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重點是分享國學相關產品或服務設計私域轉化流程,也結合了私域運營的核心邏輯和國學領域的特色。 目標用戶畫像分析 基礎畫像:? 30-55歲,有一定教育背景和文化素養,對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易經、中醫、詩詞、書畫、茶道、古琴、禮儀等)有濃厚興趣或學習需求。 需求:? 精神滋養:? 尋求人生智慧、心靈慰藉、提升境界。 知識學習:? 系統學習國學經典、歷史、哲學、藝術等。 技能提升:? 學習書法、國畫、古琴、茶藝、中醫養生等。 生活美學:? 提升生活品味,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家庭教育:? 給孩子進行國學啟蒙教育。 社交圈層:? 結識同道中人。 痛點:? 信息繁雜,難辨真偽,找不到靠譜的學習資源或老師。 學習門檻高,缺乏系統引導,容易半途而廢。 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融入現代生活。 感覺“傳統”與“現代”有割裂感。 優質課程或服務價格偏高,決策謹慎。 轉化流程全景圖:? 公域引流 (精準觸達) --> 私域入口 (價值承接) --> 用戶培育 (深度信任) --> 分層轉化 (精準匹配) --> 持續服務 & 裂變 (長期價值) 一、 公域引流:精準觸達目標人群? 內容種草 (核心):? 平臺選擇:? 微信公眾號(深度文章)、視頻號(短視頻/直播)、小紅書(圖文/短視頻)、知乎(問答/專欄)、B站(中長視頻)、豆瓣小組(興趣社群)。 內容形式:? 干貨解讀:? 深入淺出講解經典片段(如《論語》某章、《道德經》某章)、歷史典故、文化常識。 生活應用:? 國學智慧在現代生活/職場/家庭/育兒中的應用案例(如“《易經》教你如何做決策”、“《弟子規》中的家教智慧”)。 問題解答:? 針對用戶常見困惑答疑(如“學《易經》就是算命嗎?”、“如何選擇國學入門書籍?”)。 美學展示:? 書法、國畫、茶道、香道、古琴等技藝的展示與鑒賞,傳遞文化之美。 人物故事:? 國學大師、文化傳承人的故事或見解。 直播:? 主題講座、經典誦讀、線上雅集(琴棋書畫茶)、答疑互動。 鉤子設計:? 在優質內容中自然植入“鉤子”,引導進入私域(避免硬廣): “關注公眾號,回復【關鍵詞】領取《XX經典入門必讀指南》PDF” “加入粉絲群,參與今晚直播互動,免費抽獎送XX老師簽名書/書法作品” “掃碼添加助理微信,獲取《XX主題》完整解讀PPT/思維導圖” “私信領取《節氣養生食譜》/《家居風水簡易自查表》”(需注意合規性) 口碑與KOC/KOL合作:? 與國學領域的小型KOL(如書院老師、獨立學者、資深愛好者)合作,進行內容共創或分銷。 鼓勵現有滿意用戶在社交媒體分享學習心得和成果(提供分享素材/小額激勵)。 線下活動導流 (可選):? 參加文化市集、書展、講座。 舉辦小型沙龍、體驗課(如書法體驗、茶會)。 在合作書店、茶館、文化空間放置帶有私域入口(二維碼)的宣傳品。 二、 私域入口:價值承接與初步篩選? 1.載體選擇:? 推薦首選企業微信:? 運營規范,功能強大(群管理、客戶標簽、SOP、直播),適合高客單價、重服務或B端業務。? 個人微信:? 更靈活親切,適合中小規模、建立強個人IP(如某位國學老師),目前個人微信也是非常注意風險管理和合規性。 公眾號:? 承載深度內容、品牌建設、服務入口(菜單欄)。 2.承接頁面與話術:? 歡迎語:? 清晰告知用戶“我是誰”、“能提供什么價值”、“接下來做什么”。體現專業性、文化感和溫度。 示例(企微): “您好!歡迎關注【XX書院】,專注于傳承正統國學智慧。 我是您的學習顧問【老師/XX】。 回復【1】領取《國學入門經典推薦書單》, 回復【2】了解最新線上公開課安排, 回復【3】咨詢VIP私塾課程。 期待與您共修經典,明心見性。” 接待話術主要體現誘餌價值,如兌現公域承諾的“鉤子”,鉤子可以做成資料包、課程預告等,確保價值感。 初步信息收集:? 用問卷、表單或互動提問方式,了解用戶基礎信息和對國學的興趣方向。 還可以參考話術: “您對哪方面最感興趣: A 經典解讀 B 養生功法 C 詩詞書畫 D 家庭教育 E 其他?” 獲得了相關參數也是用于后續打標簽分層。 3.用戶體系標簽搭建 用戶分層與打標簽:? 基于用戶行為、興趣、互動數據、付費能力(初步判斷)進行精細化分層。 標簽維度舉例:? 興趣領域(易經/中醫/書法)、活躍度(高/中/低)、學習階段(小白/愛好者/進階)、來源渠道、咨詢過哪些產品、參與過哪些活動、付費意向(強/中/弱)、用戶身份(個人/家長/企業主)。 私域怎么做好標簽分層設計,大家可以去看看黃教主往期說的標簽體系搭建這期內容。 看到這里有幫助,請收藏這篇文章,因為這篇內容有點多。 三、 用戶培育幫助深度建立信任與塑造價值? 這是國學私域的核心環節! 目標是成為用戶在國學領域的“可信賴的導師”和“同修道友”。? 1.內容深耕 (多元形式):? ①朋友圈運營 (個人IP/企微號 專業價值:? 