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輸入,表達是輸出,沒有大量的輸入,何來高質的輸出,不斷給自己充電的人,才能持續發光。 如果你聊天時感覺詞窮、沒話題,上臺發言像擠牙膏一樣,半天講不出什么內容,羨慕別人旁征博引,引經據典,能說會道,侃侃而談,那就先從大量輸入開始。 01 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觀看經典紀錄片 周末午后或工作日晚間,靜下心來觀看一部經典紀錄片,既能脫離快節奏的信息轟炸,又能在真實的鏡頭語言中觸摸歷史脈絡、領略自然奇觀、洞察社會肌理。 從人文到自然,從科技到藝術,紀錄片以客觀而深刻的視角,為我們打開認知世界的另一扇窗,讓思考在光影流轉中悄然沉淀。 推薦幾部經典紀錄片: 《地球脈動》《人類星球》 《大國崛起》《舌尖上的中國》《河西走廊》 02 睡前15分鐘,進行每日復盤 結束一天的忙碌后,花15分鐘梳理當日經歷:哪些事做得高效?哪些環節可以優化?遇到了什么新啟發?又有哪些情緒值得留意? 不必追求長篇大論,簡單記錄關鍵節點與感悟,既能避免重復犯錯,也能在復盤時清晰感知自身成長軌跡,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成為積累的基石。 推薦幾個復盤工具: 紙質筆記本、印象筆記、滴答清單 《晨間日記的奇跡》中推薦的“九宮格復盤法” 03 通勤時,收聽優質播客 擠地鐵、等公交的碎片時間,與其刷無意義的短視頻,不如打開一期優質播客。 無論是行業大佬的深度訪談、文化學者的思想碰撞,還是普通人的真實故事,播客以聲音為媒介,讓我們在“聽”的過程中吸收知識、拓展思路,同時解放雙眼,讓通勤時光成為自我提升的“隱形課堂”。 推薦幾個優質播客: 《日談公園》《忽左忽右》 《看理想》《隨機波動》《商業就是這樣》 04 每月讀一本“跨界”書籍 除了深耕自己熟悉的領域,每月選一本跨界書籍——比如文科生讀一本基礎物理學入門,職場人讀一本哲學隨筆,科技從業者讀一本古典詩詞解析。 跨界閱讀能打破思維定式,讓不同領域的知識產生碰撞,就像在大腦中搭建“跨學科橋梁”,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與視角突破。 推薦幾本跨界好書: 《時間簡史》(科學×科普)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哲學×通俗歷史) 《藝術的故事》(藝術×文明史)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理科×社會觀察) 學習、閱讀是輸入,演講、表達是輸出,輸入是輸出的前提,學習是表達的基礎。 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深刻的思考,我們很難在表達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但是單一的輸入,不應該是我們的目的,沒有輸出的輸入是無意義的。就像一家公司,只有采購,沒有銷售,這家公司同樣是沒有意義的。 大量輸入,也不代表就會輸出。 我有很多學員,學歷很高,985、211、研究生、博士生,專業知識非常扎實,但是一到開會發言時,就緊張怯場,大腦里一堆想法,磕磕巴巴講不出來。 還有一些學員,平時非常喜歡學習,不是讀書,就是聽書,連讀帶聽,一年下來有上百本書,但是到頭來,在公眾場合還是開不了口。 他們要么緊張怯場,不敢在公眾場合發言,要么講話語無倫次,說不到重點,總之,茶壺里煮餃子,要么有貨倒不出,要么倒出來都是稀碎稀碎的。 沒有輸出的輸入是無意義的,只有把你的想法、才華展示出來,它們才能轉化為價值。 在職場也是一樣,你很有能力,開會發言、工作匯報你不敢說,不會說,空吃啞巴虧。 當然演講表達也是一種能力,所有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后天學習和訓練獲得的,就像游泳一樣。 第一次下水,你也會很緊張,很恐懼,手足無措,只要教練帶著你,給你方法,給你技巧,給你信心,一步步你就會學會游泳,水池不再是你恐懼的地帶,而是你享受的場所。 演講表達同樣的道理,你之所以不敢表達,不善表達,就是因為平時表達太少了,遇到公眾發言的機會能躲就躲,能逃就逃,當然就講不好了。 你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一邊讀書、看演講,持續輸入,一邊把學到的東西講出來,訓練表達能力。讓自己既有大量的輸入,又有有效的輸出。 當然,如果你上臺發言緊張,講話缺乏邏輯條理性,表達力差,不知道怎么輸出,你也可以加入到【鄭老師演講特訓營】。 工作日期間每天有穩定、高質量的輸入素材,更有演講表達的方法和技巧,通過作業打卡的形式,帶你學習和訓練,提升自信與演講表達能力。 讓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敢說、會說、自信說。未來你的每一次開口,都會讓身邊人對你刮目相看! 輸出倒逼輸入,輸入支撐輸出,愿你左手閱讀,右手表達,打通自我成長快速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