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發(fā)的隨筆,“應聲蟲懼雷丸,(雷丸)以河西產(chǎn)者為上品,雷擊八次者尤佳。”知道我們讀書又讀到一塊,“撞書”了。 應聲蟲實在是很有趣的東西。宋代的陳正敏,有一本隨筆,名曰《遯齋閑覽》,中有記載: “淮西士人楊勔,自言中年得異疾。每發(fā)言應答,腹中輒有小聲效之;數(shù)年間其聲浸大。有道士見之,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所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忽無聲,乃頓餌數(shù)粒遂愈。” 說是有個叫楊勔的人,中年之后,忽然得了一種怪病。每次自己說話之后,肚子里就會有小聲重復,而且重復的聲音越來越大。后來,有道士發(fā)現(xiàn),告訴他是肚子里的應聲蟲作怪,如果不及時治療,時間長了,還會傳染給老婆孩子。治應聲蟲的藥方?jīng)]有,但到底是修道之人,很聰明,用上了排除法。讓楊勔誦讀《本草綱目》,遇到哪種藥物應聲蟲不再重復,就是害怕此物,可以用來治病。楊勔就按道士所言一條條一味味地讀下去,應聲蟲也便一條條一味味地重復著。讀到“雷丸”時,應聲蟲忽然不語,便知雷丸乃是它的克星,于是每天堅持服用,應聲蟲便死掉了。 這個故事,魯迅先生在雜文里引用過。今天再讀,仍極有意思。 為何楊先生會在中年得此“異疾”? 想來應聲蟲者,不在腹內(nèi),在心間。實在是人到中年,歷盡坎坷,志氣消磨,凡事唯唯諾諾,人云亦云,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隨聲附和的“應聲蟲”。古之“士人”,正是今日職場中人,此種“應聲蟲”豈在少數(shù)?天長日久,習氣帶到家中,便有傳染妻兒漸變家風的危險。 再說雷丸,也有意思。雷丸,又名“竹苓”,生于竹子根部或老竹篼中。生于雷雨天,“得霹靂而生”,最道地者,乃是甘肅河西走廊所產(chǎn),其中又以經(jīng)過八次以上雷擊的為上品。 人到中年,之所以成為“應聲蟲”,不過是為生活磨礪,忘了根本,失了氣節(jié),俗語“慫了”。雷丸既生于竹根,則必得竹子的節(jié)操,不忘所在的根本,再加上雷霆之氣的激勵,踔厲風發(fā),慷慨有節(jié),正好補“應聲蟲”的種種不足。 這也是中醫(yī)“以形補形”“以氣感氣”的方法,就像葉天士取立秋日的梧葉治婦人難產(chǎn),異曲同工,理出同源。 所以,那些已經(jīng)變成“應聲蟲”或有風險變成“應聲蟲”的中年人,不妨咨詢一下醫(yī)生,服幾粒雷丸,或許就有奇效,重又“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起來,也未可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