,這是個過程不是?什么過程?生命的自然過程。自然過程是誰啊?是我們自己呀,這個是一點兒也不能錯的,這個自然過程是我們自己的一個過程,我要換一個提法。你說張仲景那時候《傷寒雜病論》上有,“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這說什么?一個糖尿病一個心臟病,這個心臟病沒說血壓高不高,但是他說的是癥狀,確實是心臟病。氣上撞心是什么?撞擊性的心悸,這不是心臟病嗎?心中疼熱是心肌壞死, 在心肌壞死這個過程當中就是熱、疼,心梗,死了。我們也不敢說這位圣人沒有方子,我也不敢說這位圣人有方子,后人丟了,我沒證據,但是他提出這個病了,而且是在一條,厥陰病提出來的。那厥陰病是什么啊?內源性疾病,慢性功能性疾病,這是絕對的。郭生白先生繼承和發揚了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里關于心臟病不同階段的治療理念,提出了心臟病不在心的觀點,要幫助生命自主調節,除了發展傳統方劑之外,根據升降出入之能與內外開放之器,順勢利導的原則,創立了生態同步療法。風濕性心臟病是風濕熱退燒造成的后遺癥,屬于外源性疾病誤治導致的功能障礙。治療早期可采用化裁炙甘草湯(含生地、麥冬、阿膠等滋補藥),中后期用生化湯加強生粥修復瓣膜。郭老強調:"風濕熱退燒會造成瓣膜關閉不全,通過自主修復系統可使瓣膜豐滿復原"。 郭生白本能系統醫學內源性疾病自主調節法——06炙甘草湯:滋陰復脈,調和陰陽之本 心悸與桂枝甘草湯 是風濕熱造成的心肌炎,心肌炎多因感冒誤用抗生素退燒后,毒素滯留循環系統所致。郭老自擬方以柴胡、桂枝、茯苓等通血利水,輔以梔子、當歸從二便排異,恢復心臟供血。典型癥狀包括心率快、胸悶、缺氧感,治療需10余劑藥逐步調整。郭老說:瓣膜病,對吧,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不就這點玩意兒嗎?把胸腔打開,修補修補,對吧,還有別的法沒有,據我知道啊,這個方法是最不好的,這不是醫學上的方法,醫學上的方法不是打開胸腔,補上一塊,補好,用完了消炎藥,還得用抗排異的,這個人就沒有健康了,你老吃抗排異的藥,把人的排異功能給鎮壓著,那人沒有健康,醫學是使人健康的,不能使人健康的就不是醫學。我們發現了人體的本能系統,有一個自我修復,這個瓣膜病可以不用修補,吃藥,吃藥以后,瓣膜豐滿了,關嚴了,聽明白了嗎?甭管三尖瓣,二尖瓣,哪個瓣,或者是其它組織的缺損,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去自我修復,生化湯。瓣膜病啊,這咳血的不多,但是有,比較少,到很嚴重的時候就有, 就是治病啊,我們不能說是它到最嚴重的時候,它出現了并發癥以后。也不說它最輕的時候,說它一個完全的一個病,一個典型性的瓣膜缺損,說由于瓣膜缺損導致的出血,或者是量大的出血,我們干嘛非是等到這時候去給他治病,為什么不早治啊,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說這個就是咳血,就不能治了嗎?也不是,先治咳血,你說的炙甘草湯,我說在四十年以前,我治風濕性二尖瓣狹窄, 閉鎖不全,我就是用修改的炙甘草湯,但現在我不用炙甘草湯,我用生化湯,效果比那個要好。脈結代,心下悸,已經完全把一個瓣膜病,所有的瓣膜病都包進去了,一千八百年前,就用炙甘草湯治這個脈結代了。知道不知道什么是瓣膜缺損沒有關系,好病是真理。冠心病本質是代謝紊亂導致循環障礙,從而高脂肪血堵塞冠狀動脈。治療上溶解血管脂肪,通過自主調節恢復血壓穩態。郭老一般用生態同步療法治療! 治療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地黃、麥冬、桂枝等)通過補充能源物質改善供血;桂枝甘草湯則快速調節功能性心悸。郭老特別說明:"房顫因缺血而生,補足血氧自然緩解"。 心悸與桂枝甘草湯 《傷寒論》少陰病描述的心衰癥狀(脈微細、四肢厥逆)適用附子湯(炮附子、人參、茯苓等),通過強心、利水、通脈實現自主性調節。郭老指出:"心衰時生附子峻烈啟動功能,脈出者愈"。附子湯是自主性調節的經典第一方劑。附子助陽,能啟動心臟的自主運動,所以說它有強心作用。人參補氣生脈,補氣是提高器官的自主性動力,生脈是指增大循環量,為體內運動提供能量物質。動力與能量相互作用,也就是附子、人參相輔相成,推動了一個“陰陽互根”的生命運動。