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描寫”36技法 作者:Ashida 所謂環境描寫,給人物安個“家”,就是寫東西時,咋把人物往環境里一擱,就讓人覺得“嗯,這地兒就該是他待的”。說白了,就是給人物安個靠譜的家,環境描寫得跟上趟。關鍵是得練。找個你熟悉的人,試試用其中一種法子給他“安個家”,寫個百十來字,慢慢就摸著門道了。寫作這事兒,不怕慢,就怕站,動筆就比想半天強。 1.先把眼睛能瞅見的寫透 核心:環境里最扎眼的物件、顏色、布局,直接往人物身上靠。 仿寫建議:學汪曾祺寫茶館,先寫八仙桌、蓋碗茶、墻上的字畫,再寫掌柜的在哪兒撥算盤。照著這路數,先列環境里3個最顯眼的視覺元素,再寫人物在這些元素中間干啥。 文:李嬸的裁縫鋪就倆字——擠挺。墻根摞著半人高的布料,紅的像過年的炮仗,藍的像村頭的小河,都用細麻繩捆著。靠窗的縫紉機掉了塊漆,露出底下的鐵色,跟李嬸手上的老繭一個模樣。她總坐在縫紉機前,戴著副鏡片厚得像瓶底的眼鏡,針腳走得比她說話還利索。陽光從窗欞鉆進來,照在她花白的鬢角上,倒比布料上的金線還亮堂。 2.用聲音給環境貼標簽 核心:環境里常有的聲音,得跟人物的身份、習慣掛鉤。 仿寫建議:參考老舍寫胡同,磨剪子鏘菜刀的吆喝、小販的叫賣,都是胡同的魂。你寫個修鞋鋪,就先想鋪子里常有的聲音——釘鞋掌的叮當聲、砂輪磨鞋底的沙沙聲,再寫修鞋師傅咋跟這聲音打交道。 文:老張的修鞋攤支在菜市場口,鐵砧子敲起來能蓋過討價還價的嚷嚷。他錘鞋釘時總瞇著眼,錘子落下去“當”一聲,鞋釘就乖乖站好,跟他訓孫子似的。旁邊的收音機永遠開著,咿咿呀呀的評劇混著釘鞋聲,倒比戲園子里還熱鬧。有回收音機沒響,排隊的大媽都問:“老張,你這攤沒那'咿呀’聲,鞋都修得不香了。” 3.嗅覺滲透法:氣味跟著人物走 核心:環境里的味兒,得是人物身上帶出來的,或者跟他的營生綁在一塊兒。 仿寫建議:學魯迅寫藥鋪,“藥香”倆字一出來,華老栓的形象就立了一半。你寫個糕點鋪,先琢磨是甜香、面香還是烤爐的焦香,再寫掌柜的身上是不是總沾著這味兒,連打哈欠都帶點糖渣子氣。 文:巷尾的糖畫攤一擺開,空氣里就飄著股焦糖味,黏糊糊的,能把路過的小孩腳脖子都粘住。王大爺捏糖人時,鼻尖總掛著層細汗,圍裙上蹭的糖漬硬邦邦的,跟他手里的糖稀一個德行。他吹糖人時腮幫子鼓得像含著倆棗,氣兒從嘴里出來,裹著糖香,連旁邊的老槐樹都像多開了兩朵花。 4.摸得著的環境才貼心 核心:環境里的物件是軟是硬、是涼是燙,得跟人物的動作、性格對上。 仿寫建議:看看沈從文寫湘西的吊腳樓,木頭的溫潤、石板路的冰涼,都跟人物的赤腳、草鞋有互動。你寫個木匠鋪,就寫刨子摸起來光不光、木頭茬子扎不扎手,再寫木匠師傅的手咋跟這些東西較勁。 文:老周的木匠鋪里,啥都帶著股糙勁兒。刨子把被磨得溜光,跟他掌心的紋路嵌得嚴絲合縫。剛鋸開的松木方子帶著松油味,摸上去潮乎乎的,他總用袖口擦一把,木渣子就粘在他藍布褂子上,跟星星似的。有回給小孫子做木馬,他摸了摸木馬的耳朵,突然笑了:“這木頭像你爺爺的骨頭,硬氣,但經得住摸。” 5.環境里藏著酸甜苦辣 核心:環境里能嘗到的(或讓人聯想到味道的)東西,得跟人物的經歷、喜好沾邊。 仿寫建議:學汪曾祺寫高郵鴨蛋,筷子一扎冒油,那股子咸香就勾著人。