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龍湖”的存在,是一個久遠的歷史,而“云龍湖”的得名,則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筑堤建庫后的新命名。云龍湖歷史上是一片泥洼地,自北宋以來數易其名,舊稱“簸箕洼”“石溝湖”“爾家川”“蘇伯湖”“石狗湖”等。 (一)“簸箕洼”由來 古彭城南郊,群山環繞,云龍湖就處在這群山之中,其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開闊,形似民間簸糧食的簸箕,故民間依型而稱其為“簸箕洼”。徐州志書記載:“城南九里許東西各有一座山,因而形狀像簸箕,所以叫簸箕山,下有簸箕窪,洼久成湖”,這就是云龍湖“簸箕洼”別名的由來。 (二)蘇軾治水 熙寧十年(1077年)初,蘇軾由密州調任河中府(今山西運城)知州,未上任而改任徐州知州。同年七月,黃河在曹村決口;八月二十一日,黃水抵達徐州城下。為防范大水襲城,蘇軾帶領全城軍民抗洪筑堤,擋水保城。洪水退后,為防備水患,蘇軾上表給朝廷,要求撥款興建更加牢固的“石墻”。朝廷于次年二月撥下款項,蘇軾在城外修一道“由城之南門以達云龍山”的防洪堤壩。蘇軾所筑之堤,除防止黃河水患之外,也還有防御徐州南郊山洪的意義。但當時此堤還不足以蓄存地面徑流,所以堤外也不能形成穩定的“湖面”水位。鑒于有“堤”無“湖”,徐州自古即有民謠說“堤邊盡是垂楊柳,只比杭州少一湖”。直到1958年徐州軍民共建“八一大堤”,云龍湖基本固定了他的面積與水位,人們便將舊民謠改動一字道“堤邊盡是垂楊柳,不比杭州少一湖”。如今“蘇堤路”便是在舊蘇堤的基礎上建成,其南段起于“八一大堤”東端。 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接到調任湖州(今浙江吳興)的詔命。當父老聞知蘇太守要調離徐州,萬人相送,感慨萬千,紛紛攀挽馬頭,甚至割截他的馬鐙,不愿讓他走。他在《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中,傾訴了對彭城父老的深情和對徐州風物的留戀。第五首中有:“卜田向何許,石佛山南路。下有爾家川,千畦種稅除。山泉宅龍蟄,平地走膏乳”。詩句中的石佛山是指云龍山,爾家川就是指當時的云龍湖。蘇軾的詩作,展現了當年爾家川的美麗風光:云龍山下,積水成湖;山泉吐瑞,宅龍蟄伏;稻麥飄香,油菜流蘇;野鴨成群,雄雞起舞;百鳥和鳴,牛羊歡呼。在蘇軾眼中,當時的云龍湖,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蘇軾曾對其弟蘇轍說:“若引上游丁塘之水注之,則此湖儼若西湖。”蘇軾曾設想開通拔劍泉通往石溝湖的水道,但愿望未實現便抱憾離徐。 (三)“石溝湖”“蘇泊湖”“石狗湖”名稱來源 關于“石溝湖”的說法,從蘇軾在《答王定民》一詩中可以得到考證。詩中寫到“筆蹤好在留臺寺,旗隊遙知到石溝”就是講的“定民留詩、蘇子相送”的故事,蘇軾詩中的“石溝”就是指石溝湖(即云龍湖)。之所以稱“石溝”,那是因為上游之水是順著徐州南郊兩邊的山溝流淌下來,因元、明、清各代黃河泛濫,“石溝”之上被淤積了厚厚的黃土,如今已見不到當年的“石溝”。但從蘇軾的詩可以推定,最遲在宋代,“石溝湖”就已經存在了。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也曾在當時的云龍湖鑿奎河、治水患,解決云龍湖對徐州城的威脅。據《新千年整理版——徐州府志》載:“城西南三里,有石狗湖(古曰簸箕洼。明潘季馴挑奎河,起蘇伯湖,蓋新此湖也。)”又載:“河臣潘季馴挑奎山支河,起蘇伯湖入小河即此。”據《明史八十四·志第六十·河渠二·黃河下》記載“萬歷十八年(1590年)大溢,徐州水積城中者逾年,眾議遷城改河。季馴浚魁山支河以通之,起蘇伯湖至小河口,積水乃消。”