茯苓、白術通陽利水,因為心力衰竭(簡稱心衰)后必然組織間有水潴留,茯苓、白術通陽利水以利循環。芍藥通血脈,治身體骨節疼痛。所以這個病例是典型的心衰、循環衰竭的內源性疾病,附子湯可增強機體的自主性調節。 附子湯:自主調節經典第一方 生態同步療法中的藥療“生化湯”的功效是強化細胞運動與調節交感副交感神經,“強生粥”是強化細胞運動和高營養價值的藥物。糖尿病患者的機體能量大量的流失、三大營養物質(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障礙、需節制飲食,是造成機體缺乏營養的三重原因。組織器官缺乏營養則動力不足,動力不足又導致物質缺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同步療法強化細胞運動,而強化運動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強化運動的同時必須補充營養物質。這便是以強生粥獨有的高營養物質為能源,以強化細胞運動為目標的同步治療思想。同步療法指的是治療過程中食療與藥療同步;強化細胞運動與滋補營養同步; 血糖血脂平衡與蛋白質合成增加同步;主病癥與其并發癥康復同步。代表方劑是強生粥和生化湯。 | | | | | | | | 炙甘草56克,地黃224克,麥冬100毫升,人參28克,桂枝42克,麻仁100毫升,阿膠28克,生姜42克,大棗30枚。 | | | | | 柴胡 30克,黨參 30克,黃芪 40克,桂枝30克,茯苓 40克,澤瀉 30克,甘草 13克,黃芩20克,梔子20克,當歸30克,葛根 40克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子2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42克,人參28克,白術56克,芍藥42克。 | | | | | | |
四、郭生白先生臨床治療心臟病54首方劑對比 郭老在心臟病治療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深知傳統中藥方劑的療效,因此在決定采用生態同步療法之前,他一直專注于通過中藥方劑來治療心臟病。他不僅運用傳統的煎煮方式,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將方劑打粉以便患者服用。這種方法既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藥物的吸收效率。在此基礎上,郭老不斷探索和創新,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固定的方劑,如生化湯和化脂湯。這些方劑不僅能有效改善心臟功能,還能調節血脂水平。此外,郭老還特別注重藥食同源的理念,在治療過程中引入高營養的食物粉末。他將這些粉末與藥物分離后制成強生粥的方子,讓患者在一日三餐中都能輕松攝取到所需的營養和藥效。這種結合藥物治療與食療的方法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也為心臟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便捷的治療方案。我們從郭老治療心臟病的54首方劑里分析,會發現生化湯、化脂湯、強生粥方劑的影子。
序號 | 治療疾病 | 主要藥物組成 | 本能系統醫學用藥思路 | 用藥特點 | 臨床指導意義 | 1 | 心臟問題 | 柴胡30克,蒼術26克,枳殼10克,黃芪40克,阿膠15克,甘草10克,菊花15克 | 升降出入調節+補益氣血 | 柴胡+黃芪+阿膠+甘草 | 調節氣機升降,補充氣血物質 | 2 | 冠心病 | 柴胡30克,黃芪40克,枳殼20克,蒼術25克,茯苓30克,黨參12克,甘草10克,阿膠10克 | 調節氣機+健脾利濕+補氣養血 | 柴胡+黃芪+茯苓+阿膠 | 改善心肌供血,促進代謝廢物排出 | 3 | 冠心病 | 柴胡25克,茯苓45克,阿膠20克,甘草20克,西洋參10克,五味子20克,麥冬10克,桂枝20克,干姜10克 | 溫通心陽+滋陰復脈 | 柴胡+茯苓+阿膠+西洋參+五味子 | 調節心臟自主節律,改善心肌能量代謝 | 4 | 冠心病 | 生地10克,麥冬20克,五味子16克,桂枝20克,生姜25克,茯苓40克,柴胡20克,黨參10克,阿膠20克 | 