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 以下是中考語文《岳陽樓記》復習要點整理,涵蓋文學常識、重點字詞、主旨思想、寫作手法及高頻考點,助力系統備考: 一、文學常識 1. 作者與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本文寫于慶歷六年(1046年),是應好友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所作。滕子京被貶后政績顯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借此文含蓄規勸友人,并抒發自己的政治理想。 出自《范文正公集》,體裁為“記”,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 二、重點字詞與句式 (一)通假字 屬予作文以記之(同“囑”,囑托) 百廢具興(同“俱”,全、皆) (二)古今異義 去國懷鄉(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 氣象萬千(氣象,古義:景象;今義:大氣狀態) 微斯人(微,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三)一詞多義 以:屬予作文以記之(來);不以物喜(因為) 觀:予觀夫巴陵勝狀(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一:一碧萬頃(一片);長煙一空(全) (四)詞類活用 守巴陵郡(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先天下之憂而憂(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前) (五)特殊句式 1. 狀語后置: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正常語序:于其上刻唐賢今人詩賦) 2. 定語后置:居廟堂之高(正常語序:居高之廟堂) 3. 判斷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表判斷) (六)關鍵句子翻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互文手法)。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三、內容理解與主旨 1. 結構層次 敘事(第1段):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與緣由。 寫景(第2-4段):洞庭湖“陰晴之景”引發遷客騷人“悲喜之情”。 議論(第5段):借“古仁人之心”升華“先憂后樂”的政治抱負。 2. 主旨思想 核心:通過對比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達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 深層意義:反映范仲淹在慶歷新政失敗后,仍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理想,同時暗含對滕子京的勉勵。 四、寫作手法 1. 對比手法 景物對比:“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陰)與“春和景明,波瀾不驚”(晴)形成強烈反差。 情感對比:遷客騷人的“因景悲喜”與古仁人的“超然物外”,突出作者的價值取向。 2. 借景抒情 陰景觸發“去國懷鄉”之悲,晴景引發“心曠神怡”之喜,景隨情變,情景交融。 3. 駢散結合 四字短語(如“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與散句交替,節奏明快,增強感染力。 4. 象征手法 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象征作者廣闊胸襟,“先憂后樂”象征士大夫的精神標桿。 五、中考高頻考點 1. 名句默寫 描寫洞庭湖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表達政治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描繪月夜美景: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2. 內容理解 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變化原因:以物喜,以己悲(外物與個人得失影響心情)。 古仁人“異二者之為”的表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3. 手法分析 分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現實意義:體現責任意識與家國情懷,可聯系當前鄉村振興等社會熱點。 六、易錯點提醒 1. 字詞書寫 “檣傾楫摧”中“楫”為木字旁,“檣”為木字旁。 “屬予作文”中“屬”同“囑”,別誤寫為“囑”。 2. 情感辨析 作者并非否定“遷客騷人”,而是通過對比突出更高境界的“古仁人之心”。 七、復習建議 1. 強化記憶:重點背誦第三、四段景物描寫和第五段議論句,結合“悲-喜-憂-樂”情感脈絡理解記憶。 2. 專題訓練:針對字詞解釋、句子翻譯、主旨分析進行專項練習,熟悉中考題型(如中考“動靜結合寫月夜”等題目)。 3. 聯系現實:結合“先憂后樂”分析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提升思辨能力。 通過以上要點梳理,可系統掌握《岳陽樓記》的核心考點,在中考中精準應答。 《醉翁亭記》 以下是中考語文《醉翁亭記》復習要點整理,涵蓋文學常識、核心考點、寫作手法及高頻題型,助力精準備考: 一、文學常識與背景 1. 作者與體裁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謚號“文忠”。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通過“醉”與“樂”的交織,展現作者被貶后的豁達心境與政治理想。 2. 寫作背景 慶歷五年(1045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慶歷新政”被貶滁州。任上他勤政愛民,寫下此文,既抒發寄情山水之樂,亦含蓄表達“與民同樂”的政治抱負。 文中“太守”即歐陽修,其自號“醉翁”暗含對仕途坎坷的自嘲與對自然的超脫。 二、重點字詞與句式 (一)通假字 《醉翁亭記》無通假字,需注意“暝”(昏暗)與“瞑”(閉眼)的區別。
