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緣落,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起落聚散,不僅指緣分,還指人之命數。 緣起之時,命數誕生;緣落之時,命數衰亡;緣聚之時,命長福厚;緣散之時,命短福薄。 人吶,終其一生,都是跟“緣分”綁在一起的。 還有緣分延續(xù),那命數就得以延續(xù)。而沒有緣分延續(xù),那命數就走到盡頭了。 對于凡人而言,告別了這幾種緣分,也許就離“歸去”不遠了。 一、告別跟父母、親友的緣分。 小的時候,告別跟爺爺奶奶的緣分,基本都沒啥感覺。畢竟,離爺爺奶奶太遠。 中年之時,告別跟父母親人的緣分,基本就感覺強烈了——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 人類就是如此。這一代人,送走上一代人,而下一代人,送走這一代人。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 緣分這種東西,跟人之壽元,是捆綁在一起的。 當上一代人壽元散盡,這一代人跟上一代人的緣分,自然就消失不見了。而下一個離開的,就是這一代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長江還是那條長江。只是塵世之人,早已換了一波又一波了。 二、告別一切愛恨情仇的緣分。 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 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究竟會在什么時候,才會徹底消失不見呢? 隨著當事人離開,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就徹底消失不見了。畢竟,人的本身,就是愛恨情仇的載體。 假設,你跟某某人是老對手,斗了一輩子。隨著他離開,你就會發(fā)現,自己的心也失落落的。 失落落的根源是什么?就一點,愛恨情仇,都消失在了歲月長河當中。 人這種生物,其實很奇怪。深陷于愛恨情仇當中,會抱怨連連。而從愛恨情仇當中走了出來,又覺得舍不得。 或許,這就是佛家所說的“怨憎會”以及“放不下”吧。 三、告別了人生使命的緣分。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身懷使命”的。 使命還沒有完成,哪怕白發(fā)蒼蒼,也還是安康健在。而使命已然完成,哪怕年輕力壯,也都會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你看渭水河畔垂釣的姜子牙,七八十歲才出山,幫助文王、武王打天下。隨著周朝建立,姜子牙也就離開了。 你看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二十出頭,就橫掃北方的匈奴,封狼居胥,千古留名。隨著使命完成,霍去病在24歲就去世了。 有些時候,不是你想命長福厚,就能夠命長福厚的。 使命緣分還在,自然命長福厚。而使命緣分消失,哪怕再怎么養(yǎng)生保命,也依舊要離開。沒辦法的。 使命如何,聚散離合,皆是天意。
四、跟自己、世界,握手言和。 在《水滸傳》里邊,魯智深圓寂之時,有詩云:“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聽著錢塘江水奔流不息,魯智深知道了什么是“我”,也就圓寂了。 肯定有人不理解,知道“我”,這有什么難的。 難就難在,你現在理解的“我”,只是膚淺的自己,而不是“本我”。當一個人真正認識到“本我”的時候,也就離圓寂不遠了。 人啊,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跟自己、天地、世界,握手言和。這握手言和,并不是認輸,而是釋懷、放下、不著相。 正如明代圣人王陽明在臨終前所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