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丁國忠教授,義務教育數學教材編寫者之一,小學數學室主任編審。 2025年秋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材有較大變動,以下是其總體編排介紹:
第一單元:由原一年級下冊的“分類與整理”調整而來,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 第二、三單元:整合了原二年級下冊的表內除法內容,包括“1~6的表內除法”和“7~9的表內除法”,這樣的編排依賴乘法基礎,有助于學生系統學習乘除法,建立乘除法之間的聯系。 第四單元:是原本的“長度單位”單元,讓學生認識厘米和米以及線段,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建立長度觀念。
刪除了原教材中“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角的初步認識”“觀察物體(一)”“認識時間”“數學廣角——搭配(一)”等單元,因為這些內容部分在一年級已學,或對二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低。
除了上述提到的單元調整,還新增了“校園小導游”相關內容,主要是方向認知,幫助學生強化空間思維。 本冊教材主要學習表內乘除法,這一版塊主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模型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和應用意識。在整個小學階段,加、減、乘、除模型是最主要的模型,所以理解運算的意義很重要,而熟練掌握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則是提升運算能力的關鍵。乘法的初步認識突出“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加數多才能體現簡便寫法的需求;乘法則需體現“單位x單位的個數”這樣一個模型。這一內容安排在此,主要是體現乘除法的關聯,同時體現除法與減法的關聯。這一版塊從度量的一致性角度出發,“測量什么”→“怎么測量”→“測量的結果是什么”,突出度量的本質是“度量單位改變,數量跟著改變”,其結果是“度量單位的累加”。“數據分類”的本質是根據信息對事物進行分類,有統計需求的才是“數據分類”,因此,適切性(不重不漏)、結果的對應性是學習的關鍵。本冊教材有兩個主題活動:校園小導游和身體上的尺子。綜合與實踐活動的編排遵循“知識性學習→實踐性活動→拓展(小講堂)”,在活動中發展綜合能力(資料獲取能力、合作能力、表達交流能力)。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材以“基礎夯實與能力提升并行”為核心,聚焦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等領域,以生活情境為載體,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編排既符合低年級學生認知規律,又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期待教師以教材為依托,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助力每一位孩子在知識探索中收獲成長與自信。內容來源:網絡學習記錄 ,分享旨在交流學習不作他用。如涉及侵權,敬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