你寫個咸菜鋪,就寫壇子里的咸菜是酸是辣,掌柜的嘗咸淡時咋皺眉頭,連他說話都帶著股腌菜的脆勁兒。 文:趙奶奶的咸菜壇子在廚房擺了半面墻,玻璃蓋一掀,酸氣能嗆得人直眨眼。她總拿手帕擦壇子口,擦得比自家桌子還亮。有回給鄰居送新腌的蘿卜干,用竹籃裝著,籃子沿還沾著點紅辣椒面。“嘗嘗,”她往人手里塞,“酸中帶點辣,就像咱這輩子,不就這么個味兒?” 6.光往哪兒照,人物就往哪兒站 核心:環境里的光線(明、暗、暖、冷),得能襯出人物的脾氣、處境。 仿寫建議:看張愛玲寫房間,陽光斜斜地照進來,能照出灰塵,也照出人物的落寞。你寫個書房,就想是陽光滿室還是燈光昏黃,讀書人是在亮處還是暗處,光咋在他身上留影子。 文:陳老師的書房就一扇小窗,太陽好的時候,光像根細繩子,從窗縫里鉆進來,剛好落在攤開的教案本上。字是用藍鋼筆寫的,一筆一劃,跟陳老師的腰板一樣直。他總坐在靠窗的藤椅上,背對著光,頭發白了大半,倒被照得有點發亮。有回學生去送作業,見他正對著光看教案,影子投在墻上,像棵彎不了的老槐樹。 7.顏色說了算,人物跟著顏色走 核心:環境里的主色調,得跟人物的性格搭調——熱烈的人配亮色,沉靜的人配素色。 仿寫建議:學莫言寫高粱地,一片紅得晃眼,透著股野性。你寫個繡娘的屋子,就想是紅綢子多還是青絲線多,繡娘穿啥顏色的衣裳,跟這些顏色咋呼應。 文:劉姐的繡坊里,綠線堆得最多,淺綠像剛抽芽的柳,深綠像老井水。她總穿件月白色的褂子,坐在綠線中間,手里的繡花針穿來穿去,倒像只白蝴蝶在草叢里飛。墻上掛著她繡的荷葉,綠得能擰出水,有人說:“劉姐,你這綠比咱村后坡的草還精神。”她就笑:“人老了,就得多沾點綠,不然跟霜打了似的。” 8.冷熱都是人物的心情 核心:環境的溫度(涼、暖、濕、燥),得能暗示人物的心境或生活狀態。 仿寫建議:參考蕭紅寫北方的冬天,冷得能凍掉鼻子,透著股蒼涼。你寫個鍋爐房,就寫熱氣咋冒,司爐工臉上的汗珠子,溫度咋讓他說話都帶喘。 文:老王管的鍋爐房,冬天里跟蒸籠似的。他總光著膀子,脊梁上的汗順著皺紋往下淌,滴在燒紅的煤塊上,“滋啦”一聲就沒了。門外頭冰天雪地,屋里的鐵管子燙得能烙餅。他常說:“人啊,就得像這爐子,心里有火,外頭再冷也不怕。”有回煤快燒完了,他守著半溫的爐子,說話都帶了點顫音,跟爐子里的火苗似的沒了底氣。 9.摸上去的感覺,就是人物的感覺 核心:環境里物件的質感(光滑、粗糙、柔軟、堅硬),得跟人物的經歷、習慣對上。 仿寫建議:學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青布棉袍、黑布馬褂,那布料的厚實感透著父親的樸實。你寫個老農的炕頭,就寫炕席是糙的還是滑的,被子是硬的還是軟的,老農躺上去咋舒坦。 文:二柱家的炕沿被磨得溜光,跟他手上的老繭磨出來的包漿一個樣。炕上鋪的葦席破了個洞,用布條子縫著,像他膝蓋上打補丁的褲子。他總愛在炕頭抽煙袋,煙桿是棗木的,被攥得發亮。有回孫子問:“爺,這炕沿咋比我臉還光?”他磕磕煙袋鍋:“人磨東西,東西也磨人,磨著磨著就親了。” 10.擺啥物件,就是啥人 核心:環境里的擺設(家具、雜物、小擺件),得是人物生活的“證據”。 仿寫建議:看楊絳寫書房,書桌上的硯臺、墻上的字畫,都透著主人的學問。