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語文閱讀理解時, 很多人總覺得答案藏得深, 明明讀得懂文章,分數(shù)卻總不理想。 其實關鍵在于沒摸透出題人的心思 ——他們不是在考你'會不會讀', 而是考你'能不能按規(guī)則讀'。 這篇文章就拆解5個落地技巧, 教你從題目反推考點, 把該拿的分穩(wěn)穩(wěn)攥在手里。 出題人真正想考的是, 你對細節(jié)描寫的敏感度。 他們早就在文中埋下了三類線索, 就看你能不能發(fā)現(xiàn): 比如'粗糙的木桌' '刺鼻的煤煙味''蟬鳴聒噪得讓人發(fā)慌', 這些視覺、嗅覺、聽覺的描寫, 本質是在傳遞情緒。 看到'母親把熱湯碗在圍裙上擦了又擦', 別只注意動作, 要想到背后可能是緊張或愧疚。 某句話、某個意象多次出現(xiàn), 就是情感的'放大器'。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里反復提'菊花', 不是在寫花, 而是借花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遇到這種情況, 把重復出現(xiàn)的內容圈出來, 情感往往藏在里面。 '但是''然而''可'這些詞后面, 常藏著真實情感。 比如'他嘴上說著沒關系, 眼里的光卻暗了下去', 前半句是表象, 后半句才是作者想強調的失落。 要加上依據(jù): '通過描寫老屋墻角的青苔(細節(jié)), 和多次出現(xiàn)的舊藤椅(重復意象), 表達了對童年的懷念', 這樣既踩中得分點,又不會漏分。 是最容易套路化的題型。 出題人設計這類題時, 早就把答案按段落位置分好了類, 記住這三個公式,答題不會偏: 要么是'引出下文'(比如用一個場景帶出主角), 要么是'奠定基調'(用'冷雨敲窗'奠定傷感氛圍), 偶爾會'設置懸念'(比如開頭就說'那天的事,我后悔了一輩子')。 優(yōu)先考慮'承上啟下', 但要具體說清承了什么、啟了什么。比如《背影》里父親買橘子的段落,既承接了前文的送別場景,又開啟了后文對父愛的感悟。如果中間段突然插入回憶,那就是'補充情節(jié),讓人物更豐滿'。 大概率是'點明主旨'(直接說出道理) 或'首尾呼應'(開頭提的事物結尾再次出現(xiàn))。 遇到寫景的結尾, 比如'夕陽把影子拉得很長', 往往是'以景結情,留下余味'。 一定要加具體內容: 第5段通過描寫父親摸出皺巴巴的錢:內容, 承接了上文他不舍得花錢的情節(jié), 又為下文他愿意為我買昂貴車票做鋪墊, 這樣才符合出題人'結合文本分析'的要求。 出題人其實在考你 '能不能透過文字看本質'。 這類題的答案永遠分兩層, 少一層就會扣分: 就是這句話字面在說什么。 比如'他的腰再也直不起來了', 表層就是'他的腰彎了'。 想想這句話背后的象征或情感。 同樣這句話, 深層可能是'他為家庭操勞半生, 身體被壓垮了', 或者'他的尊嚴在生活中逐漸消磨'。 看是不是能替換成具體場景。 能替換的是表層(腰彎了可以換成他走路時后背呈45度角), 不能替換的是深層(操勞半生是抽象的情感概括)。
實際上表達了...'的格式來, 比如''那盞燈永遠亮著’ 表面寫老家的燈沒熄滅, 實際上象征著母親對游子的牽掛從未停止', 這樣既完整又清晰。 看似簡單,卻容易漏得分點。 出題人在設計這類題時, 會把答案拆成2-3個關鍵信息, 你漏一個,分就少一截。 不能只寫'父親送我', 要寫成'父親(主語) 冒雨跑到站臺(謂語), 把揣在懷里的車票塞給我(賓語)'。 注意保留'冒雨''揣在懷里'這些細節(jié), 它們往往是得分點。 按時間順序拆成幾步。 比如'母親做年糕', 可以拆成'母親提前泡好糯米(準備) ——半夜起來用石磨磨米(過程) ——在蒸籠上撒桂花(細節(jié))', 每一步都對應一個得分點。 '為什么用這個標題', 出題人想考的是你對全文主旨的把握。 這類題可以從三個角度分析: 是具體事物(如《小橘燈》),還是抽象概念(如《溫暖的旅程》)? 標題和主旨的關系是什么? 比如《背影》用父親的背影做標題, 是因為這是父愛的具象化體現(xiàn)。 是不是用了比喻(《心田上的百合花》)、 擬人(《蟋蟀的住宅》), 或者有懸念(《誰偷了我的錢包》)? '標題老槐樹既指院里那棵樹(What), 又象征著爺爺堅守的家園(Why), 用具體事物代指情感, 讓主旨更形象(How)'。 覺得自己的理解很有道理,結果卻失分。 其實出題人早就把答案藏在文章里了 ——情感題的線索在描寫中, 作用題的依據(jù)在段落位置里, 含義題的兩層意思在上下文里。 你不需要'創(chuàng)造答案',只需要'發(fā)現(xiàn)答案'。 拿到題目先別急著寫, 花10秒想想'出題人想考我哪個知識點', 再帶著問題回原文找線索, 按套路組織語言, 那些該拿的分,自然就跑不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