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唐夕的第1201篇原創文章 為什么你懂了很多道理,卻還是做不到,過不好這一生? 而有的人,知道的并不多,卻把懂得都做到了,做到極致,反而活的很好。 因為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不是誰懂得多,而是誰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知道寫作是個復利技能,于是計劃每天日更寫作,結果寫了兩天,就覺得沒靈感寫不下去停筆了; 想學一門新技能或者新副業項目,興致勃勃買了課程,結果學了幾節課就再也沒打開過; 決定健身,辦了年卡,結果去了幾次就找各種理由放棄,最后連卡都找不到了。 次數多了,甚至陷入習得性無助,覺得自己什么都無法堅持做下來,什么事都成不了,拿不到結果,賺不到錢,人生一塌糊涂。 隨后把這歸因于自己不夠自律,沒有意志力,太懶散,甚至陷入自我評判,我怎么這么差,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不是沒救了,廢掉了......只能暗暗羨慕那些自律,做什么都日拱一卒,拿到結果的人,于是更加不自信。 但其實,你只是沒有真的懂,你不是真的了解你自己,不是真的了解你的大腦,你生為人的本能天性,所以你的“知”是假知,你的執行間隙自然過長,長到你無法構建出好習慣,陷入想得多做的過少的困境。 所謂“執行間隙”,是你兩次行動之間的時間間隔。 比如,你計劃每天寫作,但第一天寫了,第二天沒寫,第三天又寫了一點,第四天徹底放棄……這種斷斷續續的執行方式,最終會讓你一事無成。 為什么執行間隙過長會毀掉一個人?01 大腦的遺忘機制,每一次重啟都需要額外成本。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啟動效應”,意思是當你開始做一件事時,尤其是相對陌生的事,大腦需要一定時間進入狀態。 比如: 你第一天寫作了,第二天寫了,但是之后有10天沒寫,第13天你打開電腦準備寫文章,前10分鐘可能都在發呆、刷手機,想要進入寫作狀態,卻莫名抵抗,無法進入,一會查資料、一會找靈感,時間過去了,可是沒寫幾個字。 你決定健身,第一天花半小時研究動作,第二天沒去,第三天沒去,第四天又得重新回憶動作要領。 如果執行間隙太長,每次行動都像是“從零開始”,大腦不得不重新適應,消耗大量意志力。久而久之,你會覺得這件事越來越難,最終放棄。 習慣的養成依賴于“重復”,而執行間隙過長會破壞這種重復性,讓你每次的啟動都要耗費大量意志力,次數一旦多,你有的只是對自己的懷疑和不相信不認可,這時候你也就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02 容易拖延,是因為激情消退,逃避復雜,行動力歸零。 我們總以為改變靠的是毅力,是自律,但其實我們做一件事,往往靠的是最初的“沖動”或“激情”。 沒有這個東西,都不會有你想要做的開始。 比如: 你新年立flag時豪情萬丈,但一周后熱情消退,行動力驟降,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逐漸到放棄; 看到別人成功,一時興起想模仿,但幾天后熱情消散,又回到老樣子。 就好比,你給自己定了每天寫3000字深度思考文章,剛開始你行動力滿滿,可是沒幾天不知道寫什么了,打開電腦,你就開始抗拒,大腦就開始搜索出各種簡單的任務讓你拖延,搜資料啊、吃點東西、泡杯咖啡等等。 好幾個小時過去了,沒寫幾個字,時間就這樣浪費了,大腦又跟你許愿明天再寫也沒關系,也來得及,就這樣不斷拖延,直到放棄。 這不是你拖延癥,更不是你懶惰,而是激情過去之后,大腦為了節能,一旦發現要做的事過于復雜、模糊,就會下達逃避的信號,任何指揮什么做那些明確、簡單、路徑清晰的事情。 很多人想改變,想要成長,給自己立了目標,但其實你的改變和成長目標都過于巨大和模糊,大腦潛意識即沒有形成慣性指令,又缺乏起點和清晰地路徑,不知道具體該做什么,怎么做,于是就逃避,你的目標始終無法完成。 