你寫個理發師的鋪子,就寫理發椅、剃刀、墻上的舊海報,咋跟理發師的手藝、年紀掛鉤。 文:馬師傅的理發鋪就一張轉椅,皮面裂了好幾道縫,露出里頭的棉花,跟馬師傅臉上的皺紋似的。墻角立著個鐵皮柜,第一層擺著剃刀,刀鞘是牛角的,磨得發亮;第二層堆著老式發油,鐵盒上的字都模糊了。最顯眼的是墻上貼的海報,上面的明星梳著油亮的大背頭,海報邊卷了角,馬師傅總用圖釘把它摁平,跟摁住自己不服老的脾氣似的。 11.環境里的花花草草,跟著人物長 核心:環境里的植物(花、草、樹、菜),得跟人物的性格、喜好同頻。 仿寫建議:學汪曾祺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跟愛荷人的品性呼應。你寫個獨居老人的院子,就寫他種的是潑辣的月季還是文靜的蘭草,他咋侍弄這些花草。 文:張奶奶的院子里,仙人掌長得比人高,渾身是刺,卻年年開嫩黃的花。她總蹲在仙人掌旁邊擇菜,手指頭被扎了也不吭聲,就像扎到的是別人。有回鄰居說:“張奶奶,種點軟和的花多好。”她摸著仙人掌的刺:“這東西好,不嬌氣,跟我似的,沒人疼也能活。” 12.環境里的貓貓狗狗,是人物的“另一半” 核心:環境里的動物(寵物、家畜),得跟人物的關系鐵,能襯出人物的孤獨或熱鬧。 仿寫建議:參考老舍寫祥子拉車,旁邊的小母馬是他的伴兒。你寫個守魚塘的老漢,就寫他養的狗、貓,咋跟他一起守夜、吃飯,動物的習性咋跟老漢像。 文:老耿守著魚塘邊的小棚子,身邊總跟著條黃狗,狗的耳朵缺了一塊,跟老耿缺了顆門牙似的,看著都有點憨。老耿撒網時,黃狗就蹲在棚子門口,尾巴拍著地,跟打拍子似的。夜里冷,老耿就把狗摟進被窩,狗呼出的氣熱乎乎的,跟他孫子小時候似的。有回狗跑丟了,老耿撒網都沒力氣,網扔出去歪歪扭扭的,跟他耷拉的嘴角一個樣。 13.環境里的“老物件”,刻著人物的歲數 核心:環境里用了多年的老物件,得帶著時間的痕跡,跟人物的年紀、經歷呼應。 仿寫建議:學賈平凹寫老房子,門軸的吱呀聲、墻上的年畫,都透著歲月的勁兒。你寫個老教師的家,就寫用了幾十年的教案本、鋼筆、藤椅,咋跟他的教齡、皺紋一塊兒變老。 文:周老師的案頭擺著個搪瓷缸,紅漆寫的“獎”字掉得只剩個“大”,跟他額頭的皺紋一樣模糊。缸子用了三十年,比他教過的最老的學生歲數都大。他總用這缸子泡濃茶,茶漬結在缸底,黑得發亮。有回搬家,兒女要扔,他抱在懷里跟抱孫子似的:“這缸子知道我教過多少學生,比你們清楚。” 14.環境越擠,人物越“實在” 核心:環境的狹小、擁擠,能反襯人物的勤勞、節儉,或生活的不易。 仿寫建議:看陸文夫寫美食家,廚房小得轉不開身,卻藏著各種調料,透著煙火氣。你寫個小販的推車,就寫車上堆的東西咋擠,小販咋在里頭騰挪,擠出生活的勁兒。 文:劉嬸的煎餅車跟個萬花筒似的,鏊子占了一半,旁邊擠著面醬瓶、蔥花盒、雞蛋筐,連車把上都掛著塑料袋,裝著擦桌子的抹布。她在車邊轉來轉去,腳底下像踩著輪子,煎餅果子在她手里翻得比陀螺還溜。有回城管來攆,她麻利地把車往胡同里一拐,東西晃悠著沒掉一樣,跟她這輩子經的事兒似的,再擠也能扛過去。 15.環境越空,人物越“有戲” 核心:環境的寬敞、空曠,能襯出人物的孤獨、安靜,或內心的開闊。 仿寫建議:參考沈從文寫邊城的渡口,開闊的河面、孤零零的白塔,透著人物的單純。