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寒 中國的外賣市場,正在掀起一輪前所未有的補貼大戰。 自今年4月以來,京東、阿里(淘寶閃購+餓了么)先后共投入800億元的巨額補貼,美團被迫應戰,單日訂單量突破1.5億單,創歷史新高。 ![]() 餐飲商家訂單量屢創新高,消費者享受低價奶茶和咖啡,似乎一切都朝著繁榮的方向發展。 然而,市場火熱的表象背后,卻潛藏著非理性消費的泡沫,以及行業利潤不斷攤薄、內卷式競爭破壞行業生態的嚴峻現實。 01 ![]() 本輪補貼大戰中,各平臺的外賣訂單量,都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7月7日,淘寶閃購、餓了么聯合宣布,淘寶閃購日訂單數超8000萬,其中非餐飲訂單超1300萬。7月12日,美團宣布即時零售訂單突破1.5億單。 在大額紅包的刺激下,大量用戶涌向平臺激情下單,外賣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活躍景象。然而,這場由補貼撬動的狂歡,并未帶來市場容量的實質性、大規模擴張。 一方面,餐飲行業的市場需求和容量是有限的,平臺補貼導致堂食和外賣價格倒掛,外賣訂單的爆發式增長背后,是堂食人群的急劇減少。 對此,美團王莆中在接受采訪時以宿遷為例,作為外賣大戰打得最激烈的地方,當地的外賣單量規模漲了4倍,但結果是,“宿遷的快餐店沒有人堂食了,全是外賣”。 ![]() 另一方面,對消費者而言,正餐才是真正的剛需產品,但當下各平臺為沖單量,將補貼重點聚焦到奶茶、咖啡等高頻低客單價商品上。這導致補貼后的平均客單價大幅下滑,行業整體GMV(商品交易總額),未必能得到有效增長。 而且,消費者在低價誘惑下產生的下單需求,并非可持續的真實需求,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非理性消費泡沫。一旦補貼停止,需求也會隨之減弱,市場增長將難以持續。 一個基本事實是,外賣從來不是一個暴利行業。直到今天,餓了么都處在虧損狀態,而位居頭部的美團,其利潤率只有3%~4%左右。 平臺燒錢補貼投入,以價換量,本身不可持續,到頭來還得靠商家掏錢補貼。這會打破平臺、商家、騎手、消費者之間原本穩定的生態平衡,加劇行業內卷。 最近,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烹飪協會挺身而出,為廣大餐飲商家發聲。原因很簡單,在新入局者攪動的價格戰下,廣大餐飲商家只能被動卷入補貼大戰,以低于成本價的外賣,來換取訂單和曝光。 當然,代價是利潤空間壓縮,增收不增利,甚至賠本賺吆喝。 02 京東的快速入局說明,外賣行業沒有絕對的市場壁壘,但這個行業的發展,依然遵循著自身的產業規律。 據公開報道,今年4月以來,京東先后兩次宣布在外賣投入“百億補貼”;阿里則投入600億補貼,包括4月份餓了么推出的“餓補超百億”,以及淘寶閃購投入的五百億元補貼。兩大電商平臺合計投入的資金,幾乎相當于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創企獲得的全部融資。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史上,這種不計代價的燒錢擴張打法,曾在多個行業上演,但外賣戰場的勝負,從來不是看誰砸的錢多。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市場份額最高的美團,面對京東、阿里的補貼攻勢,并未主動參戰,也未宣布大規模補貼計劃,單日補貼最大金額不足對手的一半,卻實現了更高的單量增長。 外界認為美團外賣補貼力度很大,主要源于其發放了多次“0元自提券”。對此,王莆中也有解釋,對手那種“16-16”“15-12”的大額補貼券,一單可能虧損超過10元。免單券的虧損反而更少,而且沒有配送費和活動費,商家規模收益更確定。 