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園區建設迎來發展路線圖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等三部門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零碳園區建設繪制出一幅清晰的發展路線圖。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園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作出明確部署。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潘小海表示,“建設零碳園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雙碳’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對于豐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消納渠道、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激發制度和科技創新活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園區是產業經濟發展、創造社會就業的重要平臺,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來源。零碳園區則是指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備進一步達到“凈零”條件的園區。 “當前,我國已進入實現碳達峰目標、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期。雖然過去五年'雙碳’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但也面臨著新能源消納壓力增大、高耗能行業深度降碳困難、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推廣應用受限等挑戰,亟待通過政策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實現'破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康艷兵表示,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打造一批零碳園區,開展園區用能系統變革的路徑模式創新、技術方案創新、政策機制創新,探索園區減碳增效轉型路徑,對于推進全國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促進園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6月30日,工人在雄安新區復興220千伏變電站工作(無人機照片)。據國網河北建設公司介紹,該變電站設計方案融合了海綿城市、碳足跡管理、能耗重組等8項綠色建設解決方案,采用智能化系統、水循環系統、零碳監測系統等15項低碳技術,實現全生命周期“近零碳”。 “建設零碳園區是一項創新性很強的工作,需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該負責人介紹,《通知》提出八方面重點任務: 一是加快園區用能結構轉型,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推動園區供熱系統實現清潔低碳化。 二是大力推進園區節能降碳,推動園區建立健全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鼓勵企業建設極致能效工廠、零碳工廠。 三是調整優化園區產業結構,鼓勵園區加快自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布局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探索“以綠制綠”模式,支持高載能產業有序轉移集聚。 四是強化園區資源節約集約,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健全園區廢棄物循環利用網絡,加強各類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五是完善升級園區基礎設施,系統推進電力、熱力、燃氣、氫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完善園區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基礎設施。 六是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支持園區探索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機制,圍繞低碳零碳負碳先進適用技術打造示范應用場景。 七是提升園區能碳管理能力,建設園區能碳管理平臺,強化用能負荷監控、預測與調配能力。 八是支持園區加強改革創新,支持政府、園區、園區企業、電網企業、能源綜合服務商等各類主體參與零碳園區建設,探索新模式新機制。 “此前,部分地區和行業部門等已進行了一些零碳園區建設有益探索,但從總體上看,仍缺乏統一規范、得到各方廣泛認可的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通知》的出臺填補了這一空白,對零碳園區的建設提出了統一、清晰的技術指導。”潘小海表示。 對于建設零碳園區需要什么樣的條件,《通知》明確了四方面基本條件:一是建設主體為省級及以上開發區,視情可拓展至近年來新建設的省級新興產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園區;二是建設范圍可以是園區整體,也可以是有明確四至邊界的“園中園”;三是園區應在能耗和碳排放統計、核算、計量、監測等方面具備一定基礎;四是園區應在3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環境事故或其他社會不良影響事件。 我國園區數量眾多,各類園區體量規模、產業結構、用能特點差異較大,“零碳/近零碳”標準難以統一。《通知》創新提出“單位能耗碳排放”(即園區內每消費一噸標準煤的各類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為評判零碳園區的核心指標,引導園區在保障企業發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過努力使碳排放達到“近零”水平。 除核心指標外,《通知》還設置了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園區企業產品單位能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余熱余冷余壓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5項引導性指標,從能源結構、循環經濟、節約資源等方面提出要求。 對于國家將如何支持零碳園區建設,《通知》提出3個方面:首先,是資金保障。將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零碳園區建設,鼓勵各地區對零碳園區建設給予資金支持,鼓勵政策性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用于零碳園區建設。其次,是服務保障。支持園區多渠道引入外部人才、技術和專業機構,服務企業節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產品碳足跡認證等。最后,是要素保障。強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園區范圍內創新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碳排放評價模式,探索實施區域審批或項目備案。加強新建園區、新能源電源、供電設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國家層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統籌推進零碳園區建設,按照'謀劃一批、建設一批、運行一批’的總體安排,確定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在試點探索、項目建設、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專家認為,《通知》中的多項任務將推動包括光伏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比如,《通知》提出“加快園區用能結構轉型”,包括加強園區及周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支持園區與周邊非化石能源發電資源匹配對接,科學配置儲能等調節性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鼓勵參與綠證綠電交易,探索氫電耦合開發利用模式等。 因此,專家們普遍認為,零碳園區的核心是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 “建設零碳園區是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試驗場。”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忠認為,零碳園區的能源供給應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滿足,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直連等模式設計建設,實現能源供需的智慧高效對接。發展零碳園區模式,將顯著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規模和比例,緩解電網消納負擔和外送通道制約,有力促進有條件的地區以更大力度發展可再生能源,進而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加速新舊能源有序替代。 據有關研究機構估算,我國光伏發電、陸上風電資源技術可開發量分別高達400億千瓦、100億千瓦。2021年,我國已啟動“沙戈荒”基地建設,但風電光伏裝機仍有很大增長空間。從需求側看,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已達16.5億千瓦,在總裝機中占比達到46%,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已成為“雙碳”工作的重中之重。 “無論是從加強能源供應保障的角度出發,還是為了確保實現碳達峰目標,都需要進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提升消納水平。”康艷兵表示,在扎實推進已規劃建設的大基地和外送通道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拓展新能源發展增量空間,依托零碳園區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就近就地消納,有助于化解外送通道瓶頸制約、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甄敬怡) 把握好零碳園區建設“時度效” □ 甄敬怡 《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的發布,以創新的政策和務實的舉措,為零碳園區建設注入強大動力,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綠色發展的新熱潮。《通知》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這也提示我們,零碳園區建設要做到因時制宜、張弛有度、務求實效。 把握好零碳園區建設的“時”。當前,我國已進入實現碳達峰目標、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期。與此同時,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競合博弈日趨復雜。建設零碳園區是貫穿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全過程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必須結合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特點,堅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把握好零碳園區建設的“度”。建設零碳園區是一項創新性很強的工作,涉及面廣、建設周期長,必須立足長遠、科學謀劃。在推進過程中,需要統籌好發展、減排和安全的關系,避免急于求成或力度不足。 把握好零碳園區建設的“效”。零碳園區建設需要在體制機制、政策支持、要素配置等方面綜合發力,客觀上要求政府、園區、企業等主體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預想的實效。同時,我國雖然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豐富,但分布不均衡,各個地區既要持續擴大可再生能源開發規模,還要在行業和企業之間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這都對零碳園區建設的協同發力、一體推進提出了更高要求。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