你寫個守林人的木屋,就寫周圍的林子多密,木屋多小,守林人咋在空曠里找事兒干。 文:老秦的木屋藏在林子深處,四周靜得能聽見松針落地的聲兒。屋里就一張床、一張桌,桌子對著門,門外是望不到頭的綠。他總坐在桌前擦獵槍,槍身擦得能照見人影,跟他眼里的光一樣亮。有回兒子來接他回城,他站在門口望林子,林子大得能吞了人,他的影子投在地上,小得像片葉子。 16.外面啥天氣,人物啥心情 核心:環境里的天氣(晴、雨、陰、雪),得跟人物的情緒同頻。 仿寫建議:學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秋雨淅淅瀝瀝,透著悲涼。你寫個等待兒女回家的老人,就寫窗外的雨咋下,老人的眼神咋跟著雨絲飄。 文:李奶奶總在雨天扒著窗臺望。雨點子打在玻璃上,跟她掉的眼淚似的,一串接一串。院里的石榴樹被淋得耷拉著葉子,像她沒精打采的樣子。要是放晴了,她就搬個小馬扎坐在樹底下,陽光照得她瞇著眼,跟揣了塊暖手寶似的。有回兒子打電話說要回來,頭天還是陰天,第二天一早就出了太陽,她拍著大腿笑:“老天爺都知道我盼啥。” 17.啥季節,就有啥人啥樣 核心:環境的季節特征(春的花、夏的蟬、秋的葉、冬的雪),得跟人物的活動、狀態掛鉤。 仿寫建議:看茅盾寫白楊禮贊,黃土高原的秋天,白楊的挺拔透著堅韌。你寫個種果園的,就寫春天咋剪枝,夏天咋澆水,秋天咋摘果,季節咋跟著他的汗珠子變。 文:老楊的蘋果園,春天里滿樹的花,白得像堆雪,他就蹲在樹下疏花,手指頭沾著花粉,跟剛抹了胭脂似的。夏天太陽毒,他戴個草帽,草帽沿的布條被曬得褪了色,跟他胳膊上的皮膚一個色。秋天摘蘋果時,他總往兜里塞個熟透的,咬一口,汁水順著下巴流,笑得比蘋果還紅。冬天園子里光禿禿的,他就扛著鋤頭轉,說是給果樹“撓癢癢”,其實是怕它們寂寞。 18.動靜對比里,人物更鮮活 核心:環境里的聲音(嘈雜vs安靜),通過對比突出人物的特點。 仿寫建議:學魯迅寫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子里的蟲鳴鳥叫和書屋里的讀書聲,對比出不同的氛圍。你寫個在菜市場看書的老人,就寫周圍的吵嚷和老人的安靜,咋形成反差。 文:王大爺總在菜市場的角落里看書,周圍是“便宜賣了”的吆喝,是秤桿碰撞的叮當,他卻能捧著本線裝書,看得眼睛都不眨。有回賣魚的老張嗓門大了點,他抬頭瞪一眼:“你這聲兒,把書里的字都嚇跑了。”老張笑他:“您這書里有啥?比我這魚還鮮?”他晃晃書:“這里頭的動靜,比你們這熱鬧瓷實。” 19.香臭、濃淡對比,人物更有辨識度 核心:環境里的氣味(香vs臭、濃vs淡),用對比顯出人物的特別。 仿寫建議:參考錢鐘書寫飯店,油煙味和香水味混在一塊兒,透著世俗氣。你寫個在化肥廠上班的女工,就寫廠里的刺鼻氣味和她家里的花香,咋對比出她對生活的心思。 文:秀蘭在化肥廠上班,身上總帶著股嗆人的味,同事們都笑她“自帶化肥”。可她家窗臺上擺著三盆茉莉,花開的時候,屋里香得能醉人。她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換衣服,再給茉莉澆水,手指頭輕輕碰花瓣,跟碰著啥寶貝似的。有回鄰居說:“你這身上的味兒,跟家里的花反差也太大了。”她就笑:“正因為外頭嗆,才得在家里養點香的,不然人不就熏壞了?” 