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有好多天沒有更新了,最近手臂受傷,給了自己懶惰的理由。 但是懶惰其實有著雙重的作用,這是大多數人的現狀,我們喜歡躺著就可以看的娛樂,喜歡坐著就可以掙錢的工作。不舍得去改變,但是愿意花很多時間去幻想美好。 拿上抖音刷半天,看個電視劇再去半天,晚上再聊個天,或者打會兒牌,一天又過完了。 不論是心靈雞湯,還是成功學,為何播出來有人一邊吐槽,但又要看,因為這是很多人的剛需,我們想看了后激勵自己,哪怕是半小時的熱情。也可以燃燒自己幾分鐘,懶惰是思維懶惰,想不通的便放下。 時常說小孩子懶,不愛思考,不想研究,做作業不會便不做了,也不想多做練習,家長輔導,并且強化訓練,會發現從最初的不會,到錯很多,最后全對,這是強化了薄弱環節。 我們反觀成年人,成年人也一樣,不會也不會主動學,即使學,一小時聽不懂,或者不好學,就否定自己,認為別人可以,是因為花了很多的時間,自己沒有那么多時間花在這上邊。我們和小孩子最大的區別是,小孩沒有反抗能力,家長可以強制要求,但我們長大了,不學習沒有家長強制要求。 法律可以約束違法行為,但是約束不了成年人是否學習提升。 社會雖然在淘汰弱者,但只要有飯吃,便也可以讓很多人躺著。 因為我們需要上班,上班時間從早上9點到下午6點,回家還有家里一堆的事需要做。 所以,大部分人永遠都在工作,沒有多余的休息,感嘆朋友圈曬旅游的,避暑的,遺憾自己當初沒有認真學習。 但忘了,最重要的是當下,時間還在。 ![]() ![]() ![]() 懶惰,常被視為道德缺陷,被勤奮的敘事所壓制。 但懶惰的第二個作用出現了,我們撕開這層偏見,一個驚人的真相浮現:懶惰不僅是剛需,甚至那“不愿思考”的傾向,正是人類文明加速發展的底層燃料。 在漫長進化史中,生存資源稀缺,每一份能量都珍貴無比。無謂的體力消耗意味著死亡風險。我們的祖先并非不“勤勞”,而是將體力用在最關鍵的狩獵、采集和繁衍上。那些懂得保存體力、尋找捷徑的個體,更可能存活并將基因傳遞下去。這種對高效與節能的原始追求,早已刻入我們的本能。 不愿思考”的底層需求,恰恰是技術爆炸的引信。它偏愛模式化、自動化處理信息,本能抗拒持續、深度的思考消耗。 這并非缺陷,而是進化賦予的智慧策略。正是這種對“思考麻煩”的天然回避,驅動著人類不斷創造工具、發明機器、優化流程,將繁瑣勞動層層外包。 物理懶惰催生工具革命: 不愿肩扛手提,于是發明輪子、車輛、起重機。 厭倦反復計算,算盤、計算器、計算機應運而生。 懶于記憶海量信息,書籍、數據庫、搜索引擎成為外腦。懶得動手操作,語音助手、智能家居、自動化軟件接管任務。 甚至“懶得”駕駛催生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狂飆突進。 不愿出門購物,電商和外賣平臺重塑零售;嫌溝通麻煩,社交媒體簡化連接;怕手續復雜,一鍵服務、無感支付成為標配。這些便利,無不源于對“麻煩”的深度厭惡。 懶惰有時候是逃避勞動,有時候是解放創造力。 我們必須警惕一種偽懶惰——以“懶惰”為借口的徹底躺平與思維停滯。 對低價值重復的“零容忍, 拒絕將寶貴生命能量耗費在毫無成長性的機械操作上。 對高效解決方案的極致追求,主動尋找、創造或利用工具,以最小投入撬動最大成果。 將節省下來的時間與腦力,投入到真正需要深度思考、戰略決策、和解決復雜問題的領域。 懶惰不是終點,而是更高階行動的起點。 當我們擁抱“懶惰”的本質,就會發現:懶惰不是原罪,而是人類進步的隱秘引擎。它驅動我們不斷發明工具、優化流程、將認知資源集中于真正重要的挑戰。所謂“不愿思考”,實則是大腦對無效思考的天然屏蔽,它迫使我們將智慧聚焦于創造性的破局點上。 下一次當你感到“懶得動”、“懶得想”,請別急著自我批判。 審視這份“懶”的根源——它是提醒你正在無謂消耗能量,還是在召喚你尋找更聰明的方法。 學會區分消極的逃避與積極的高效策略,將這份“懶”的能量,精準導向創造價值、解決問題的方向。 余生愿我們智慧地“懶惰”,把“不愿思考”轉化為“更高效思考”的動力,文明的邊界,便在一次又一次“偷懶”的智慧中被推向遠方。 我們反過來想,總是把所有問題倒過來想,用終點倒推起點,一切便擁有了動力。 當我們懶惰的時候,不愿意行動的時候,我們先去看到終點,是一種很不想要的結果,便又有了前進的力量。 我們要看透問題,而非在表面發現問題。 ![]() ![]() ![]() 文字記錄世間美好 語言表達真摯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