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氣消食化痰丸,青陳星夏菔蘇攢。 曲麥山楂葛杏附,蒸餅為糊姜汁摶。 以下為“順氣消食化痰丸”的經典方解,綜合《瑞竹堂經驗方》《醫方集解》《成方切用》《湯頭歌訣》等古籍記載,從組方邏輯、藥性配伍、病機靶向等角度系統闡釋:
?? 一、方劑來源與經典依據原始出處 元代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后載于《醫方集解》《成方切用》《湯頭歌訣》等。 核心病機 酒食積滯 → 脾失健運 → 濕聚生痰 → 痰氣互結,癥見胸膈膨悶、五更咳嗽、痰多黏稠。
?? 二、藥物組成與劑量(據《瑞竹堂》原方)類別 | 藥物 | 劑量 | 經典功效解析 |
---|
君藥 | 膽南星、半夏 | 各1斤(480g) | 燥濕化痰:針對痰濕壅塞之根本,“痰由濕生,星夏所以燥濕”(《醫方集解》) | 臣藥 | 蘇子、萊菔子、杏仁 | 各1兩(30g) | 降氣化痰:蘇子“沉水者”質重下行;杏仁宣降肺氣,“治痰先治氣,氣降痰自消”(《成方切用》) |
| 青皮、陳皮、香附 | 各1兩(30g) | 行氣導滯:疏肝破氣(青皮)、理脾和中(陳皮)、調三焦郁結(香附) | 佐使藥 | 葛根、神曲 | 各1兩(30g) | 解酒化積:葛根升清降濁解酒毒;神曲消酒食陳腐(《成方便讀》) |
| 山楂、麥芽 | 各1兩(30g) | 消食導滯:山楂化肉食油膩,麥芽消米面之積 | 制劑輔料 | 姜汁、蒸餅糊 | 適量 | 和胃止嘔(姜汁)、助藥力滲透(蒸餅糊) |
?? 三、組方邏輯與配伍思想1. 分層治法:消食→行氣→化痰斷痰源(消食解酒): 山楂、麥芽、神曲消食積,葛根解酒毒,從源頭阻斷“食積生濕,濕聚成痰”之鏈。 暢氣機(行氣導滯): 青皮破肝郁,陳皮理脾滯,香附調三焦,“痰由氣滯,導滯則痰散”(《醫方集解》)。 化痰濁(燥濕降逆): 膽南星、半夏峻化痰濕;蘇子、萊菔子、杏仁引痰下行,防痰隨氣逆上沖。
2. 經典配伍特色姜制半夏+膽南星:增強溫化寒痰之力,制南星毒性,專攻“酒濕黏痰”。 生萊菔子+炒蘇子:生用萊菔子性烈破氣,炒蘇子性緩降氣,一急一緩調暢氣機。 葛根+神曲:解酒毒與消食積并舉,針對“酒客痰多”核心病源。
?? 四、主治病機與癥狀解析1. 核心病機“酒食生痰,痰氣互結”(《成方切用》): 2. 典型癥狀癥狀類型 | 表現 | 機制解析 |
---|
胸膈癥 | 胸膈膨悶、按之濡軟 | 痰氣壅塞上焦,氣機不得升降(《醫方集解》) | 咳嗽癥 | 五更咳嗽、痰多黏稠 | 食積化火,五更肺經當令時火氣沖肺(“火氣流入肺中”) | 消化癥 | 噯腐吞酸、惡食油膩 | 食積中阻,胃氣上逆 |
?? 五、經典方義點睛“手足太陰并治”(《醫方集解》): “三因制宜”配伍:
?? 六、經典應用要點與禁忌適用證關鍵指征: 禁忌證:
?? 總結此方以“消食斷源、行氣破結、燥濕化痰”三法環扣,直擊酒食痰滯實證,尤擅化解“五更咳痰黏胸”之癥。經典配伍中: 以下為“順氣消食化痰丸”的經典原文、歷代方論及化裁演變梳理,綜合《瑞竹堂經驗方》《醫方集解》《醫方考》《湯頭歌訣》等古籍記載整理:
?? 一、原始方劑組成與出處(元代《瑞竹堂經驗方》)1. 藥物與劑量 類別 | 藥物 | 劑量 | 炮制要求 |
---|
君藥 | 膽南星、半夏 | 各一斤(480g) | 半夏姜制 | 臣藥 | 蘇子、萊菔子、杏仁 | 各一兩(30g) | 蘇子炒,萊菔子生用 |
| 青皮、陳皮、香附 | 各一兩(30g) | 陳皮去白,香附醋制 | 佐使藥 | 神曲、麥芽、山楂 | 各一兩(30g) | 均炒用 |
| 葛根 | 一兩(30g) | —— | 輔料:姜汁、蒸餅糊(制丸用)。 |
|
|
|
2. 制法與用法 “研細末,用姜汁和蒸餅煮糊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g)” ——《湯頭歌訣》
3. 主治病機 “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五更咳嗽(過飲則脾濕;多食辛熱油膩之物,皆能生痰;壅于胸膈,故滿悶;五更咳嗽,由胃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故咳)” ——《醫方集解》引《瑞竹堂》
?? 二、歷代方論精要1. 《醫方集解》(清·汪昂)——三焦分治法“此手足太陰藥也。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滯;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楂、麥芽所以化食。” 方義點睛: 治脾(太陰濕土):消食燥濕斷痰源; 治肺(太陰燥金):降氣止咳化痰濁。
2. 《醫方考》(明·吳昆)——分層解痰機制“星、夏之辛,能燥濕痰;葛根之清,能解酒熱;山楂、麥芽、神曲之消,能療飲食之痰;青皮、陳皮、蘇子、杏仁、卜子、香附之利,能行氣滯之痰。痰去,則胸膈之膨悶亦去矣。” 配伍邏輯:
3. 《湯頭歌訣》(清·汪昂)——方歌點破組方核心“順氣消食化痰丸,青陳星夏菔蘇攢。曲麥山楂葛杏附,蒸餅為糊姜汁摶。” 關鍵詞解: “攢”:聚藥成方,突出君臣配伍; “摶”:姜汁和丸,強化溫中止嘔。
?? 三、化裁演變脈絡1. 藥物增減變化時期/典籍 | 化裁要點 | 目的 |
---|
《瑞竹堂》原方 | 膽星、半夏各一斤;余藥各一兩 | 君藥量重,專攻酒食黏痰 | 《醫方考》化裁 | 膽星、半夏增至三斤;余藥劑量不變 | 增強燥濕化痰力,適于痰壅重癥 | 《醫方集解》附方 | 半夏、南星與白礬、皂角、生姜同煮后曬干用 | 減毒性,增化痰速效 |
2. 主治擴展與類方對比
?? 四、經典應用總結1. 核心病機“酒食積滯 → 脾濕生痰 → 痰阻氣逆”,癥見: 胸膈癥:膨悶按之濡軟(痰氣壅塞上焦); 咳嗽癥:五更痰黏(食積化火,火氣沖肺); 消化癥:噯腐惡食(食積中阻)。
2. 禁忌與替代方案“久嗽有痰者,燥脾化痰;無痰者,清金降火……氣血虛者,補之斂之,不宜妄用澀劑。” ——《醫方集解》
結論:此方以“消食斷源、行氣破結、燥濕化痰”三法環扣,為酒食痰滯實證之典范。歷代化裁緊扣“痰-氣-食”交互病機,然藥偏辛燥,須嚴守苔膩、脈滑、胸悶晨咳之辨證綱領,虛證慎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