20.顏色撞一撞,人物更突出 核心:環境里的顏色(冷暖、明暗對比),讓人物在色彩里立起來。 仿寫建議:看莫泊桑寫項鏈,舞會上的華麗衣飾和女主的樸素,對比出她的渴望。你寫個穿紅衣裳的老太太在白墻根曬太陽,紅與白的對比,咋顯出她的精神。 文:李奶奶愛穿件紅棉襖,就算天不冷,也總披在身上。她常坐在胡同口的白墻根下,墻皮掉了幾塊,露出里頭的黃土。紅棉襖在白墻跟前一晃,跟朵移動的山丹丹似的。有回孫子說:“奶奶,您這紅衣裳太扎眼了。”她拍拍棉襖:“人老了,就得穿點亮堂的,不然跟墻皮似的,風一吹就掉渣。” 21.盯住一個小物件,寫透人物的心思 核心:環境里的一個小細節(比如掉漆的門把手、磨破的袖口),放大了寫,藏著人物的故事。 仿寫建議:學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聚焦父親爬月臺時的動作細節,透著父愛。你寫個母親的針線笸籮,就寫里頭的頂針、線頭、舊剪刀,咋藏著她的操勞。 文:媽的針線笸籮里,有個銅頂針,邊緣被磨得圓圓的,上面的小坑坑都被磨平了,跟她眼角的皺紋一樣,深了卻不扎人。頂針總在她右手指頭上轉,縫被子時,“噠噠”地敲著布面,跟打鼓似的。有回我要給她買個新的,她把舊頂針往笸籮里一扔:“這玩意兒認人,新的來了,針腳都走不直。” 22.環境在動,人物跟著動 核心:環境不是死的(比如流水、刮風、飄動的窗簾),人物的動作跟著環境的動態走。 仿寫建議:參考孫犁寫白洋淀,風吹蘆葦蕩,小船在里頭穿行,人物的動作跟環境的動勢合一。你寫個河邊釣魚的人,就寫水波咋晃,魚竿咋動,釣魚人咋跟著調整姿勢。 文:老鄭釣魚總在河灣子,蘆葦被風吹得東倒西歪,他的草帽也跟著晃。魚漂在水面上一點一點,像他下巴上的胡子在動。有回起風了,魚漂被吹得斜著跑,他跟著往旁邊挪,腳底下的石頭滑了一下,差點坐進水里。他罵了句“這風跟孩子似的淘”,手卻把魚竿握得更緊了,跟跟風較勁似的。 23.環境靜得能結冰,人物的靜更有力量 核心:環境特別安靜(比如深夜的書房、空無一人的教室),人物的靜能顯出專注或孤獨。 仿寫建議:看冰心寫夜晚的庭院,月光、樹影,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你寫個深夜備課的老師,就寫鋼筆劃過紙的聲、窗外的蟲鳴,咋襯出他的專注。 文:王老師總備課到后半夜,辦公室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臺燈的光打在教案本上,字一行行排得整整齊齊,跟他站在講臺上的樣子一樣。窗外的蟬鳴都歇了,只有筆尖劃過紙的“沙沙”聲,像春蠶在啃桑葉。他揉眼睛的時候,眼鏡滑到鼻尖上,也懶得推,就那么瞇著眼看,跟靜悄悄的夜融在了一塊兒。 24.人物一動,環境就“活”了 核心:通過人物的動作,帶出環境的特點(比如掃地時揚起的灰塵、倒水時濺出的水花)。 仿寫建議:學契訶夫寫套中人,別里科夫關門、戴帽子的動作,帶出他封閉的生活環境。你寫個擦桌子的茶館掌柜,就寫他咋擦,桌子上的水漬、木紋咋顯出來。 文:劉掌柜擦桌子總用塊藍抹布,一擦就“嘩啦”一聲,桌上的茶漬跟著轉圈,像在跳秧歌。他擦得快,胳膊甩得跟打鼓似的,木桌子上的紋路都被擦得發亮,能照見他的影子。