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你和你的愛人有沒有需求不對等的問題呢? 最近有位聽友私信說: 她男朋友主動找TA聊天一天也就一兩次,而她每天會發幾十次消息,什么都想跟他分享,她期待他們周末時時刻刻膩在一起,但是男朋友卻不喜歡這么膩。 她懷疑過男朋友是不是不愛她,但除了這些男朋友對她真的很好。 其實這是典型的「高需求者」(High Need for Intimacy)和「低需求者」(Low Need for Intimacy)的碰撞。 那怎么判斷自己是高需求還是低需求呢? 你可以對照一下我下面的描述: 高需求者的典型特征是: 需要頻繁的肢體接觸、語言確認,比如每天會問“你愛我嗎?” 容易因對方不回復消息而焦慮,甚至會連環call; 傾向于“關系共生”,比如希望對方秒回、隨時報備,認為對方什么都應該和自己一樣,對方應該隨時關注自己的情緒以及需要。 這類型的人通常都是焦慮型依戀,他們害怕被拋棄,通過“過度抓取”來獲得安全感;并且認為“被需要=被愛”,如果對方不主動,就覺得自己不重要。 低需求者的典型特征是: 喜歡獨處,需要大量個人空間; 回復消息較慢,或者回復快但比較敷衍,對親密行為興致不高; 在沖突時傾向于回避、沉默。 這類型的人多數是回避型依戀,他們對親密關系保持警惕,害怕被“吞沒”,過度親密會消耗他們的能量,所以他們常說“你太黏人了。”“我想一個人待會兒。”因為他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恢復能量。 這兩者的性格截然不同,所以在一起之后會發生很多矛盾: 1 矛盾1:需求不對等 ![]() 高需求者是需要很多情感互動才能緩解自己的焦慮的,但低需求者會感到窒息,想要后退。 而這一行為又會引發高需求者的恐慌,會采取進一步的追逐,低需求者就會更想逃避。 最后的結果就是: 丨高需求者陷入“被拒絕”的痛苦,懷疑“TA不愛我”; 丨低需求者則是情緒耗竭,覺得“TA根本不理解我”。 2 矛盾2:溝通錯位 ![]() 丨高需求者習慣用情緒表達需求,比如哭泣、質問等; 丨而低需求者傾向用邏輯解決問題,比如冷靜分析、回避沖突等。 這樣的差異會讓高需求者覺得伴侶好冷漠,低需求者則覺得伴侶好情緒化。 3 矛盾3:預期差異 ![]() 丨高需求者也許希望每天能聯系10次+見面2次,這樣才是正常的戀愛,否則就會覺得“被冷落”; 丨而低需求者認為一天聯系1次+一周見面1次就足夠了,要不然這戀愛談起來太麻煩,壓力也太大了。 兩個人協調不好,關系就會變成“一方拼命要,一方拼命逃”,最終雙方都疲憊不堪。 那我們該如何調整需求差呢? 我給大家提供3個策略: 1 策略1:制定“需求公約” 各自先列出核心需求,記住要量化它們,而不是用一些概括詞,比如: 丨高需求的一方是:“我希望每天有30分鐘專屬聊天”; 丨低需求的一方是“我希望每晚九點之后是我個人的娛樂時間”。 兩個人就彼此的需求進行深入討論,一起協商折中方案,比如: 調整為“每天15分鐘+每周1次深度交流”“每周可以有三天不在九點之后打擾對方”。 這樣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妥協和付出,也都能滿足對方的一部分需求。 2 策略2:轉換“焦慮語言” 高需求者很容易說這些話“你根本不關心我!”“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但這只會引發低需求者的逃避,以后可以用“具體請求”代替“模糊抱怨”。 比如: 可以說:“明天可不可以陪我吃晚餐?我想你了。” 低需求者同樣也要改變自己的回應方式,不要總是理性分析,說“你應該如何”,要用“溫情有愛”代替“冷漠應答”。 比如: 可以說“你好辛苦,遇到這樣的領導,想想都感覺煩死了。” 3 策略3:培養“安全型相處模式” 丨高需求者需要練習自我安撫。 比如: 用寫日記、運動來替代情感依賴; 丨低需求者要學習漸進式親密。 比如: 每天增加5分鐘肢體接觸。 記住健康的關系是: 適度依賴+適度獨立。 而不是極端偏向某一方。 如果你和你的伴侶也有類似的矛盾,你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那可以試試情感咨詢哦,我們的咨詢師會幫助你們重新找到平衡。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明天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