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八年,此時的蘇軾剛剛結束四年的黃州貶謫生涯,隨后被朝廷調往常州,又被調往登州任太守。途經揚州儀征時,曾于溪陰堂短暫棲居。 那方雅致的堂屋,目睹著一位文人的蛻變。“烏臺詩案” 的寒意尚未褪盡,他已卸下京城華服,在黃州的田畝間耕作詠嘆。 昔日朱門內的官宦,成了茅舍旁的耕者,這般人生起落,如案頭墨塊,被歲月磨出愈發濃郁的韻味。 他未曾向命運低頭,也未讓困境消磨意氣。逆境中鑄就的曠達,恰似堂前綠竹,歷經風霜卻更顯挺拔。 筆端傾瀉的,是對山水真趣的領悟 —— 當心境澄澈如明鏡,溪音便成了詩韻,山形也化作了禪意。 下面這首《溪陰堂》中,藏著他看透世事的淡然。原來山水之樂,不在塵世的喧囂里,而在一顆悠然心與清風明月的相伴中。 ![]() 《溪陰堂》 蘇軾〔宋代〕 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 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 這首詩的大意是: 溪水漲滿的時候,一對白鷺翩然飛下;高高的綠槐樹上,一只蟬兒在聲聲吟唱。 我酒醒之后,門外已是日上三竿;我愜意地臥著,欣賞溪南那片十畝大的樹蔭。 ![]()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蘇軾在溪陰堂所見的夏日景象,以及他酒醒后的悠閑心境。 首句以“白水”描繪出溪水的清澈與豐盈,而“雙鷺下”則生動地刻畫出白鷺在溪水漲滿時輕盈飛落的景象。 這一畫面不僅展現了自然的和諧與生機,也寓意著詩人內心的純凈與寧靜。 次句通過“綠槐”與“一蟬吟”的描繪,進一步豐富了夏日的景象。 翠綠的槐樹與清脆的蟬鳴相互映襯,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而富有層次感。 同時,蟬鳴也象征著夏日的熱烈與生命的活力。 后兩句描繪了詩人酒醒后的愜意生活。 一個“醒”字,表明詩人之前或許沉浸在飲酒的愉悅之中,而“三竿日”則說明時間已經不早,暗示出詩人生活的閑適與自在,沒有世俗的束縛,可以盡情享受時光。 結句進一步刻畫了詩人的閑適姿態,他悠然地臥著,欣賞著溪南那片十畝大的樹蔭,表現出一種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與享受。 這種閑適自在的生活態度,反映出詩人超脫塵世的心境,他不追求功名利祿,而是更注重內心的寧靜與對自然之美的感受。 整首詩的風格清新自然,沒有過多的雕琢和修飾,卻能將自然之美和詩人的心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蘇軾通過描繪這樣一幅田園生活圖景,不僅僅是在展現自然景色和生活場景,更蘊含著一種人生哲理。 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被各種瑣事所困擾,而蘇軾卻在這田園生活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和滿足。 他提醒人們,要學會放慢腳步,欣賞身邊的美好,在自然中尋找心靈的慰藉,追求一種超脫于世俗之外的生活境界。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