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人夸電影種種隱喻,契合了中國發展史,看的不是餃子,就為這碟醋。這就引發一個討論,電影到底是好看重要?還是看懂重要?《你行!你上!》講的是鋼琴家郎朗的父親郎國任(姜文飾),帶著兒子從沈陽到北京到美國,一步步從鋼琴神童走向大師的故事。郎朗本人評價道:“震撼感動,致每一個有夢想的你,追逐內心熱愛。”它顯然不是勵志片,因為《你行!你上!》它基本就沒有故事沖突和起伏,更難論高潮。整部電影在學琴——找大師——比賽——郎朗又拿了第一沖出來找他爸,四者之間循環。每個老師的出現和離開都很突兀,多次重復套路,導致影片后半段疲軟。 而把它當成傳記片,它的人物角色又很空洞,不像是真人。你會發現飾演郎朗的小演員換了3個,但郎朗的性格卻沒有成長性,外表和身高在變,內在卻看不出5歲和17歲的區別。也就使得在影片最后他和父親突然爆發的爭吵,是那么突兀,好像到了固定的流程,東亞父子必須要決裂。因為姜文把重心,都放在本片真正的主角,郎國任身上。哪怕妻子、老師、朋友不解,但他做出的每一個決定,最后都讓郎朗成功了。他所做的,就是舉著dv,不停地雞血,“干他”、“拿第一”,郎朗就真拿第一了。他們的軟肋、人性的缺陷,仿佛都被抽掉了一部分,這就導致觀眾很難去和這對父子共情。而且從聽感上,姜文操著一口蹩腳的東北話,所有人都在莫名亢奮。快節奏的對話,一直是姜文電影的特點。但全片140分鐘,從頭到尾,幾乎不給角色沉默的時間,不給他們用表情和動作去表達,全靠大量臺詞堆,觀眾只會覺得吵。辛芷蕾飾演的林老師 ,鉆到風琴下按著踏板,郎國任的手指dv對準她撅起的屁股,這個角色和鏡頭的意義在哪,只為了后面郎朗母親來吃醋么?這樣的誤會,給本就薄弱的故事畫蛇添足。醋,指的是電影的隱喻,也就是網友“覺得”姜文真正想傳達的東西。網上關于隱喻的帖子很多,認為電影講的不是郎朗,是中國近代史,父子倆代表著中國發展。電影有隱喻有諷刺么?肯定是有的,甚至是明喻了:歐亞,墨鏡的倒影……郎國任和美國經紀人吵架的時候,直接指著對方鼻子罵:但當研究隱喻過了度,就會走向極端,人們不相信看到的任何一幀畫面。“你覺得這句話不是隱喻? 那可是姜文啊,不可能,它一定是有第二層意思。” 比如,郎朗最開始是4根手指彈琴,在老師的教導下,正式學琴才變成5根手指。有人說,5根手指代表紅旗上的五顆星,郎朗本人聽了估計都要汗流浹背。但其實現實的郎朗小時候在電視上看《貓和老鼠》湯姆貓彈琴,自己爬到琴凳上模仿,湯姆貓是4根手指。這是個很有童趣的細節,郎朗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卻被固執地作以政治解讀。同樣的,也有觀眾在分析馬麗這個角色時說,為什么她的職業是個話務員?話務員后面,有什么更深的含義。于是,就有人分析話務員有話筒,代表傳達廣大人民的心聲,馬麗就是工人階級的符號。但事實是郎朗的母親本職工作就是一名話務員,當年郎朗父親當警察,工資一個月200塊,郎朗母親工資是他的4、5倍,所以才是他辭職去陪郎朗上北京拜師,母親留在沈陽賺錢,根本不是什么工人階級勝利的隱喻。這樣一部真人真事的電影,你不讓郎朗他媽當話務員,還能當什么?如果改了職業,是不是又成另一種隱喻了。上次看到這么生硬的解讀,還是在cp粉嗑糖的時候。人們對姜文電影的挖掘,在《讓子彈飛》到達頂峰。也讓姜文后面的作品《一步之遙》《邪不壓正》《你行!你上!》變成對《讓子彈飛》的重復。但《讓子彈飛》的角色有歷史背景,觀眾可以根據歷史時間線,推測他們的身份,還有他們臺詞背后的時代含義,不算離譜。《讓子彈飛》的名橋段飯桌“三人轉”,為人津津樂道。是因為它前期劇情壘得好,張麻子、黃四郎、師爺三人心照不宣地裝糊涂,一層層推進地套話,對弈。觀眾解讀他們的對話深意,也是基于他們的人設。 后期劇情意料之外的反轉,哪怕你不懂那些解讀,同樣不妨礙《讓子彈飛》是個不錯的劇情片。 這是《讓子彈飛》和《你行!你上!》的不同,人和劇情都立住了,隱喻才算趣味。 醋,要建立在有餃子吃的前提下。深度解讀,要建立在故事的基礎上的。 “醋學家”對姜文電影的期待,不是講好一個故事,而是希望他能幫他們罵出來。姜文把自己電影中的人當符號,自己也成為影迷的符號。 喜歡它的人會覺得很爽,它有飛速的節奏,爆炸式的情緒,而且帶著一種不顧一切的浪漫。王傳君的長發文藝男“意外一樁,不必驚慌。繼續考試,嚴肅考場”。陽臺上為阻止郎朗跳樓,郎國任給了他一記滑鏟,父子倆躺在如鏡子的水面上。最后,郎朗像會武術的賣瓜二叔一樣,從人群中翻出來,空降到琴凳上……你會一邊吐槽“什么鬼”一邊笑了出來。在音樂的運用上,除了耳熟能詳的月光,柴一、肖二……有一段郎朗在居民樓空中的舞臺上,為鄰居演奏,從《小芳》到《千萬次的問》《瀏陽河》再到《保衛黃河》,漫天花瓣落下,少年即將踏上去德國比賽的征途,邁向世界更大的舞臺。曾幾何時,郎朗父子的故事被家長奉為教材。在郎國任的書里,那段跳樓和吃藥自殺的情節,要比電影窒息許多。但郎朗是真天才,也是真幸運,沒有成瘋子,最終成了鋼琴家。姜文選擇用一種造夢式的荒誕表達,非現實主義的方式,其實是消解了一些原型故事的壓抑感的。雖然不太行,但《你行!你上!》確實是只有姜文才能拍出的作品。近幾年,越來越多名導陷入瓶頸,產出的作品趨于平庸。想想也能理解,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年走進電影院的主力軍都當了爸媽,年輕觀眾的審美喜好發生變化,很多東西他們不再買賬。當時代厭倦績優主義,探討原生家庭后,電影的父權美化,就變成中年導演的“爹味”規訓。對歷史的隱喻不是萬能的保護傘,一味沉迷于餃子后面的那點醋,還不如翻2小時歷史課本實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