其實,阻礙你的不是你拖延、不自律,而是你沒有拆分具體的任務,沒有明晰確定的反饋是什么,你越混沌模糊,就越無法成事。 03 自我懷疑,間歇性努力帶來挫敗感。 當你斷斷續續執行計劃時,往往看不到明顯進步,反而會產生自我懷疑: “為什么我堅持了這么久,還是沒效果?” “是不是我天賦不夠?” “是不是我不適合做這個事?” 在心理學上叫認知耗竭。 當你一邊做事,一邊自我否定、擔心結果、在意評價,大腦就會不斷消耗能量,直到你徹底沒了行動的動力。 你對不確定性的包容性太低,你對自我的堅定程度太弱。 而真正把你拉下來的,不是做不動了,就是你不再相信自己,也不再相信這件事值得你去做,你懷疑自己做這件事的價值。 所以,真正能決定你是否成事的,其實不是看你多聰明、多努力,而是看你能不能成為一個能包容自己的不確定,并持續為自己提供心理能量的人。 間歇性努力比不努力更可怕,因為它讓你誤以為自己“盡力了”,卻得不到結果。 如何縮短執行間隙,提高執行力? 既然執行間隙過長會毀掉一個人,那如何縮短它,讓自己持續行動,養成習慣呢? 01 降低啟動成本,讓行動變得簡單。很多人光想不做,是因為覺得“開始太難”。 比如: “今天好累,健身1小時太痛苦了,算了。” “寫一篇文章要花2小時,沒時間,改天吧。” 你看,其實你不是做不到,而是你給自己的任務太復雜,壓力過大,心理阻礙太大,而讓你連第一步都無法開啟。 在《原子習慣》這本書里,有個2分鐘法則很好用,你把任務拆解到最小可執行單元。 比如: 你不要想著“健身1小時”,而是“此刻換上運動服,做2個俯臥撐”。 不要想著“寫一篇文章”,而是“此刻打開文檔,寫50字”。 你的任務越具體,越清晰,越簡單,大腦越喜歡,就沒有阻力讓你拖延,而是帶著你快速啟動起來,一旦啟動,你就能超預期完成。 02 建立“連續執行”的反饋機制。你想想為什么游戲、小說、刷視頻讓人上癮?因為即時反饋,你做了就能迅速得到反饋,大腦就會覺得很爽。為什么學習、寫作、讀書很難堅持?因為反饋太慢。而大腦就喜歡即時反饋,難以接受延遲滿足。那你就可以自己給自己建立即時反饋的機制。比如可以做打卡記錄,用日歷或APP記錄每天的執行情況,看到連續打卡的記錄,你會更不想中斷。我認為最好用也最建議的是做公開承諾,比如在朋友圈或社群宣布目標,利用外部監督增強執行力。我之所以能做到日更公眾號1000天,今年做到堅持運動100天,養成運動習慣,靠的就是公開承諾。03 設定“底線標準”,允許不完美。很多人被困在完美主義的牢籠里,覺得自己做的不完美,與其這樣不如不做,于是始終無法做到滿意,久而久之,想了很多,卻沒產出和成果。要養成運動習慣,要健身,你哪怕只做5個俯臥撐,也算完成,要提升你的寫作水平,養成寫作習慣,哪怕只寫100字,也比不寫強。完成這個動作本身就很重要。先完成,再完美。保持連續性遠遠比單次強度更重要。04 找到“行動觸發器”,形成條件反射。你想想為什么你刷牙不需要毅力?因為已經形成潛意識,成為自動行為。你不需要思考,起床就會刷牙。要培養一個好習慣,提升你的執行力,一定要找到“行動觸發器”,固定時間+固定動作,形成潛意識,降低思考成本。比如,要養成寫作的習慣,你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后立刻寫500字,不給自己找借口,時間+動作綁定。通過重復綁定,讓行動變成無意識習慣。 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進入“間歇性努力,持續性放棄”的狀態。 真正的高手,不是靠爆發力,而是靠持續的行動節奏。 如何做到? 第一,降低啟動成本,讓開始變得簡單。 第二,建立反饋機制,用打卡、獎勵激勵自己。 第三,設定底線標準,允許不完美,但不允許停滯。 第四,找到行動觸發器,讓習慣變成條件反射。 一個人成事的核心,從來不是某次努力有多拼命,而是你能否讓對你有利的行為培育成習慣,每天自發的去做,形成讓你越來越強的執行力系統。 曾經我也懂了很多,但做到的很少,執行力差到極致,無法知行合一,這幾年我逐漸做成了不少事,養成了一些好習慣,提升了執行力,靠的就是這套系統,希望對你有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