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當孩子長大了,這個家就散了,即便孩子逢年過節回來,那也只能叫聚會,孩子借你而來,卻不是為你而生。” 法師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想來早就把親子緣分看透了。所謂家庭,不過是一段共行的路,父母是渡口的撐船人,孩子是乘舟的客,送過一程山水,終要望著帆影駛向他自己的江湖。 他中年出家,舍了俗世煙火,卻常勸人“盡孝要趁早”。不是要孩子困在柴米油鹽里,而是珍惜同行時的暖——就像春藤繞著竹籬,曾彼此依傍過,便不必強求永遠糾纏。 總有人念叨“養兒防老”,法師卻道“心無掛礙,無有恐怖”。孩子從不是父母的附屬,就像草木不是土地的私物,土壤育它抽枝,是本分;枝葉探向流云,是天性,各有各的方向,原是自然。 他為幼子寫“長亭外,古道邊”時,筆尖定是含著溫柔的放手。離別從不是消散,是另一種圓滿——你教他邁出第一步,他帶你看更遼遠的人間,哪怕只是電話里描述的他鄉月色。 那些把孩子捆在身邊的父母,像攥緊高飛的風箏,線越緊,越容易在風里掙斷。法師說“不爭”,放在親子間,便是承認他有自己的星軌,不必與你的期待重合,各亮各的光,才好。 “借你而來”四個字,藏著最通透的智慧。你給了他生命的火種,卻給不了他人生的路徑;你能陪他看初升的月亮,卻不必追著他赴遠方的星光,有些路,終究要他自己走。 多少家庭的擰巴,都源于把“聚會”當成了“不散”。其實節日里的擁抱,比日日相對的嘮叨更珍貴——就像法師說的“一期一會”,每一次相見,都是時光額外的饋贈,該用心接住。 孩子長大的意義,或許就是讓父母學會獨處。從灶臺的煙火里抬起頭,撿回落灰的愛好,重拾擱淺的夢想,原來松開手,反而能握住更完整的自己,像老樹落盡葉子,更見風骨。 愿每個父母都能懂,所謂圓滿,從不是孩子永遠在眼前。是他帶著你的愛闖世界,你帶著對他的祝福過日子,彼此在心里留一塊暖地,各自精彩,互相牽掛,就很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