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玄的問題:為什么很多人都極其聰明,但卻一輩子留在了社會底層? 有一個很直白的回答:聰明反被聰明誤。 把問題放到孩子的成長上,也是管用的。 從小就非常聰明,生活也順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沒有好命,甚至成為被碾壓的對象。 作為父母,應該深度思考一番,為什么早慧的孩子沒有好命? 01 聰明加順利,讓人狂傲。 小時候,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孔融讓梨》。 三國時,幾歲的孔融,和家人一起吃梨子,他選擇最小的梨子,非常禮貌和謙卑,得到了家人的點贊。 但是孔融的優點,卻沒有持續太久,而是被吹捧到“狂妄自大”,最后落入“人狂有禍”的規律之中。 《世說新語》中記載,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去洛陽,拜訪司隸校尉李膺。 孔融在門口,讓人傳話:“我是李家的親戚。” 進門后,李膺問孔融:“我們哪里來的親戚?這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啊。” 孔融不慌不忙地解釋:“很久以前,孔子去拜訪老子,我們是孔、李的后人,那自然是世交了。” 頓時,在座的人,無不喝彩。 太中大夫陳韙,和大家的觀點不同,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聽了陳韙的話,內心很不服氣,開口就反駁:“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一屋子的人,被孔融一搗鼓,氣氛變得非常尷尬。 孔融成年之后,做了曹操的手下。 帶著才氣和傲氣,孔融嘲笑曹操和兒子爭奪女人,公開反對曹操的禁酒令,終于惹來殺身之禍,兒子們也跟著他遭殃。 北宋的司馬光對其評價:“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 采用一些標新立異的方法,讓自己出頭;用一些小聰明,讓自己有一點點成績,終究是不成大器。 我們常常說:“好孩子的夸出來的。” 其實不盡然如此,夸獎太過分了,就變成了“浮夸風”,或者變成 了“慫恿、縱容”。 一個孩子,被很多人夸獎,就算做得不對,還是夸獎。結局就是孩子認為自己什么都對,不知天高地厚。 俗話說:“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孩子一直得到獎勵,就會越來越勇敢,夸張的言行就來了,難免過剛自折。 02 過早成年、成才,也會過早衰亡。 說起《傷仲永》,很多人唏噓不已。一個從小會寫詩的孩子,被父親帶去賣詩文,慢慢失去才氣。 唐朝的王勃,九歲就對《漢書》進行點評,十六歲就做了公務員。 他給沛王做下屬的時候,寫了《斗雞檄》,鼓勵皇子之間的爭斗,娛樂。從而導致自己被趕出長安,人生從此越發不順。 很明顯,仲永、王勃的失敗,存在一個共同點:小時候就做了成年人的事情,就比大人才華更多。但是他們的德行卻沒有達到成年人。 俗話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仲永有才華,卻不知道“學無止境”的道理,因此人生是不進則退,終于打回原形。 王勃做官了,但是他只知道如何寫詩文,還如孩子一樣玩樂,不懂得“政治大局”的把控,無法成為皇子們的老師。說到底,他還太嫩了。 在農村有句俗語:“好事多磨。” 好事要做成功,就得反復磨礪,經歷該經歷的東西,并不是隨意跳躍式發展。 我們看路邊的速成木,確實一天就能長一米。但是這樣的樹木,不夠扎實,一陣大風,就會吹倒,并且木材是疏松的,用處不大。比方說,泡桐樹。 我們看速成的豬,幾個月就出欄了。可是他們的結局,是進入屠宰場。 人也是如此,一出生就是“成年”。到了成年,豈不是就等于到了“晚年”。這人拼命奔著人生的終點跑,忽視了過程,那就毫無意義。 03 命好的孩子,總是穩中求進。 明代的張居正,從小讀書厲害,十二歲就參加童試。 湖廣巡撫顧璘對張居正很器重,但是在科考場上,卻故意讓張居正落榜。 顧璘對他說:“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 到二十三歲,張居正考上進士,走入仕途。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就知道,每到春天,種下南瓜、絲瓜苗,如果苗長得太快,就要把苗頭掐掉。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其一是苗會長得老成一些,抵得住風雨;其二是苗被掐斷,就會開叉,從而多了結果的可能。 如果一個孩子,被掐了一兩次,就受到了挫折,人生的狂妄和傲氣就沒有了;磨礪之中,也會變成老練成熟。 父母們,育兒不是拔苗助長,也不是盡量讓孩子早點成功,而是給他們一生的安穩,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等。 04 很多孩子淪為底層人,不是不努力,智商不高,往往是“適得其反”。 從小就有優厚的條件,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謀劃一生。什么都是父母托舉的,成功也是代表父母的“育兒成績”。 從小就普通,然后拼盡全力去做不普通人,那就是不斷超越自己,終究成為人上人。 學一學地下的竹子,在陰暗的泥土里生活三四年,積蓄了足夠的養分,然后冒出來,迅速成才。 哪有人隨隨便便成功,都是厚積薄發而已。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