有回新來的伙計學他擦,擦得慢,他就罵:“你這不是擦桌子,是給桌子撓癢癢!”說著搶過抹布,“嘩啦”一下,桌上的杯子都跟著顫,跟他的暴脾氣一樣有勁兒。 25.人物眼里的環境,就是他心里的世界 核心:從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環境的樣子跟著他的心情、性格變。 仿寫建議:參考狄更斯寫霧都孤兒,孤兒眼里的倫敦,跟富人眼里的不一樣。你寫個剛進城的農村姑娘,就寫她看高樓、看車流,眼里的好奇、膽怯咋讓環境變樣。 文:小花頭回進城,站在十字路口,看汽車跑得比村里的拖拉機還快,輪子轉得像風車,她就攥緊了手里的布包,包帶勒得手心發紅。高樓在她眼里跟摞起來的大山似的,把天遮得只剩條縫。路邊的霓虹燈閃啊閃,她覺得比家里過年的燈籠還熱鬧,可熱鬧里透著股生分。有個騎電動車的差點撞著她,她嚇得往后跳,腳底下的地磚冰涼,跟她心里的慌一個樣。 26.聊著聊著,環境就出來了 核心:通過人物的對話,說出環境的特點(比如“這屋子咋這么冷”“你家的花養得真好”)。 仿寫建議:學老舍寫茶館,茶客的對話里,藏著茶館的規矩、胡同的事兒。你寫兩個老太太拉家常,就寫她們咋說天氣、說院子里的樹,帶出環境。 文:張嬸和李嬸蹲在墻根曬太陽,張嬸指著院里的石榴樹:“你看你家這樹,今年結的果比去年多。”李嬸笑:“可不是,我天天給它澆淘米水,跟伺候孫子似的。”張嬸摸了摸墻:“你這墻也該抹抹了,都掉渣了。”李嬸嘆口氣:“兒子說開春就弄,這冬天風大,抹了也白搭。”風從墻頭上刮過,吹得石榴樹的葉子“沙沙”響,像在聽她們說話。 27.環境里的東西,暗指人物的命運 核心:環境里的某個物件或景象(比如殘燭、斷橋、枯樹),象征人物的處境或結局。 仿寫建議:看曹禺寫雷雨,悶熱的天氣象征著壓抑的家庭關系。你寫個獨居老人的屋子,就寫桌上的舊座鐘停了,象征著時間在他這兒慢了下來。 文:趙大爺屋里的座鐘停了三年,指針卡在兩點十五分,跟他老伴走的時間一個樣。鐘擺上積了層灰,像蒙著層眼淚。他總說:“鐘停了好,省得聽著滴答滴答的,鬧心。”有回孫子想給他修,他擺擺手:“就讓它歇著吧,跟我似的,動不動也沒啥意思了。”窗外的老槐樹落了葉,枝椏光禿禿的,跟座鐘的指針一樣,指著沒了指望的天。 28.環境像個比喻,照著人物的樣子 核心:把環境比作一個東西,這個東西的特點跟人物像(比如把喧鬧的集市比作大舞臺,人物是臺上的角兒)。 仿寫建議:學魯迅寫鐵屋,把封閉的社會比作鐵屋,人物在里頭掙扎。你寫個菜市場的小販,就把菜市場比作啥,小販在里頭咋混。 文:王婆說,菜市場就是個大戲臺,她的菜攤就是她的角兒。早上天不亮就搭臺子(擺菜),中午人多了就唱大戲(吆喝),傍晚收攤就是謝幕。她的菜擺得齊整,菠菜挨著火腿,西紅柿靠著黃瓜,跟戲臺上的生旦凈末丑排著隊似的。有回下雨,別人的菜都亂了陣腳,她的菜攤還跟列隊的兵似的,她說:“戲臺不能亂,亂了就沒人看了。” 29.反復出現的環境元素,成了人物的“標簽” 核心:環境里某個元素總出現(比如老人總坐在老槐樹下、教師總拿著那支鋼筆),成了人物的一部分。 仿寫建議:參考海明威寫老人與海,老人總出海,大海成了他的宿命。你寫個總在路口下棋的老頭,就寫路口的石墩、圍觀的人,咋成了固定搭配。 