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氣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實瓜蔞實; 芩苓姜汁糊為丸,氣順火消痰自失。 清氣化痰丸出自明代吳昆《醫方考》,是治療痰熱壅肺證的經典方劑。以下結合經典文獻對方劑組成、配伍原理及治療思想進行系統解析:
?? 一、方源與命名思想經典出處 命名深意
?? 二、藥物組成與劑量配伍藥物 | 劑量 | 炮制 | 角色 | 經典依據 |
---|
膽南星 | 一兩半 (9g) | 制 | 君藥 | 《醫方考》:“星、夏所以燥痰濕”,主清痰熱壅閉。 | 瓜蔞仁 | 一兩 (6g) | 去油 | 臣藥 | 《本草正》:“降實熱痰涎,開郁結氣閉”,導痰熱從大便下。 | 黃芩 | 一兩 (6g) | 酒炒 | 臣藥 | 清肺火,與半夏相制,存化痰之功。 | 半夏 | 一兩半 (9g) | 制 | 臣藥 | 辛溫燥濕,配黃芩制性存用。 | 枳實 | 一兩 (6g) | 麩炒 | 佐藥 | 破氣消痞,合陳皮“治痰當須理氣”。 | 陳皮 | 一兩 (6g) | 去白 | 佐藥 | 理氣化痰,暢中焦氣機。 | 茯苓 | 一兩 (6g) | — | 佐藥 | 健脾滲濕,絕生痰之源(“脾為生痰之源”)。 | 杏仁 | 一兩 (6g) | 去皮尖 | 佐藥 | 宣降肺氣(“肺為貯痰之器”)。 | 姜汁 | 適量 | 為丸 | 使藥 | 制半夏毒性,助化痰開閉。 |
? 注:全方去甘草防甘緩壅滯,去烏梅防酸收斂邪,專攻痰熱實證。
?? 三、配伍結構與方義君臣協同:清熱化痰 君藥膽南星:苦涼直折痰火,解“實痰實火之壅閉”(《醫方考》)。 臣藥瓜蔞仁+黃芩:瓜蔞仁甘寒滑痰通便,黃芩苦寒清肺火,二者助君藥清化痰熱。 半夏配伍巧思:辛溫之性被黃芩制約,獨取降逆化痰之效,體現“去性存用”思想。
佐藥組合:理氣健脾 使藥姜汁
?? 四、與二陳湯的衍變關系本方由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 化裁而來,關鍵調整包括: 去甘草:防甘緩壅滯氣機,不利痰消; 去烏梅:避酸收斂邪,礙痰熱疏散; 加膽星、瓜蔞、黃芩:增強清熱化痰之力; 加枳實、杏仁:強化理氣降逆之功。
?? 此衍變體現從治濕痰(二陳湯)向治熱痰(本方)的精準轉換。
?? 五、經典病機與治則闡釋病機核心 痰熱壅肺→咳嗽黃痰、胸膈痞悶; 痰熱擾心→煩躁不寧; 氣逆于上→氣急嘔惡。
治療法則
?? 六、臨床應用與加減變化典型證候 痰黃黏稠、胸膈滿悶、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經典加減 兼證 | 加減藥物 | 目的 |
---|
肺熱壅盛 | 石膏、知母 | 清瀉肺火 | 痰稠難咯 | 天花粉、海浮石 | 潤燥化痰 | 大便秘結 | 大黃 | 通腑瀉熱 | 痰熱擾神(心悸) | 遠志、棗仁 | 安神定志(見醫案) |
禁忌 寒痰(痰白清稀)、燥痰(干咳無痰)、脾虛便溏及孕婦禁用。
?? 總結:經典配伍的現代價值清氣化痰丸以 “治氣為先” 的思想統攝全方: 結構層次:君藥攻痰熱之結(膽星),臣藥清火助降(芩、蔞),佐藥調氣斷源(枳、陳、杏、苓),使藥引藥和胃(姜汁); 核心貢獻:將龐安常“治痰先治氣”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藥陣配伍,成為痰熱咳嗽的標桿方劑; 現代啟示:在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中,仍可循“氣順→火降→痰消”邏輯指導臨床加減。
此方不僅是藥物組合,更是中醫氣機理論與痰火學說交融的典范 ??。 清氣化痰丸出自明代吳昆《醫方考》,是治療痰熱壅肺的代表方劑。以下綜合經典原文、歷代方論及化裁應用,分三部分系統梳理:
?? 一、經典原文與核心思想《醫方考》原文 配伍與劑量
?? 二、歷代方論精要汪昂《醫方集解》 《成方便讀》引汪讱庵論 吳儀洛《成方切用》 《目經大成》異議
?? 三、化裁應用與衍生方劑與二陳湯的衍化關系 去甘草:防甘緩壅滯氣機; 去烏梅:避酸收斂邪,礙痰熱疏散; 加膽星、瓜蔞、黃芩:強化清熱化痰; 加枳實、杏仁:增強理氣降逆。
基礎結構:由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化裁。 關鍵調整:
臨證加減變化 兼證 | 加減藥物 | 作用 | 醫案依據 |
---|
肺熱壅盛 | 石膏、知母 | 清瀉肺火 | 急性支氣管炎 | 痰稠難咯 | 天花粉、海浮石 | 潤燥化痰 | 小兒咳嗽案 | 大便秘結 | 大黃 | 通腑瀉熱 | 咯血案 | 痰熱擾神(心悸) | 遠志、棗仁 | 養心安神 | 心悸案 | 咯血 | 桑白皮、地骨皮、丹皮 | 清肺涼血 | 支氣管擴張案 |
附方對比:清金降火湯(《雜病源流犀燭》) 組成:清氣化痰丸去膽南星,加石膏、桔梗、貝母等。 差異:
?? 總結:經典方論的核心貢獻清氣化痰丸的歷代論述,逐步深化了 “氣-火-痰”三角關系的認知: 病機模型:從吳昆“痰阻氣滯”到汪昂“痰火同源”,確立“順氣→降火→化痰”的治則; 配伍范式:以二陳湯為基礎,通過去甘酸、增苦寒,完成從治濕痰到治熱痰的轉型; 現代啟示:其加減法(如加石膏清肺、大黃通腑)為呼吸系統疾病(肺炎、支擴)的痰熱證提供了經典模板。
此方不僅是藥物組合,更是中醫“治氣以調痰”思想的實踐結晶,歷代化裁皆圍繞“氣順火消痰自失”(方歌末句)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