這樣的市場格局,其實揭示了外賣競爭的核心邏輯——外賣行業的本質是本地生活服務,它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流量與補貼,而是扎根本地的供應鏈能力與履約效率。 京東殺入外賣行業,延續電商大戰的流量思維,通過猛烈宣傳和大額補貼,短期內將奶茶咖啡等單量沖高,試圖快速搶占市場份額,但卻忽視了電商與外賣商業模式的根本差異。 電商依托全國標品和社會化物流,容易通過補貼快速起量;而外賣是高度本地化的生意,需要長期深耕商戶關系和運力網絡。 美團高管王莆中提到,“美團在應對競爭時,采用了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策略,例如通過到店自取等方式優化訂單結構,減少無效補貼”。 這一模式的實質,是運用算法把補貼精準投向高留存人群和高毛利品類,同時通過“到店自取”削峰填谷,避免無效運力浪費,也提升了補貼的效率。 ![]() 外賣大戰中,美團的履約網絡始終保持穩定,并未出現崩盤的情況,有效保障了用戶體驗,這背后,正是深耕十余年的本地供給網絡與履約體系在發揮作用。 正因如此,如果按照訂單量計算,在京東、阿里的強烈攻勢下,美團的市場占有率似乎已經掉到60%,但后者的客單價可能是前者的兩倍,去掉水分后算GMV市場占有率,美團依舊保持70%的領先水平。 美團被動應戰卻越戰越穩,再次說明,外賣行業沒有壟斷門檻,但卻有著堅固的護城河。競爭的核心不是比誰的錢多,而是看誰能在商戶覆蓋密度、騎手調度效率、用戶需求響應速度上,建立不可替代的優勢。 補貼可以買來一時的訂單,卻換不來支撐長期競爭的“內功”;用價格戰的燒錢打法,來繞過產業深耕的漫長過程,也只能制造出表面的繁榮。 03 當下,各行各業的“反內卷”趨勢正在加強。 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求是》雜志也批評了企業依賴價格戰、忽視品質的短期行為。在落地層面,從鋼鐵、光伏到汽車產業,監管層和企業都在抵制惡性價格戰。 外賣行業當前的補貼混戰,正是這種路徑依賴的典型表現。尤其是電商平臺以流量造節的方式參戰,盡管短期內吸引了用戶,提升了訂單量,但從長遠來看,低價競爭侵蝕商家利潤,也抑制了平臺在技術創新和服務體驗上的投入,糟糕的體驗最終留不下用戶。 在接受采訪時,美團高管王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外賣大戰泡沫史無前例的多,這樣的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 從政策引導到行業反思,一場“反內卷”的共識正在形成,推動外賣行業從價格混戰回歸價值競爭的正軌。 在過去四個月里,美團一邊被動應戰,一邊持續呼吁“反內卷”,并非站在道德高地,或者對市場份額流失的擔心,而更多是基于商業現實的理性選擇: 在一個利潤微薄的行業,持續加碼補貼、燒錢擴張,只會把各方拖進深淵。 平臺、商家、騎手、用戶四方原本就處于脆弱的平衡,一旦價格戰擊穿成本底線,中小餐飲商家的生存壓力,將被進一步放大。 那些靈活就業的騎手,看似能獲得更多的訂單,但也意味著更嚴峻的配送壓力。至于廣大消費者,雖然能夠薅到平臺紅包的羊毛,但也得忍受配送時效下滑、餐食品質下降等負面代價。 對平臺來說,持續的燒錢擴張,只會吹大非理性消費的泡沫。“補貼一停,感情歸零”,訂單的增長,未必會換來用戶規模、粘性的實質性提升,還會分散平臺戰略重心。 此前,外賣平臺陸續推出系列舉措,如試點騎手養老保險、取消超時扣款、為商戶提供真金白銀的助力金等。這些本應持續推進的正向工作,也可能因為補貼大戰而受到影響。畢竟,平臺的資源和精力有限,內卷只會消耗行業資源,擠占本該用于長期價值的投入。 所以,要穿透訂單暴漲的表面繁榮,這場擊穿價格底線的外賣大戰,是時候轉向了。 當行業告別補貼狂歡,告別燒錢營造的虛假繁榮,真正回歸用戶體驗和技術創新時,外賣市場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增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