文:李大爺的棋盤就擱在路口的石墩上,石墩被磨得溜光,跟他的棋盤一個樣。每天下午三點,他準到,自帶小馬扎,往石墩旁一坐,跟上班打卡似的。圍觀的人也準時來,有站著的,有蹲著的,把石墩子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有回石墩被卡車蹭了塊皮,李大爺心疼得摸了半天:“這老伙計,跟我下了十年棋,比我兒子還親。” 30.環境變了,人物也跟著變 核心:環境的變化(比如老房子拆遷、院子里的樹死了),帶動人物的情緒、狀態變化。 仿寫建議:看遲子建寫家鄉的變化,河流、房屋的變,帶出人物的回憶與失落。你寫個住了一輩子的老胡同要拆,老人咋看拆房的場景,心里咋想。 文:胡同要拆的那天,老周站在自家門口,看著推土機“轟隆隆”地碾過隔壁的墻,煙塵起來的時候,他拿手擋了擋,手卻抖得厲害。院里的那棵石榴樹,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就被挖倒了,樹根帶著土,像他被揪起來的心。他摸了摸門框,這門框他摸了五十年,木頭的紋路都記在心里。現在紋路還在,可門框要沒了,他的手懸在半空,不知道該往哪兒放。 31.光變了,人物的“臉”也變了 核心:環境里的光線隨時間、天氣變化(比如日出到日落、陰天轉晴),人物的樣子、心情也跟著變。 仿寫建議:學莫泊桑寫羊脂球,馬車里的光線變化,映出不同人物的嘴臉。你寫個在田里干活的農民,從晨光熹微到烈日當頭,他的影子、汗珠子咋變。 文:老根在田里割麥子,天剛亮時,太陽在東邊剛冒頭,他的影子拉得老長,跟他手里的鐮刀似的彎著。日頭升高了,影子縮到腳邊,像團黑疙瘩,他的脊梁也彎得更厲害了,汗珠子從額頭上滾下來,砸在麥稈上,“啪”的一聲。到了晌午,太陽直愣愣地照著,他的臉被曬得通紅,跟熟透的麥穗一個色,他卻咧著嘴笑,因為影子里多了個送飯的老婆子。 32.眼耳口鼻手一起上,環境更立體 核心:把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揉一塊兒寫,環境像真的能摸得著、聞得到。 仿寫建議:參考阿城寫棋王,寫吃蛇肉時的香、辣、嫩,多感官齊上。你寫個包子鋪,就寫包子的白(視覺)、蒸籠的熱氣(觸覺)、面香(嗅覺)、咬下去的燙(味覺)、吆喝聲(聽覺)。 文:張記包子鋪一開門,白花花的包子在籠屜里擠著,跟胖娃娃似的(視覺)。掀開籠屜,熱氣“騰”地冒出來,撲在臉上暖洋洋的(觸覺),面香混著肉香,能勾著人往店里鉆(嗅覺)。咬一口,湯汁燙得舌頭直打轉,卻舍不得松嘴,鮮得能把舌頭吞下去(味覺)。張師傅一邊翻籠屜一邊喊:“剛出籠的——”聲音裹著熱氣,比包子還暄騰(聽覺)。 33.不說透的環境,讓人物更有想象空間 核心:環境里有些東西不寫全,留個尾巴,讓讀者猜,人物的性格也跟著朦朧。 仿寫建議:學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寫環境只露一角,藏著的部分讓讀者想。你寫個女人的梳妝臺,只寫半支口紅、一本沒翻開的日記,不寫她是誰,讓讀者猜她的故事。 文:窗臺的玻璃瓶里插著半支玫瑰,花瓣有點蔫了,像打了個哈欠。旁邊壓著張紙條,字跡娟秀,只寫了“周三”兩個字,墨水有點暈,像是被眼淚泡過。