分享經典金句解讀、學習心得、文化知識卡片、讀書筆記。 真實溫度:? 老師的學習/修行日常、線下活動花絮、用戶學習成果展示(征得同意)、對時事的國學視角思考(謹慎)。 私域賬號搭建的幾件套,我之前也單獨分享過。 一定要把自己包裝起來。 ②互動話題培育信任:? 日常問候:? 結合節氣、傳統節日發送祝福和養生提醒。 頻率適中:? 每天3-5條,避免刷屏。 固定互動:? “晨讀打卡”(分享一句經典)、“午間解字”(講解一個漢字源流)、“晚間分享”(老師/學員主題分享)。 周期性活動:? 每周線上讀書會、主題講座(可免費入門,后續付費深入)、經典誦讀接龍、作品(書法/畫作/心得)展示與點評。 資源分享:? 優質文章、紀錄片、書單、學習工具推薦。 ③促進互動與歸屬感:? 老師/運營人員積極答疑解惑,引導討論。 鼓勵學員分享學習感悟、疑問、生活中的應用。 組織線上“雅集”、節日主題活動。 挖掘和培養活躍用戶/KOC,給予榮譽感(如“優秀學員”、“學習委員”)。 避免過度商業化:? 社群主基調是學習交流,營銷推廣需克制、巧妙,基于用戶需求。 ④1V1溝通 (深度鏈接):? 針對主動咨詢、高意向用戶或VIP用戶。 深入了解用戶具體需求、學習背景、困惑。 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和解決方案。 解答復雜問題,建立深度信任。?核心是提供價值,而非推銷。? ⑤塑造價值與權威感:? 展現師資力量:? 介紹老師背景(學術/師承/實踐經驗)、著作、成就。 展示成功案例:? 用戶學習后的真實改變(語言、行為、認知提升),如分享學員心得、成長故事(視頻/文字)。 強調獨特性與深度:? 區別于市面快餐式內容,強調課程/服務的系統化、正統性、深度和實踐指導性。 傳遞使命與情懷:? 清晰表達機構在傳承文化、利益大眾方面的愿景和發心。 這個部分和我們之前說的私域培育那期文章其實大體一樣。 在這里因為國學類話題也是平臺管制比較嚴格,建立少量用社群,我們可以通過音頻平臺,視頻平臺,朋友圈等多個維度結合來宣傳。 我前天發的最新的養號技巧請務必去看看。 四、 分層轉化給粉絲精準匹配需求與產品? 1.產品矩陣設計:? ①引流品 (免費/低價):? 電子書、短課程(7天訓練營)、公開課、資料包、體驗券(線下課)。 目的:擴大用戶池,篩選意向。 ②信任品 (中低價):? 系統入門課(如《論語》精講30講)、專題課(如《漢字里的中國文化》)、小型訓練營(如“21天《道德經》踐行營”)、社群會員(基礎權益)。 目的:建立深度信任,驗證支付意愿。 ③利潤品 (高單價):? VIP私教課、高階研修班(如易經實戰)、線下深度工作坊/游學、企業定制國學培訓、高端顧問服務(如家道咨詢/企業戰略咨詢融入國學智慧)、文創精品(高品質文房四寶、茶器、定制書法)。 目的:核心收入來源,服務高價值用戶。 ④裂變品 (用于激勵):? 課程優惠券、贈品(書籍/文創)、免費體驗名額、特殊權益。 ⑤精準觸達與轉化:? 自動化SOP (企微):? 對新用戶、沉默用戶、完成體驗課用戶等,設置不同的內容推送序列(學習資料、課程推薦、活動邀請)。 2.粉絲轉化:? 小窗私聊 (基于標簽):? 針對高意向用戶(如多次參與活動、咨詢過價格),由專屬顧問進行1V1深度溝通,解答疑慮,提供個性化方案。 朋友圈種草:? 發布課程/服務上線通知、用戶好評見證截圖、老師授課精彩瞬間、課程價值深度剖析文案。 五、 持續服務與裂變:打造長期價值與增長飛輪? 交付極致體驗:? 確保課程內容質量、互動答疑及時、作業點評用心。 線下活動注重細節和氛圍營造。 售后服務到位(課程回放、資料更新、問題響應)。 建立深度用戶關系:? VIP用戶圈層:? 為高價值用戶建立專屬高端社群或俱樂部,提供更深度的內容、老師1V1交流機會、線下優先活動權等。 持續關懷:? 定期回訪用戶學習情況,提供后續學習建議(升階課程)。結合用戶生命周期(如成為學員后1個月、3個月、半年)進行關懷。 激發用戶裂變:? 設計老帶新機制:? 明確激勵規則(如邀請X人報名返還學費/贈高價值課程/送文創禮品)。 關鍵成功要素 & 注意事項:? 內容為王,深度制勝:? 內容是吸引和留住國學用戶的核心。 保證內容的專業性、深度和原創性,避免膚淺和誤導。建立強大的內容創作體系。 文化內核,真誠為本:? 營銷活動需符合國學精神和文化調性,避免過度商業化、急功近利和夸張宣傳。真誠地分享價值,建立基于文化認同的信任。 IP化運營:? 打造具有國學底蘊和個人魅力的專家/老師IP,是建立信任和吸引用戶的捷徑。 長期主義:? 國學私域需要耐心耕耘,信任和影響力的建立非一日之功。著眼長期用戶價值和品牌建設。 團隊配置:? 需要具備國學素養的講師/內容創作者 + 懂私域運營規則和用戶心理的操盤手 + 細致的社群/用戶運營人員。 國學私域轉化流程的本質,是以深厚的文化內容為基石,在私域空間內?深耕信任關系?,通過?持續的、有價值的教育和互動?,逐步喚醒用戶對國學更深層次的需求,并為其提供?精準匹配的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