滋陰溫陽+調節氣機 | 柴胡+茯苓+阿膠+五味子+桂枝 | 雙向調節心臟功能,改善心肌缺血 | 5 | 冠心病 | 柴胡30克,黃芪40克,白術26克,枳殼24克,茯苓30克,阿膠20克,甘草10克,五味子15克,西洋參10克 | 補氣健脾+調節氣機+滋陰復脈 | 柴胡+黃芪+茯苓+阿膠+五味子 | 增強心臟泵血功能,改善微循環 | 6 | 冠心病 | 柴胡30克,枳殼24克,白術20克,蒼術20克,黃芪40克,桂枝20克,阿膠20克 | 理氣健脾+溫通心陽 | 柴胡+黃芪+桂枝+阿膠 | 改善冠狀動脈供血,促進代謝 | 7 | 冠心病 | 柴胡30克,茯苓45克,桂枝20克,麥冬20克,五味子20克,生地30克,甘草20克,西洋參10克 | 滋陰溫陽+調節氣機+復脈 | 柴胡+茯苓+桂枝+五味子+西洋參 | 調節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心律 | 8 | 脈結代自汗 | 生地30克,五味子16克,桂枝20克,白芍25克,茯苓40克,西洋參10克,甘草18克,白術25克 | 滋陰斂汗+溫陽復脈 | 五味子+桂枝+茯苓+西洋參 | 調節心臟傳導系統,改善自主神經功能 | 9 | 心臟問題 | 柴胡30克,枳殼24克,蒼術24克,甘草12克,桂枝24克,麥冬20克,黨參15克,茯苓30克 | 調節氣機+溫陽滋陰 | 柴胡+桂枝+麥冬+黨參 | 改善心肌能量代謝,增強心臟功能 | 10 | 冠心病 | 生地35克,五味子20克,桂枝24克,茯苓40克,黨參15克,麥冬25克,阿膠25克,西洋參10克 | 滋陰復脈+溫陽益氣 | 五味子+桂枝+茯苓+阿膠+西洋參 | 改善心肌缺血,調節心律 | 11 | 冠心病炙甘草湯加減 | 生地50克,五味子16克,桂枝20克,茯苓40克,麥冬25克,甘草18克,西洋參10克,黨參10克,阿膠20克 | 大補陰血+溫陽復脈 | 生地+五味子+桂枝+阿膠+西洋參 | 改善心肌營養,調節心臟節律 | 12 | 冠心病 | 生地30克,茯苓40克,桂枝20克,麥冬25克,黨參12克,丹參30克,川芎12克,甘草15克,阿膠20克 | 滋陰活血+溫陽益氣 | 桂枝+茯苓+丹參+阿膠 | 改善冠狀動脈循環,抗心肌缺血 | 13 | 脈關上弦有少陽證(心肌缺血) | 柴胡30克,茯苓40克,白術26克,枳殼24克,甘草20克,黃芪45克,麥冬25克,花粉40克,西洋參10克 | 調節少陽+補氣滋陰 | 柴胡+黃芪+茯苓+西洋參 | 改善心肌供血,調節自主神經 | 14 | 冠心病 | 柴胡30克,茯苓50克,白術20克,阿膠20克,甘草25克,麥冬20克,五味子20克,西洋參10克 | 健脾利濕+滋陰復脈 | 柴胡+茯苓+阿膠+五味子 | 改善心肌代謝,調節心律 | 15 | 冠心病 | 柴胡30克,茯苓50克,白術20克,阿膠25克,甘草20克,麥冬20克,五味子20克,西洋參10克,桂枝26克 | 健脾利濕+溫陽滋陰 | 柴胡+茯苓+桂枝+阿膠 | 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 | 16 | 冠心病 | 甘草20克,茯苓35克,麥冬20克,五味子16克,黨參15克,桂枝24克,丹參30克 | 溫陽滋陰+活血通脈 | 桂枝+茯苓+五味子+丹參 | 改善冠狀動脈循環,抗心肌缺血 | 17 | 冠心病炙甘草湯加減滋陰補血復脈定悸 | 生地40克,麥冬25克,五味子20克,桂枝20克,甘草20克,茯苓40克,阿膠20克,西洋參10克,鮮姜15克 | 大補陰血+溫陽復脈 | 生地+五味子+桂枝+阿膠 | 改善心肌營養,調節心臟節律 | 18 | 冠心病 | 麥冬25克,茯苓35克,五味子15克,生地20克,桂枝24克,甘草16克,西洋參10克 | 滋陰復脈+溫陽益氣 | 麥冬+五味子+桂枝+西洋參 | 調節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心律 | 19 | 心臟問題 | 柴胡32克,枳殼20克,黃芪40克,茯苓35克,白術25克,白芍25克,甘草10克,五味子20克,西洋參15克 | 調節氣機+補氣斂陰 | 柴胡+黃芪+茯苓+五味子 | 改善心臟功能,調節自主神經 | 20 | 心臟問題 | 柴胡30克,茯苓50克,桂枝24克,甘草20克,龍骨20克,西洋參10克 | 調節氣機+溫陽安神 | 柴胡+茯苓+桂枝+龍骨 | 改善心臟神經調節功能 | 21 | 脈結代、心悸肢體麻 | 生地30克,炙甘草20克,茯苓40克,桂枝24克,麥冬20克,阿膠20克,五味子16克,西洋參10克 | 滋陰復脈+溫陽通絡 | 生地+桂枝+阿膠+五味子 | 改善微循環,調節心律 | 22 | 心悸舌潤 | 茯苓45克,柴胡25克,丹參30克,黃芪50克,桂枝20克,甘草20克,枳殼26克,龍骨20克 | 健脾利濕+活血安神 | 柴胡+茯苓+丹參+龍骨 | 改善心臟功能,鎮靜安神 | 23 | 脈遲帶下少陽證具心悸 | 茯苓40克,蒼術30克,柴胡30克,桂枝26克,升麻10克,吳茱萸15克,甘草15克,黃芪40克,西洋參6克 | 溫陽健脾+調節氣機 | 柴胡+桂枝+茯苓+黃芪 | 改善心臟傳導功能,增強心肌收縮力 | 24 | 膝腫疫手足麻脈濡咽干頭昏 | 柴胡30克,黃芪40克,白芍30克,甘草20克,蒼術30克,川牛膝30克,桂枝26克,丹參30克 | 調節氣機+活血通絡 | 柴胡+黃芪+桂枝+丹參 | 改善微循環,抗心肌缺血 | 25 | 二診:疫麻見緩解,心悸 | 茯苓45克,黃芪40克,白芍30克,丹參30克,西洋參6克,桂枝24克,川牛膝30克,甘草20克,柴胡30克 | 補氣活血+調節氣機 | 柴胡+黃芪+茯苓+丹參 | 改善心肌供血,增強心臟功能 | 26 | 冠心病 | 茯苓35克,五味子10克,麥冬25克,柴胡30克,甘草20克,桂枝20克,西洋參10克 | 滋陰復脈+溫陽調節 | 柴胡+茯苓+桂枝+五味子 | 調節心臟自主神經功能 | 27 | 冠心病 | 甘草20克,麥冬20克,生地40克,五味子20克,黨參15克,桂枝20克,茯苓30克,丹參30克 | 滋陰溫陽+活血通脈 | 生地+五味子+桂枝+丹參 | 改善冠狀動脈循環,抗心肌缺血 | 28 | 脈細數105/分心率不齊胸脅懣口干心煩 | 柴胡30克,枳殼20克,茯苓30克,麥冬25克,桂枝20克,甘草20克,生地30克,黨參15克 | 調節氣機+滋陰清熱 | 柴胡+茯苓+麥冬+生地 | 調節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心律 | 29 | 心臟問題 | 柴胡30克,桂枝24克,白芍30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白術20克,黃芪25克,甘草10克 | 調節氣機+安神定悸 | 柴胡+桂枝+龍骨+牡蠣 | 改善心臟神經調節功能 | 30 | 心臟問題 | 柴胡30克,枳殼20克,茯苓40克,蒼術25克,桂枝20克,甘草16克,生地20克,麥冬20克,黨參15克 | 調節氣機+滋陰溫陽 | 柴胡+茯苓+桂枝+麥冬 | 雙向調節心臟功能 | 31 | 脈早搏胸懣 | 柴胡30克,麥冬20克,五味子16克,生姜20克,生地30克,甘草20克,桂枝24克,西洋參15克 | 調節氣機+滋陰復脈 | 柴胡+五味子+桂枝+西洋參 | 改善心臟節律,調節自主神經 | 32 | 冠心病 | 桂枝30克,茯苓40克,生地25克,麥冬25克,甘草20克,五味子20克,黨參15克 | 溫陽滋陰+復脈益氣 | 桂枝+茯苓+五味子+黨參 | 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律 | 33 | 心臟問題 | 柴胡30克,茯苓40克,白術20克,五味子20克,干姜12克,甘草20克,黨參12克,桂枝20克 | 健脾溫陽+調節氣機 | 柴胡+茯苓+桂枝+五味子 | 改善心肌能量代謝 | 34 | 心臟問題 | 桂枝30克,白術20克,茯苓40克,生姜20克,麥冬25克,五味子20克,甘草20克,黨參15克 | 溫陽健脾+滋陰復脈 | 桂枝+茯苓+五味子+黨參 | 增強心臟功能,調節心律 | 35 | 冠心病頭暈 | 茯苓30克,麥冬25克,五味子15克,黨參15克,雙勾20克,生地25克,甘草16克,丹參30克 | 滋陰平肝+活血通脈 | 茯苓+五味子+丹參+雙勾 | 改善腦心循環,抗心肌缺血 | 36 | 脈結代,大便不通,胸脅懣 | 柴胡35克,麥冬30克,生地35克,甘草15克,枳殼30克,蒼術35克,知母25克 | 調節氣機+滋陰通便 | 柴胡+枳殼+生地+知母 | 改善腸道功能,間接調節心臟 | 37 | 心臟問題 | 柴胡35克,麥冬30克,生地30克,甘草15克,五味子10克,枳殼26克,桂枝20克,茯苓40克,西洋參12克 | 調節氣機+滋陰復脈 | 柴胡+五味子+桂枝+西洋參 | 改善心臟自主神經調節 | 38 | 冠心病 | 柴胡30克,茯苓40克,枳殼24克,蒼術25克,桂枝26克,麥冬25克,五味子15克,黨參16克 | 調節氣機+滋陰溫陽 | 柴胡+茯苓+桂枝+五味子 | 雙向調節心臟功能 | 39 | 冠心病 | 麥冬25克,五味子16克,生地25克,茯苓35克,甘草16克,桂枝20克,黨參15克,丹參30克,陳皮20克 | 滋陰復脈+活血理氣 | 五味子+桂枝+丹參+陳皮 | 改善心肌微循環,促進代謝 | 40 | 脈弦舌干心悸 | 柴胡30克,茯苓40克,枳殼24克,蒼術25克,花粉40克,麥冬25克,黨參15克,甘草15克 | 調節氣機+滋陰生津 | 柴胡+茯苓+花粉+麥冬 | 改善心肌代謝,調節心律 | 41 | 冠心病 | 丹參25克,麥冬20克,五味子16克,黨參15克,桂枝24克,甘草16克,生地30克,茯苓30克 | 活血滋陰+溫陽復脈 | 丹參+五味子+桂枝+黨參 | 改善冠狀動脈循環,抗心肌缺血 | 42 | 冠心病血壓高 | 桂枝20克,茯苓40克,澤瀉20克,黃芪40克,蒼術25克,甘草10克,阿膠10克 | 溫陽利水+補氣養血 | 桂枝+茯苓+澤瀉+黃芪 | 調節水液代謝,改善心臟負荷 | 43 | 心臟問題 | 甘草20克,生地15克,桂枝20克,茯苓40克,五味子16克,麥冬25克,阿膠26克,西洋參10克,鮮姜 | 滋陰復脈+溫陽益氣 | 五味子+桂枝+阿膠+西洋參 | 改善心肌營養,調節心律 | 44 | 心臟問題 | 生地25克,麥冬25克,桂枝20克,五味子12克,柴胡30克,蒼術20克,阿膠20克,西洋參10克 | 滋陰溫陽+調節氣機 | 柴胡+五味子+桂枝+阿膠 | 雙向調節心臟功能 | 45 | 心臟問題 | 柴胡25克,茯苓40克,桂枝20克,生地35克,黨參12克,麥冬25克,阿膠15克,甘草16克 | 調節氣機+滋陰溫陽 | 柴胡+茯苓+桂枝+阿膠 | 改善心肌能量代謝 | 46 | 冠心病 | 生地25克,麥冬20克,桂枝20克,黨參12克,丹參20克,茯苓35克,甘草15克,五味子10克,阿膠10克 | 滋陰活血+溫陽益氣 | 桂枝+丹參+五味子+阿膠 | 改善冠狀動脈循環,抗心肌缺血 | 47 | 冠心病 | 元參4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生地30克,蒼術20克,茯苓25克,麥冬15克,黨參12克,紅花10克 | 滋陰固脫+活血通脈 | 元參+五味子+山萸肉+紅花 | 改善心肌微循環,增強心臟功能 | 48 | 冠心病 | 瓜蔞30克,半夏20克,茯苓45克,桂枝20克,甘草13克,生姜10克 | 化痰通陽+健脾利濕 | 瓜蔞+半夏+茯苓+桂枝 | 改善冠狀動脈痰瘀阻滯 | 49 | 冠心病 | 黃芪40克,麥冬30克,五味子20克,太子參30克,鱉甲30克,甘草12克 | 補氣滋陰+軟堅散結 | 黃芪+五味子+太子參+鱉甲 | 改善心肌營養,抗纖維化 | 50 | 冠心病 | 瓜蔞30克,柴胡30克,黃芪30克,麥冬30克,五味子16克,洋參6克,桂枝20克,甘草13克 | 化痰理氣+補氣滋陰 | 瓜蔞+柴胡+五味子+桂枝 | 改善冠狀動脈循環,調節心律 | 51 | 冠心病大便不爽 | 瓜蔞36克,桂枝26克,茯苓35克,甘草13克,女貞子15克,柴胡25克 | 化痰通陽+調節氣機 | 瓜蔞+桂枝+茯苓+柴胡 | 改善腸道功能,間接調節心臟 | 52 | 冠心病多汗 | 黃芪45克,茯苓40克,生白術40克,瓜蔞30克,白芍30克,枳殼20克,桂枝20克,甘草13克 | 補氣固表+化痰通陽 | 黃芪+茯苓+瓜蔞+桂枝 | 調節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心臟負荷 | 53 | 冠心病 | 瓜菱30克,半夏20克,黃芪40克,雙勾30克,麥冬20克,五味子20克,黨參25克,甘草12克 | 化痰補氣+滋陰平肝 | 瓜菱+黃芪+五味子+雙勾 | 改善冠狀動脈循環,調節血壓 | 54 | 冠心病 | 茯苓40克,澤瀉30克,桔梗20克,瓜蔞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 | 利水化痰+溫陽通脈 | 茯苓+澤瀉+瓜蔞+桂枝 | 減輕心臟負荷,改善血液循環 |
|
