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長沙和湖南省一些縣級培訓師(我個人更傾向于用“研修指導師”)交流。 昨天下午,早早來到交流場地。有老師問我:“陳老師,我也讀過你的書,今天現場聽了你的報告。我有一個疑惑的問題,就是很多問題我們其實也遇到過,也想過。但就是覺得想得不透,不像你想得那么全面深入。就像上午的'20年后的我’的案例,你的解讀和處理一下子讓我們豁然開朗。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們應該怎么做?” 關于這個問題。首先要說對一個問題的認識和解讀一定會有差異,所謂“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沒有誰的認識和解讀就一點到位。就我而言,我不能承認自己就一定認識到位,解讀就一定深透;說不定在某些高明人士眼中,我的解讀也顯得十分膚淺和片面。 對一件事情的認識深度,可能會受到一個人的理論水平、人生經歷、實踐經驗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東西需要長期的積淀和練習,不能奢望一蹴而就。這樣的回答應該是正確的,是對提問者來說,這又可能只是“正確的廢話”。于是做了以下的回應: 一是要把有價值的問題放在心上,對待有價值的問題就像埋在心里的一顆“種子”。放在心里,心心念念,不時想著,不時看看,對這顆“種子”用心“澆灌和培育”,日久生情,這顆“這顆種子”有可能發芽,甚而有可能長成大樹。 二是用好的視角、盡可能多的視角提問。就學問而言,我的理解是學習提問、學會提問,學習對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思考,這樣可以讓我們變得有一些學問。問的角度盡可能多一些,從“問以多”到“聞一多”。在#《寓言中的教育智慧》(我以為這是一本修煉人生思維的書)序言中,我有這樣的建議: 在思考中學會思考,核心在于學會提問。一是要往開放處提問,通過提問發現新的可能性,比如對于寓言,就現有理解我們可以再問問“這則寓言的意義僅僅就是這些嗎”“現有的理解是否還不充分”“還有哪些東西可能我們沒有注意到”;二是往縱深處提問,用提問把自己思維的線索拉長,比如針對看到的現象,往后端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原因背后出了什么問題”,往前端問“改變現狀,解決問題的措施是什么”“解決問題需要什么條件,應該準備什么”;三是往關聯處問,在提問中發現過去可能沒有發現的關系,獲得新的認識,比如問一問“作者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和動機,和他的人性觀念、政治主張有什么樣的關系”;四是往實踐處問,問出生活的意義和實踐的智慧,比如“這則寓言于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和價值”“教育生活遇到的問題,能不能從學過的寓言中找到解決方案”……思考本身就是磨礪,它鍛煉思維,改善思維,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別開生面。 除了這樣的提問,我們還可以換角度提問:“學生會怎么想?”“他們的處境和動機是什么?”同時要推想效果:“這樣做會有什么樣的效果?”“這樣的結果和效果是我們想要的嗎?”…… 問多了,想多一點,對問題的見解和處理方法就可能更豐富一些。 第三,是要分享交流和討論。思想在交流和討論中檢驗、豐富和完善,在交流中受到啟發,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方式得以改善,所關注的問題呈現更多的可能性,展示出更多樣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