窗簾拉了一半,陽光從縫里鉆進來,照在地板上的一雙拖鞋上,一雙朝東,一雙朝西。屋里靜悄悄的,只有座鐘在“滴答”,像是在數著沒說出口的話。 34.多人共處的環境,人物在互動中顯特點 核心:環境里不止一個人(比如辦公室、教室、集市),通過人物間的互動,顯出各自的性格。 仿寫建議:看《紅樓夢》寫大觀園,姐妹們在園子里作詩、斗嘴,每個人的性子都在環境里活起來。你寫個辦公室,就寫同事間咋說話、咋做事,桌上的綠植、文件咋跟著他們的性格走。 文:會計室里,老王的桌子永遠堆著賬本,整整齊齊跟磚頭似的;小李的桌上擺著多肉,胖乎乎的,跟他說話的語氣一樣軟。老王算賬時總敲算盤,“噼里啪啦”響,小李就戴耳機聽音樂,手指頭在鍵盤上跳。有回小李的多肉被風吹倒了,老王頭也沒抬:“擱我這兒,賬本壓著,吹不倒。”小李撿起多肉笑:“王哥,您這賬本比石頭還硬,可沒我的肉肉招人疼。” 35.地方味兒濃,人物更“接地氣” 核心:環境里的地域元素(方言、特色建筑、飲食),讓人物帶著“這地兒”的烙印。 仿寫建議:學老舍寫北京胡同,兒化音、四合院、炸醬面,都是北京的魂。你寫個四川茶館,就寫竹椅、蓋碗茶、擺龍門陣的方言,咋透著川味兒。 文:李伯的茶館在成都的巷子里,竹椅子搖起來“嘎吱”響,跟他說的四川話一樣帶勁兒。蓋碗茶的蓋子一刮,“嚓”的一聲,茶沫子就開了,他總說:“這茶跟人一樣,得刮一刮才出味兒。”茶客們擺龍門陣,嗓門比茶館外的麻將聲還大,說的啥“巴適”“安逸”,跟巷子里飄的火鍋味一樣,一聞就知道是成都。 36.環境里的“時代物件”,寫透人物的年代感 核心:環境里有時代特征的物件(比如糧票、舊收音機、BB機),讓人物帶著過去的影子。 仿寫建議:參考路遙寫《平凡的世界》,墻上的標語、自行車、的確良襯衫,都是那個年代的記號。你寫個退休工人的家,就寫墻上的獎狀、舊糧本、老式自行車,咋跟他的工齡、經歷掛鉤。 文:老鄭的五斗柜上擺著個“三轉一響”里的收音機,紅漆殼子掉了塊皮,卻擦得锃亮。他總在晚飯前擰開,“吱啦”兩聲后,里頭就傳出“新聞和報紙摘要”,跟他年輕時候聽的一個調。柜里還壓著幾本糧票,黃紙的,印著“全國通用”,他說:“這玩意兒比現在的銀行卡金貴,那時候沒它寸步難行。”兒子要扔,他就瞪眼睛:“這是我的青春,你懂個啥?” 注意事項(通用版) 1.別為了寫景而寫景:環境是給人物服務的,寫的每一筆都得能往人物身上靠,沒用的就刪。 2.少用形容詞堆砌:別老說“美麗的”“可愛的”,多寫具體的東西——比如不說“美麗的花”,說“花瓣上沾著露珠,風一吹就滾下來”。 3.讓環境“動”起來:要么有人在環境里做事,要么環境本身有變化(風動、水流),別寫死景。 4.符合人物身份:農民的家不會擺著鋼琴,老師的桌上大概率有教案,別瞎編。 5.用細節打動人:一個掉漆的杯子、一道磨亮的門檻,比大段抒情管用。 6.感官別單一:光寫看見的不行,得想想能不能加上聲音、味道、觸感,讓讀者“身臨其境”。 7.別貪多求全:寫環境挑最能代表人物的1-2個點寫透,比啥都寫但啥都沒寫明白強。 8.注意前后呼應:前面寫屋里有盆月季,后面可以寫人物澆花的動作,讓環境和人物始終“互動”。 ▼【寫作技法精講40煉】 (終身制,一次買斷,永久研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