文中所謂“蘇伯湖”,乃是為了紀念蘇軾在徐州治水對“石溝湖”的雅稱,也就是今天的“云龍湖”。“起蘇伯湖”一句,也明確了奎河的源頭。 明萬歷年間,因湖水經常泛濫成災,百姓作石狗鎮水,故又名“石狗湖”。據《道光銅山縣志》記載:“石狗湖,多雨時則南山之水盡匯于此,積久不退,昔人作石狗鎮之,故名石狗湖”。清乾隆版《徐州府志》記載“(湖水)積久不退,昔人常作石狗鎮之,故名“石狗湖”。另有一說是因“石溝”與“石狗”讀音相近,以訛傳訛,百姓遂有“石狗”之誤。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水庫治理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由于石狗湖仍是一片洼地沼澤,三面環山,一面臨城,沒有堤岸,沒有閘壩,每逢雨季一到,上游丁塘湖及西南方向的積水經玉帶河流入此洼地儲為湖泊,湖水暴漲,淹沒農田,沖毀房舍,下游受害并威脅市區安全;雨后又經奎河很快流失,湖心僅有少量積水,難收養魚灌溉之益,湖區又成為一片沼澤。為此,徐州市決定挖土筑堤,擴湖蓄水,變水害為水利。1958年秋,軍民聯手,萬人出動,全市軍民人拉肩扛,挖土筑堤,打響了整治、擴建石狗湖的大決戰,在云龍山與韓山之間修筑了一條長達4000余米的攔水大壩,作為攔截南部山區洪水的屏障。因為這條大壩,云龍湖成為了“有形”的湖泊,并開始發揮蓄水灌溉的功能。1960年工程竣工并正式定名為“云龍湖水庫”。當時駐徐部隊出動近萬名指戰員參與云龍湖的建設,僅用20多天巨龍般的大堤便出現在北岸。為了紀念和表彰部隊支持修建云龍湖,特將大壩命名為八一大壩(后稱八一大堤)。 (五)水庫除險加固 1972年水電部把云龍湖水庫定為全國37個危險水庫之一,后受“文革”影響整治工作一度停滯。1975年春,為加強云龍湖大堤的防洪能力,徐州市動員13000多軍民日夜奮戰,歷時兩個多月,將大壩高程由35.1米提高到37.5米,頂寬由7米增加至19.5米,提高了水庫的防洪能力。 河南駐馬店發生“75·8”特大洪災后,為了徹底解決云龍湖對城市的威脅,避免泄洪時對下游城區排水產生頂托,水利部門提出在云龍山下開鑿一條溢洪道,讓泄水穿山而過,繞開市區,再注入奎河,該方案很快得到批準。隧洞于1975年底動工,由陸軍第四十六軍、第十二軍廣大指戰員及地方工礦企業共同施工開挖,開山鑿石,日夜奮戰,期間受“文革”影響施工多次間斷。1979年隧道洞穿,1981年完成全線護砌及部分回填灌漿工程,歷時6年終于建成了長約2千米的泄洪通道,其中隧道段609米,明渠1300余米。施工期間,四十六軍戰士李建華、盛明亮光榮犧牲。溢洪道及其輔助工程勝利竣工,連同原來的湖堤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解決了洪水對徐州城區的威脅。1982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在云龍山西麓、泄洪隧洞西東口附近設立“彰軍碑”,以紀念駐徐部隊的功績。 1998年,結合庫區清淤,再次開展水庫大壩除險加固工程。此次工程對大壩壩頂加寬,并在壩后按50年一遇標準開挖截滲溝,在截滲溝南側修筑瀝青路面防汛道路,利用壩頂修建帶狀公園,逐漸形成現有面貌。 水庫初建時,限于人力、物力、工程配套不全,大壩填筑質量差,防洪標準偏低,汛期限制水位一直不能提高,原規劃水庫蓄水效益難以發揮。1964年,經徐州專署水利局批準,鑿開王窯山口,將王窯和徐蕭公路兩側共8平方公里集水面積納入云龍湖。1966年,銅山縣漢王鄉在丁塘湖內興修農田水利工程,將原屬閘河流域的10平方公里面積拉入云龍湖。至此,云龍湖集水面積增至54平方公里。云龍湖集水面積的擴大減輕了上游漢王、王窯等片區的防洪壓力,成為市區防御山洪的可靠屏障。 END 來源 | 《水文化》期刊 編輯 | 汪天成 審核 | 王雯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