(二)古今異義 提攜(古義:攙扶,帶領;今義:提拔)。 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倒下的樣子;今義:頹廢)。 (三)一詞多義 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前一個“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山水之樂(樂趣)。 而: 表并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表修飾:朝而往,暮而歸 表轉折: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四)詞類活用 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 山行六七里(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翼然臨于泉上(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五)特殊句式 1. 判斷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者……也”表判斷)。 2. 狀語后置: 負者歌于途(正常語序:于途歌)。 3. 省略句: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省略介詞“于”)。 (六)關鍵句子翻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的美景之中(“意”指情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樂其樂”為“以他們的快樂為樂”)。 三、內容結構與主旨 1. 結構層次 第1段:介紹醉翁亭的位置與命名由來,點出“樂”字貫穿全文。 第2段:描繪山間朝暮與四季之景,強調“樂亦無窮”。 第3段: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的場景,突出“與民同樂”。 第4段:以“禽鳥之樂”“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卒章顯志。 2. 主旨思想 核心:通過描寫滁州山水之美與百姓安樂的生活,表達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同時隱含被貶后寄情山水的豁達情懷。 深層意義:歐陽修在逆境中仍堅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儒家精神,體現士大夫的責任擔當。 四、寫作手法與藝術特色 1. 線索貫穿 以“樂”為明線(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以“醉”為暗線(因樂而醉→醉中見樂),雙線交織,結構嚴謹。 2. 對比映襯 禽鳥之樂 vs 人之樂:前者為自然本能,后者為社會和諧,突出太守之樂的境界更高。 滁人游的熱鬧 vs 太守醉的頹然:以百姓的歡樂反襯太守的勤政與親民。 3. 移步換景與白描手法 第1段“環滁皆山也→西南諸峰→瑯琊→釀泉→醉翁亭”,由遠及近,層層遞進。 四季描寫“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用極簡文字勾勒鮮明畫面。 4. 語言特色 駢散結合:四字短語(如“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與散句交替,節奏明快。 虛詞妙用:21個“也”字增強抒情性,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舒緩語氣,韻味悠長。 五、中考高頻考點 1. 名句默寫 描寫山間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體現全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描繪四季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卒章顯志: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 內容理解 “樂”的層次: ① 山水之樂(自然之趣)→ ② 宴酣之樂(人際和諧)→ ③ 與民同樂(政治理想)。 太守之樂的內涵: ① 寄情山水的閑適;② 治理滁州的政績;③ 百姓安樂的欣慰。 3. 手法分析 伏筆與呼應:開頭“飲少輒醉”為結尾“太守醉也”埋下伏筆,首尾呼應。 以樂寫憂:表面寫樂,實則暗含被貶后的抑郁,如“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4. 對比閱讀 與《岳陽樓記》對比: 范仲淹“先憂后樂”側重政治抱負,歐陽修“與民同樂”側重民生實踐。 相同點:均被貶后創作,均體現儒家“仁政”思想。 六、易錯點提醒 1. 字詞書寫 洌(酒清) vs 冽(寒冷):“泉香而酒洌”中“洌”為三點水。 暝(昏暗) vs 瞑(閉眼):“云歸而巖穴暝”中“暝”為日字旁。 傴僂(yǔ lǚ):注意“傴”的寫法,非“區”。 2. 情感辨析 作者并非完全超脫,“樂”中暗含對仕途坎坷的感慨,如“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 3. 文化常識 成語出處: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 水落石出(比喻真相顯露) 觥籌交錯(形容宴飲熱鬧)。 七、復習建議 1. 強化記憶: 結合“樂”的線索分層背誦,如先記山水之景,再記宴游場面,最后記議論句。 用“日出→云歸”“野芳→佳木→風霜→水落”的畫面聯想記憶四季描寫。 2. 真題訓練: 針對字詞解釋、句子翻譯、手法分析進行專項練習,如2024年四川成都卷“解釋'秀’的含義”、安徽合肥卷“對比《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思想”。 總結答題模板,如“手法+內容+情感”三步分析法。 3. 拓展延伸: 聯系現實,分析“與民同樂”在當代的意義(如民生政策、基層治理)。 對比閱讀歐陽修《豐樂亭記》,加深對其“與民同樂”思想的理解。 通過以上要點梳理,可系統掌握《醉翁亭記》的核心考點,在中考中精準應答。 《湖心亭看雪》 以下是中考語文《湖心亭看雪》復習要點整理,涵蓋文學常識、核心考點、寫作手法及高頻題型,助力精準備考: 一、文學常識與背景 1. 