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不藏私了,分享一個在民間流傳已久的“腦梗方”,說是“從不輕傳”,其實是因為用得不對會出問題,不是誰都能隨便照搬的。 這個方子呢,源自《醫林改錯》里的“通竅活血湯”,后來結合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一些思路,再加減化裁而成。 它不是神藥,但確確實實幫不少人穩住了氣血運行,清了瘀血,通了經絡,調了陰陽。 主藥有三:川芎、赤芍、地龍。川芎,號稱“血中之氣藥”,歸肝、膽、心包經,能行氣活血,祛風止痛。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川芎上行頭目,下調經候,中開郁結。”意思就是哪兒堵了它都能通一通。 赤芍呢,涼血活血,散瘀止痛,專治那種臉上發青、舌頭紫暗、舌下靜脈怒張的“老瘀型”體質。 地龍就更厲害了,《神農本草經》說它“主逐十八種風痹”,通俗點說,就是疏通血管、降低血壓的好手。 這三個藥配伍起來,一動一靜,一溫一涼,互相牽制又合力出擊,既能活血化瘀,又不致傷正氣。 當然啦,具體劑量還得看人來定。比如體質偏虛的人,川芎不能多用,怕耗氣,可能還得多加黃芪,補氣配伍;肢寒體冷的陽虛體質,赤芍就得減量,不然容易加劇;至于地龍,性寒,又是有情之品、動物藥,有殺生之嫌,而且脾胃虛寒的得慎用。 低劑量起步,觀察反應,才是正道。 現代醫學發現:腦梗的發生往往和動脈粥樣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微循環障礙有關。而這些中藥正好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抗凝、溶栓、促進神經修復,臨床上配合西藥使用,效果常常事半功倍。 不過提醒一句:這方子適合預防或輔助調理,真要急性發病了,還是得第一時間去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