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省級行政區除了簡稱,還有一些有“數字+簡稱”的名稱。比如福建省簡稱閩,也稱八閩;廣西簡稱桂,也稱八桂。也有幾個省份用數字三+簡稱,比如湖南省又稱三湘,山西省又稱三晉,陜西省又稱三秦。 ![]() 圖-福建八閩 【湖南-三湘】 湖南省位于我國中部,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十位。 ![]() 湖南地處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的過渡地帶,三面環山,西部是貴州高原、武陵山脈,南部是南嶺的八十里大南山、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等,東部是羅霄山脈的幕阜[fù]山、連云山、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八面山等,北部是洞庭湖平原。 湖南三湘的說法,大致有三種理解。 ![]() ***漓湘、瀟湘、蒸湘*** 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簡稱“湘”,出自湘江。 ![]() 湘江是長江支流,源于湖南永州(可上溯到廣西桂林),在湖南岳陽注入洞庭湖,是湖南人的母親河。湘江干流長約948公里,平均流量約2050 m3/秒,河面最寬達1460米,是湖南最長、流量最大的河流。 ![]() 湘江發源于廣西桂林興安縣的陽朔山(古稱陽海山),不遠處還有一條漓江。在陽朔山下有一塊石碑,上寫四個大:湘漓分派。湘江上游還有一個別稱,就是漓湘。漓湘北上進入湖南永州,在零陵區與由南向北流的瀟水匯合,湘江中游也稱為瀟湘。湖南人都非常喜歡“瀟湘”這個稱法,感覺有一種朦朧美。瀟湘由南向北流去,在衡陽市區又與蒸水匯流,自衡陽以北的湘江河段有時也稱為蒸湘。 ![]() 湘江由南至北縱穿湖南省東部,上游漓湘,中游瀟湘,下游蒸湘,故稱三湘。 ***瀟湘、資湘、沅湘*** 湖南的水系自成一體,四大主要河流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全部注入洞庭湖,在岳陽的城陵磯匯入長江。 ![]() 澧水的水量和長度都最小,不足以代表湖南。湘江、資江、沅江水量大、流程長,三大河中湘江本就有瀟湘之稱,資江、沅江冠以湘字,于是便有了三湘:瀟湘、資湘、沅湘。 ***湘東、湘西、湘南*** 湖南按照歷史和地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板塊。漢朝時今湖南有四個郡,長沙郡對應湘東;黔中郡對應湘西;桂陽郡、零陵郡對應湘南。 ![]() 從今天的視角看,岳陽、益陽、長沙、湘潭、株洲、婁底對應湘東;常德、張家界、湘西州對應湘西、懷化;邵陽、永州、衡陽、郴州對應湘南。 【山西-三晉】 山西省位于我國中北部,雄踞太行山脈,面積約15.67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二十位。 ![]() 山西輪廓呈平行四邊形,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西東有太行山脈,西有呂梁山脈,中間是一列盆地平原走廊,形成五大盆地:大同盆地、忻[xīn]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加上東南部太行山脈上的長治盆地(上黨盆地),組成山西六大盆地。 山西省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總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廊”。山西省最高峰是東北部五臺山的葉斗峰,海拔約3061.1米。 ![]() 春秋時,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山西省簡稱晉,就是源自春秋晉國。后來趙、魏、韓三家滅掉最強的智氏,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趙烈侯六年、魏文侯二十二年、韓景侯六年),周威烈王即命內史作策命,封魏斯為魏侯,趙籍為趙侯,韓虔為韓侯,各賜黼冕圭璧全副。 ![]() 圖-三家分晉 趙國建都晉陽(今太原晉源區),韓國建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魏國建都安邑(今運城夏縣)。 【陜西-三秦】 陜西省位于中國中部,北部和中部屬黃河流域,南部屬長江流域,面積約20.56萬平方千米,居我國第十一位。 ![]() 陜西省整體地形,高原、平原、山脈層次分明,南北長878千米,從北往南依次是陜北高原、關中平原、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脈。陜北高原海拔900-1900米,面積8.22萬平方千米,約占40%;關中平原海拔460-850米,面積4.94萬平方千米,約占24%;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脈海拔1000-3000米,面積7.4萬平方千米,約占36%。 ![]()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元年,漢王劉邦元年)二月,項羽分封諸侯,其中秦國核心部分一分為三。 立秦降將章邯為雍王,據有咸陽以西,包括隴西郡和上地郡,建都廢丘。 立秦降將司馬欣為塞王,據有咸陽以東,建都櫟陽。 立秦降將董翳為翟王,據有上郡,建都高奴。 項羽立劉邦為漢王,包括巴蜀和漢中,與三秦互相牽制。 ![]() 三秦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以章邯為首,司馬欣為輔,董翳兵力少,只能依附二人。章邯為雍王,據有咸陽以西,包括隴西郡和上地郡,建都廢丘。雍就是秦國雍都(后又名陳倉、寶雞)的雍,雍都在關中西部,也就是雍國的正中央。 文:姜狼,著《五代十國風云錄》《三國原來是這樣》《血濺江東》《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榮是個好皇帝》等二十余部歷史書籍,歡迎探討。 地圖帝,左圖右史,歷史地理不分家,每篇都是地圖盛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