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中國金融學會金融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何平教授在中國錢幣博物館報告廳作講座,題為“傳統中國貨幣形態的四大階段及其思想演進——《傳統中國貨幣金融思想導論》主題解讀”。本次講座是“錢博講堂”2025年第3講,由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國錢幣博物館原館長周衛榮主持,中國錢幣博物館副館長高聰明點評并組織討論,來自館內外的四十余名聽眾參加。 ![]() 何平教授首先就“貨幣的本質是信用”這一論斷展開辨析。他提出,中國古代的銅錢長期保持重量一致的現象,表明官方不可以隨意決定作為價格標準的銅錢重量,這在特定的貨幣環境下,凸顯了馬克思關于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基本論斷,而銅錢自身并不包含任何作為借貸行為的信用因素。信用貨幣是金本位制退出歷史舞臺后一個短暫階段的貨幣形態,“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是一個具有時代限制的判斷,不能適用于此前貨幣歷史的研究。 按照不同的貨幣形態,何平教授將傳統中國的貨幣思想史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關注的重心都不相同。先秦時期為金屬貨幣時代,以金屬貨幣與商品的相對“輕重”為中心,關注貨幣基準單位的確定等問題。秦漢至隋唐時期為銅鑄幣時代,以幣材問題為中心,關注鑄幣權的中央集中和壟斷、基準貨幣單位重量和規格的確定等問題。宋元時期是紙幣時代,以紙幣的本位貨幣為中心,關注紙幣的價值維持機制、發行方式等問題。明清時期到1935年法幣改革前是白銀時代,這是一個“有貨幣、無制度”的時代,基于本位制和信用貨幣制度的有無和差距,對中國思想家的思考和命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將17世紀以后同時代的西方經濟思想家關于貨幣金融問題的思考進行對比。這四個時期的社會經濟機制,決定了貨幣形態的選擇和貨幣金融活動的樣態,同時產生了具有時代精神的貨幣金融思想。 何平教授還結合當下貨幣金融領域的若干熱點問題,討論了傳統中國貨幣金融思想能提供給我們的借鑒和啟迪。他總結指出,貨幣的生命力體現在它與商品和勞務的關系之中,體現在它對商品和勞務的獲取能力上;人類歷史的經驗表明,只有主權政府才能承擔起商品和勞務供給的終極責任。 這次講座受到了聽眾的熱烈歡迎,在互動討論環節,就中西貨幣發展道路的對比、現代貨幣理論關于貨幣本質的論述、技術進步對貨幣發展的作用、清代發行紙幣的理論依據等問題,何平教授與現場聽眾做了進一步交流。 |
|
來自: 昵稱735752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