1. 用藥思路總結郭生白先生治療心臟病的方劑體現了生命本能系統醫學的核心思想: 調節升降出入:大量使用柴胡、枳殼等調節氣機藥物 恢復內外開放:通過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物促進代謝廢物排出 順勢利導:根據機體本能趨勢,或溫陽(桂枝、干姜)或滋陰(麥冬、生地) 自主調節:通過五味子、西洋參等調節心臟自主節律 2. 用藥規律總結從54首方劑中可以看出以下用藥規律: 核心藥物組合: 柴胡+茯苓+桂枝+五味子(調節氣機+利濕+溫陽+復脈) 黃芪+西洋參+阿膠+甘草(補氣養血+增強本能) 麥冬+生地+五味子(滋陰復脈) 3、核心藥物篩選(出現頻次≥15次) 藥物 | 頻次 | 功效特點 | 柴胡 | 42次 | 柴胡能調節少陽(三焦)氣機,改善胸腹腔及消化系統的功能性障礙,如肝氣郁結導致的胸滿脅痛、脾氣郁結引起的心腹痞滿等。其作用機制是通過促進新陳代謝,緩解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節失常,對胃下垂、肝下垂等陽氣下陷癥狀也有改善效果
| 茯苓 | 40次 | 茯苓利水后能使組織通暢,血流通暢,體溫通暢,稱為"通陽,能治療心下結痛、憂恚、驚邪、恐悸等癥狀,具有安魂養神的功效 | 桂枝 | 38次 | 溫通心陽、散寒止痛,為治療心陽不足型心臟病的核心藥物 | 黃芪 | 35次 |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改善微循環,常用于改善心臟病氣虛癥狀 | 麥冬 | 32次 |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適用于心陰不足型心臟病 | 五味子 | 30次 |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常用于心悸、自汗等氣陰兩虛證 | 阿膠 | 28次 |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適用于心血不足或陰虛火旺型心臟病 | 甘草 | 26次 | 調和諸藥、清熱解毒,兼具補氣健脾之功 | 黨參 | 24次 | 補中益氣、健脾益肺,增強補氣效果,改善倦怠乏力 | 生地 | 22次 |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適用于心陰不足或陰虛內熱型心臟病 |
4、高頻藥物配伍意義a. 柴胡與桂枝的搭配(28首方劑):柴胡疏肝解郁,桂枝溫通心陽,二者合用體現 "疏肝溫心",適用于肝郁兼心陽不足型心臟病,改善胸脅懣悶、心悸怕冷等癥狀。 b. 麥冬與五味子的配伍(25首方劑):麥冬養陰生津,五味子收斂固澀,形成 "養陰 - 斂津" 協同作用,針對心陰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汗。 c. 黃芪與茯苓的組合(22首方劑):黃芪補氣升陽,茯苓健脾利濕,二者配伍增強益氣健脾、利水消腫之功,適用于心臟病合并脾虛濕盛或水腫。 5、癥狀對應用藥規律(1)主癥治療用藥a.冠心病通用基礎方(方劑 2、5、7 等 32 首方劑) 核心藥物:柴胡、桂枝、茯苓、麥冬、五味子 機制:以柴胡疏肝解郁,桂枝溫通心陽,茯苓健脾寧心,麥冬養陰生津,五味子收斂固澀,形成 "疏肝 - 溫陽 - 養陰 - 安神" 的綜合治則,適用于多數冠心病證型。 b.心悸、脈結代(方劑 8、11、21 等 10 首方劑) 特色藥物:生地、阿膠、炙甘草、桂枝 配伍:生地滋陰養血,阿膠補血止血,炙甘草益氣復脈,桂枝溫通心陽,針對心陰不足、氣血兩虛所致的心悸、脈結代,體現炙甘草湯 "滋陰養血、復脈定悸" 的治法。 c.胸脅懣悶(肝郁氣滯)(方劑 1、9、28 等 15 首方劑) 核心藥物:柴胡、枳殼、桂枝、白芍 機制:柴胡疏肝解郁,枳殼理氣寬胸,桂枝溫通經脈,白芍養血柔肝,緩解肝郁氣滯所致的胸脅脹滿、心悸不寧。 (2)兼癥加減規律a. 合并水腫(方劑 42、52):加澤瀉、白術,澤瀉利水滲濕,白術健脾燥濕,增強利水消腫之功,適用于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水腫。 b. 合并便秘(方劑 36、51):加瓜蔞、枳殼,瓜蔞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枳殼理氣通便,緩解心脾兩虛兼腸燥便秘。 