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膽胰合癥方組成:柴胡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川芎6克,香附6克,丹參20克,木香10克,草蔻10克,大黃6克,黃連6克,黃芩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20克,制乳沒各6克,干姜6克,蒲公英15克,敗醬草15克。 功能:疏肝和胃、清熱燥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慢性胰腺炎,辨證屬肝胃不和、濕熱內蘊、氣滯血瘀者。 用法:每日1劑,加水適量,頭煎30分鐘,二煎40分鐘,2次煎液混勻,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 方解:慢性胰腺炎為臨床常見病,主要表現為左上腹慢性隱痛,向前胸、背部放射,因多數患者有膽囊炎或膽結石,故在左脅疼痛時常伴有右脅、背脹痛,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腹脹、消化不良、胰源性腹瀉、黃疸等。 中醫將此病歸屬于“脅痛”“腹痛”“胃脘痛”等范疇,辨證多屬肝胃不和、濕熱內蘊、氣滯血瘀;治須疏肝和胃、清熱燥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膽胰合癥方是裴正學積50年臨床經驗形成的治療慢性胰腺炎特效方劑。 該方以: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氣止痛。 三黃瀉心湯配合丹參、木香、草豆蔻清熱燥濕、和胃降逆。脅痛久治不愈者,多有血分瘀滯; 《臨證指南醫案》云:“凡氣既久阻,血亦應病,循行之脈絡自痹。”故以乳香、沒藥活血化瘀,元胡、川楝子行氣止痛,二者組方為金鈴子散,是治療心腹諸痛的方子,尤善于調理肝郁氣滯,瘀血阻絡者,病久中虛,腸鳴腹瀉,以干姜溫中散寒、健脾止瀉。蒲公英、敗醬草清熱利濕,以助三黃燥濕和胃之功。 加減: 黃疸加茵陳15克,梔子15克,大黃6克; 膽結石加金錢草15克,虎杖15克,半枝蓮15克; 膽囊息肉加烏梅4枚,威靈仙10克,女貞子15克; 慢性胃炎加香砂六君子湯、半夏瀉心湯; 胸痛加越鞠丸;腸鳴腹瀉加川椒6克,甚者加附子理中湯; 大便秘結者大黃加至10克并后下,不濟者加小承氣湯或大承氣湯; 噯氣呃逆加旋覆花10克,生赭石15克,脅痛甚者制乳沒加至10克; 肝炎、肝硬化見脅痛者加當歸10克,黃芪20克,秦艽10克,板藍根15克; 轉氨酶高者加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五味子粉10克(分沖),高于100u/L者再加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蓮15克,三七粉3克(分沖); 膽囊癌、胰腺癌、肝癌加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蓮15克,虎杖15克,夏枯草15克,蚤休15克。 臨床運用:除慢性胰腺炎外,肝胃不和、濕熱內蘊、氣滯血瘀之膽囊炎、膽結石、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肝炎、肝硬化、肝癌、膽囊癌、胰腺癌均可用此方加減治療。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裴正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首批名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甘肅省腫瘤醫院首席專家,從事中西醫臨床工作50余年,擅用經方治療各種疑難病,療效獨特。 提示:文中處方,僅供臨床中醫參考,非專業人士,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