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心之所善”推薦,來自《吉林省委書記:要理直氣壯講清楚夫余國、高句麗、渤海國的歷史》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以史實為依據,不是戲說。 1.族源。高句麗是中國東北的古代邊疆政權,是一個被稱為扶余人的大集合,其中包括濊貊、沃沮、漢人、鮮卑、契丹人,有人認為他們最后成為靺鞨族祖先的一支,靺鞨族是金、與女真的祖先。其國亡后,很少部分人逃入三韓(主要指新羅,馬韓、辰韓可以忽略)。部分人內遷入中國,準確數字難以明確,但有幾個明確記錄,其一,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親征高句麗后,遷7萬高句麗人入中原。其 二,高句麗權臣泉男生歸附唐朝時,率六城十余萬戶(約40-50萬人)內遷。其三,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滅高句麗后,將高句麗王族、大臣及平民共20余萬口遷至關中地區。次年(669年),再遷高句麗戶2.8萬余戶(約14萬人)至江淮、山南、京西等地,兩次遷徙總計約35萬人。其三,668年李勣俘獲3萬戰俘遷入內陸。其四,唐朝遷入中原的高句麗人總數約為 60萬至80萬,占高句麗總人口(約300萬)的近三分之一),一部分融入渤海國(又是一個各民族的融合體,最終絕大部分融入漢族,約占其總人口近三分之二)。 2.語言。從歷史記錄看,高句麗使 語用的言語為扶余語,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語不同,極少詞匯可能通過交流進入古韓語----而大量的漢語則通過 各類形式交流成為古韓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3.朝鮮半島的政權變化。668年,高句麗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新羅(676—935年):新羅在唐朝支持下統一半島大部,但未完全繼承高句麗領土。高麗王朝(918—1392年):由王建建立,國號“高麗”取自“高山麗水(完全的漢語字義)”,與高句麗(音譯)名稱相似但無直接繼承關系。李氏朝鮮(1392—1910年):取代高麗,成為朝鮮半島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4. 說白了。其一,高句麗和是中國東北邊疆政權,屬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朝鮮/韓國視角:高句麗和朝鮮/韓國沒有半毛錢關系,甚至從治理疆域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句麗在鴨綠江西,而半島和幾個政權在江東,即便是再怎么扯,鴨綠江西從秦朝開始就是中國的有效統治區域,除了幾個少數民族政權短暫的割據式統治時期不算,比如遼、金。 其二,從文化上看,高句麗壁畫、城遺都是高度漢化,但這玩藝真辯不清,因為半島的文化遺址也一樣被高度漢化。 其三,半島可以將就的把高麗王朝當先人,但是把高句麗當先人,那就錯大發了,既便高麗王朝真的是他們的先人,高麗王朝的疆域也從未過鴨綠江西,鴨綠江以東三分之一都是屬于中原各朝的有效統治區域(清前身后金除外)。 其四,總結來說,就是高句麗是古代中國東北至朝鮮半島北部的獨立政權,與后來的高麗、李氏朝鮮無直接繼承關系。 其五,高麗王朝、李氏朝鮮一直是接受中原政權冊封的,他們無皇帝,只有王(清末袁世凱離開朝鮮后不算)。如果我們的精英強硬一點,完全可以說,那都是我們的。 5.希望再別有人高句麗、高麗分不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