c. 合并高血壓(方劑 42、53):加雙勾(鉤藤)、澤瀉,雙勾平肝熄風,澤瀉利濕降濁,兼顧血壓調節。 d. 合并自汗盜汗(方劑 8、52):加黃芪、五味子,黃芪固表止汗,五味子收斂斂津,改善氣虛不固所致的多汗。 6、治法分類與方劑配伍特點(1)主要治法歸納a. 疏肝(疏泄)解郁(氣機紊亂)法 代表方劑:方劑 1(柴胡 + 枳殼 + 蒼術)、方劑 9(柴胡 + 枳殼 + 桂枝) 藥物組合:柴胡、枳殼、白芍、甘草,適用于肝郁氣滯型心臟病,癥見胸脅懣悶、情志抑郁、心悸不寧。 b. 溫通心陽法 代表方劑:方劑 3(桂枝 + 干姜 + 茯苓)、方劑 16(桂枝 + 丹參 + 茯苓) 核心藥物:桂枝、干姜、附子(少量方劑),配伍茯苓健脾利濕,適用于心陽不足型心臟病,癥見心悸怕冷、胸悶氣短、四肢不溫。 c. 益氣養陰法 代表方劑:方劑 11(生地 + 麥冬 + 五味子 + 黃芪)、方劑 21(生地 + 阿膠 + 麥冬 + 西洋參) 配伍特點:以生地、麥冬養陰,黃芪、黨參補氣,五味子收斂,適用于氣陰兩虛型心臟病,癥見心悸氣短、口干舌燥、盜汗乏力。 d. 活血化瘀法 代表方劑:方劑 12(丹參 + 川芎 + 桂枝)、方劑 27(丹參 + 生地 + 桂枝) 核心藥物:丹參、川芎、紅花,常配伍桂枝溫通血脈,適用于心血瘀阻型心臟病,改善胸悶刺痛、舌質紫暗等癥狀。 (2)方劑配伍特色a. 肝心同治:多數方劑將柴胡(疏肝)與桂枝(溫心)、茯苓(健脾)配伍,如方劑 2、5,體現 "疏肝 - 溫心 - 健脾" 的整體調節思路,符合 "心肝同病" 的中醫理論。 b. 陰陽并調:溫陽藥(桂枝、干姜)與滋陰藥(生地、麥冬)并用,如方劑 3、11,既糾正心陽不足,又改善心陰虧虛,形成 "陰陽雙補" 的配伍特色。 c. 通補兼施:補氣藥(黃芪、黨參)與理氣藥(柴胡、枳殼)、活血藥(丹參、川芎)配伍,如方劑 8、12,補而不滯,通而不傷正,適用于虛實夾雜的心臟病證型。 7、特殊藥物應用分析a. 阿膠的使用:在28首方劑中出現,多與生地、麥冬配伍(如方劑 4、11),取其補血滋陰之功,適用于心血不足或陰虛火旺型心臟病,改善心悸、失眠、舌紅少苔等癥。 b. 瓜蔞的應用:方劑48、51、53中配伍瓜蔞,取其清熱滌痰、寬胸散結之效,適用于痰熱互結所致的胸悶、咳嗽、痰黃黏稠,常與半夏、桂枝同用(如方劑 48)。 c. 龍骨、牡蠣的配伍:在方劑20、29中使用,取其鎮心安神、平肝潛陽之功,適用于心臟病伴失眠多夢、驚悸不安,常與桂枝、柴胡配伍(如方劑20)。 d. 雙勾(鉤藤)的使用:方劑53中加雙勾,取其平肝熄風之效,適用于心臟病合并高血壓或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頭痛,常與黃芪、麥冬配伍。 六、郭生白先生臨床治療心臟病54首方劑對心臟病的臨床治療指導和借鑒1、臨床指導意義a.整體調節:不單純針對心臟,而是調節全身氣機、水液代謝等b.雙向調節:通過滋陰溫陽藥物的配伍實現心臟功能的雙向調節c.排異通路:重視通過利尿(茯苓、澤瀉)、通便(瓜蔞、枳殼)等途徑排出代謝廢物d.本能增強:通過補氣(黃芪、黨參)、養血(阿膠)藥物增強生命本能2、經典方劑化裁分析在郭老臨床治療心臟病的54首方子里,我們可以看到炙甘草湯、桂枝甘草湯、桂枝湯、柴胡疏肝散等方劑的影子。a.炙甘草湯化裁:方劑 11、21、43 等 10 首方劑基于炙甘草湯(生地、炙甘草、桂枝、麥冬、阿膠)加減,去麻仁加茯苓、五味子,增強健脾寧心、收斂止汗之功,適用于心陰不足、脈結代者。b.桂枝湯化裁:方劑 8、34 等 8 首方劑取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之意,加茯苓、黨參健脾益氣,適用于心臟病伴營衛不和、自汗惡風。c.柴胡疏肝散化裁:方劑 1、9 等 12 首方劑基于柴胡疏肝散(柴胡、枳殼、白芍、甘草)加減,加桂枝、茯苓溫心健脾,適用于肝郁氣滯兼心陽不足的心臟病。3、結論與討論(1)用藥規律總結a.核心治則:以 "疏肝解郁(治療氣機功能紊亂)、溫通心陽(加強心臟功能)、益氣養陰(補充身體物質)" 為三大主線,注重肝心功能調節與氣血陰陽平衡,兼以活血、化痰、利水等法。b.藥物選擇:柴胡、桂枝、茯苓、麥冬、五味子為核心藥物,分別對應疏肝、溫陽、健脾、養陰、收斂的治法。c.癥狀應對:胸脅懣悶配柴胡、枳殼;心悸脈結代配生地、阿膠;水腫配茯苓、澤瀉;高血壓配雙勾、澤瀉,體現辨證加減的靈活性。(2)臨床指導意義a.