作者與體裁 張岱(1597-1679),字宗子,號陶庵,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隱居著書,作品多含故國之思與滄桑之感。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體裁為小品文,以簡練筆墨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體現晚明“性靈文學”特色。 2. 寫作背景 作于明亡后,通過追憶崇禎五年(1632年)雪夜賞雪經歷,含蓄表達對明朝的懷念與隱逸情懷。文中沿用“崇禎”年號,暗含對清朝的拒斥。 二、重點字詞與句式 (一)通假字 拏一小舟(同“橈”,課文沒出現,自己掌握便行。撐船)。 (二)古今異義 余住西湖(余,古義:我;今義:剩余)。 白: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白,古義:古人罰酒用的酒杯;今義:顏色)。 是日更定(是,古義:這;今義:判斷詞)。 (三)一詞多義 更: 是日更定(古代計時單位,初更,音gēng) 更有癡似相公者(還,音gèng)。 與: 天與云與山與水(連詞,和) 未復能與其奇者(參與,欣賞) (四)詞類活用 客此(名詞作動詞,客居)。 芥:與余舟一芥(名詞作狀語,像小草般微小)。 爐火:擁毳衣爐火(名詞作動詞,帶著爐火)。 (五)特殊句式 1. 判斷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是”表判斷)。 2. 省略句:見余大喜(省略主語“金陵人”)。 3. 倒裝句:更有癡似相公者(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更有似相公癡者)。 (六)關鍵句子翻譯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面上冰花彌漫,天、云、山、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哪能還有這樣(閑情雅致)的人。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比您更癡的人。 三、內容結構與主旨 1. 結構層次 第1段:交代看雪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天氣(大雪三日)及出行方式(獨往湖心亭)。 第2段:白描雪景(霧凇沆碭,上下一白),以“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勾勒天地蒼茫。 第3段:湖心亭遇知己,飲酒話別,側面烘托“癡”趣。 第4段:借舟子之語收束,點明“癡”的境界。 2. 主旨思想 核心:通過雪夜賞雪的獨特經歷,表現作者癡迷山水的雅趣、遺世獨立的孤傲及對故國的深切懷念。 深層意義:張岱在明亡后以“癡”自況,既表達對自然的熱愛,也暗含對世俗的疏離與對往昔繁華的追思。 四、寫作手法與藝術特色 1. 白描手法 用極簡文字勾勒雪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以“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等量詞,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營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 2. 對比映襯 大與小:天地“一白”與“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對比,凸顯人在自然中的渺小。 冷與熱:雪夜的冷寂與亭中飲酒的熱絡對比,反襯作者超脫世俗的情懷。 獨與群:“獨往湖心亭”與“兩人對坐”對比,暗示知音難覓的孤獨。 3. 象征手法 “崇禎五年”:象征對明朝的忠誠與懷念。 “獨往”:象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趣。 4. 以景襯情 雪夜的空寂、人鳥聲俱絕,襯托作者孤寂的心境;偶遇知音的驚喜,暗含對故國文化的認同。 五、中考高頻考點 1. 名句默寫 描寫雪景的千古名句: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量詞妙用的典范: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卒章顯志: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2. 內容理解 “癡”的表現: ① 大雪三日后獨往看雪(行為之癡); ② 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情趣之癡); ③ 明亡后仍用“崇禎”年號(情懷之癡)。 舟子之語的作用: ① 側面烘托作者“癡”的境界; ② 以世俗之人的不解,反襯文人雅士的超脫。 3. 手法分析 白描的作用:簡練勾勒雪景,營造空靈意境,體現作者審美情趣。 對比的效果:通過大與小、冷與熱、獨與群的對比,突出作者孤獨高潔的情懷。 4. 對比閱讀 與《江雪》對比: 手法:《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江雪》用烘托; 情感:前者表達故國之思與雅趣,后者抒發懷才不遇的孤獨。 六、易錯點提醒 1. 字詞書寫 拏(撐船)非“拿”,沆碭(hàng dàng,白汽彌漫)注意字形。 毳衣(cuì yī,毛皮衣)非“毛衣”,芥(jiè,小草)非“介”。 2. 情感辨析 作者的“癡”并非單純的沉迷,而是對自然的熱愛、對故國的懷念與對現實的疏離交織的復雜情感。 3. 文化常識 小品文特點:篇幅短小、結構靈活、文筆輕松,注重性靈表達。 七、復習建議 1. 強化記憶: 結合“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的畫面線索背誦雪景描寫。 用“行為之癡→情趣之癡→情懷之癡”的邏輯梳理“癡”的內涵。 2. 真題訓練: 針對字詞解釋、句子翻譯、手法分析進行專項練習,如: 解釋“霧凇沆碭”“焉得更有此人”; 分析“一痕”“一點”等量詞的表達效果。 總結答題模板,如:手法+內容+情感三步分析法(例:白描手法+簡練勾勒雪景+營造空靈意境,體現作者雅趣)。 3. 拓展延伸: 聯系現實,分析“癡”在當代的意義(如對理想的執著、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對比閱讀張岱《西湖夢尋》,加深對其懷舊情懷的理解。 通過以上要點梳理,可系統掌握《湖心亭看雪》的核心考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