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字子牙,也稱太公望、尚父,他對周朝的貢獻不弱于周公,相較下更具傳奇色彩。 前半輩子的姜子牙在朝歌做過屠夫,也在孟津賣過面條,商紂王即位后,他迫于暴政游走于列國自薦,但是,誰又愿收留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呢?有天,姜子牙來到渭水之濱垂釣,不過,他既沒掛魚鉤也沒放魚餌,面對質疑還自信地說:“愿者上鉤!”誰想,一條“大魚”竟不請自來!在河邊,周文王姬昌被姜子牙的氣質所折服,一番交談后果斷拜對方為師。成語“太公垂釣”形容某人為了理想而勇于推銷自己,所謂“愿者上鉤”,意指兩個人為了某事而情投意合。 據《詩經·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憋@然,姜子牙才是牧野之戰的總指揮。戰前,周武王姬發占卜得到兇兆,而當眾將皆欲折返時,唯姜子牙堅持進軍。生于東海之濱(山東)的姜子牙對東夷族了如指掌,進而知道商的東夷奴隸何時會反戈一擊,到了戰場,他游刃有余沖鋒在前,率周軍取得大勝。 滅商后,武王封姜子牙于齊,寄希望用他的威望來穩定東夷各部,并給予他征伐之權,齊國領土得以迅速擴大。另一方面,商人出身的姜子牙對周禮有些抵觸,所以,他適當簡化了齊的禮儀,大力發展工商業、漁業、鹽業,尊重各地習俗,使齊國社會經濟也強大起來。 姜子牙輔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尤其在周公死后,他一人扛起了所有重擔,超百歲高齡壽終。多年后,隨著周王朝衰敗,姜氏齊國也是第一個站出來用實際行動扶持王室的諸侯,周的長久,離不開姜子牙的蔭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