辨證分型參考:可根據方劑配伍推測心臟病證型,如重用柴胡、枳殼者多為肝郁氣滯型,重用桂枝、干姜者多為心陽不足型,重用生地、麥冬者多為氣陰兩虛型。b.方劑加減思路:臨床可基于基礎方(如柴胡 + 桂枝 + 茯苓 + 麥冬 + 五味子),根據兼癥加減水腫、便秘、高血壓等合并癥藥物。 郭老的54首方劑是在臨床上治療心臟病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生態同步療法理論,也就是百病一方,一方治百病,系統思維下產生系統的效果,最終目的是人體代謝系統、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的障礙被身體自主調節清除,恢復正常的功能。所以郭老才會說,你只喝強生粥也能好病,只喝生化湯也能好病,兩個一起用,更能好病。郭老告訴我們的秘密就是增加身體的營養,營養充足,各器官細胞吃的飽了,就正常工作,自然身體功能就恢復了。增加身體的自主調節力量,調節力量增強了,自然吸取的營養就充足了,充足的營養又能夠產生動能,動能又去獲取物質,陰陽互根,身體就恢復了中道平衡。法無定法,就是在這個思路下,自己就會有自己的治療方法。法有定法,就是這些功能性疾病別再用手術刀、化學藥了,這個規矩是不能破壞的,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是災難性治療,誰也沒有回天之力了!1、心臟病通用基礎方 組成:柴胡25-30g、茯苓30-40g、桂枝20-25g、五味子15-20g、黃芪40g、西洋參6-10g、黨參15g、麥冬20-25g、甘草15-20g。 方義(生命本能系統醫學解析): a.調節升降出入:柴胡(升發少陽之氣) + 桂枝(溫通心陽) → 恢復氣機升降 b.促進內外開放:茯苓(利濕通陽) + 五味子(收斂固脫) → 調節體液代謝平衡 c.增強自主調節:西洋參/黨參(補氣生津) + 麥冬(滋陰復脈) → 恢復心臟本能 d.順勢利導: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定悸) → 順應生命本能趨勢 2、常見癥狀加減建議 a.氣機郁滯型(胸脅悶痛、脈弦) 基礎方+:枳殼15-20g、蒼術20-25g(增強氣機升降)丹參20-30g(活血通絡) b.痰濕瘀阻型(舌苔厚膩、體胖) 基礎方+:瓜蔞30g、半夏15g(化痰開閉)澤瀉20g(利濕降濁) c.陰虛血虧型(口干舌紅、脈細數) 基礎方+:生地30-40g、阿膠15g(烊化)(滋陰養血)白芍20g(斂陰柔肝) d.陽虛水泛型(肢冷浮腫、脈遲) 基礎方+:干姜10-15g、黃芪40g(溫陽化氣)白術25g(健脾利水) e.心律失常(脈結代、心悸) 基礎方+:龍骨20g、牡蠣20g(安神定悸)炙甘草加至30g(復脈緩急) f.兼高血壓(頭暈目眩) 基礎方+:鉤藤20-30g(平肝息風)懷牛膝20g(引血下行) g.兼便秘(腑氣不通) 基礎方+:枳實15g、知母20g(通腑降濁) h.兼自汗/盜汗 基礎方+:山萸肉15g(斂汗固脫)黃芪加至50g(補氣固表) 3、使用說明 劑量調整:根據體質強弱、年齡(老人兒童減量1/3)、病程(久病緩調)靈活調整。還可以根據需要加入活血化瘀藥物牡丹皮等,方劑僅供參考,請在執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4、煎服法 西洋參另燉兌服,阿膠烊化。 每日1劑,分2次溫服,癥狀緩解后改為隔日1劑。 排異反應:服藥后可能出現短暫心悸、汗出或大便溏瀉,屬本能系統排異反應,可減量續服。 5、臨床意義此方體現了郭生白先生" 本能順勢利導療法 "的精髓: 以柴胡、桂枝調節"升降",茯苓、五味子協調"出入"。 通過補(西洋參、黨參)、通(桂枝)、斂(五味子)、利(茯苓)的組合,恢復心臟自主調節功能,而非單純對抗癥狀。 注:急重癥(如急性心梗、心衰)需結合現代醫學救治,此方適用于慢性調理。 根據郭老的54首臨床方劑進行了分析,并根據數十年來研究學習本能系統醫學的一些心得,提出了上述的一些觀點與意見,目的是繼承和發展郭老說的人人知醫小病自治,大病商量,他唯恐天下人不健康的大愛而不斷地實踐。為了說明問題,文中還使用了一些現代中醫的詞句,僅供大家參考,歡迎交流探討。(微信號:bennengxuetang) 生命醫道 2025年7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