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記得中學歷史課本對于“公車上書”的描述是這樣的:那就是這是康有為發起的。 ![]() 但其實,這是歷史的一個誤會。因為真正的歷史上,康有為并不是公車上書發起人,甚至康有為并沒有真正意義參與“#公車上書 ”。 1、史料學問題 其實很多歷史愛好者對歷史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對細節的了解,至于自己所了解的細節真實性則沒有任何分辨能力——很多歷史博主其實本身就是個搬運工。很多歷史博主對于#史料學 甚至一丁點的概念都沒有。 歷史的研究,其實是根據考古+史料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支持,來還原曾經發生的事情。 而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其實就是一個史料學的誤會。 其實后世之所以誤以為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是因為康有為在自己的著作里聲稱自己是公車上書的發起人。從史料學和邏輯學的視角來看,這種情況僅能姑妄聽之——畢竟,這就是一種自說自話。 2、清廷高層的考慮 在中國近代史上,兩次鴉片戰爭的意義截然不同。 ![]() 對于清廷高層來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并沒能讓清廷高層警惕:因為不論是道光帝還是咸豐帝看,都覺得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很尋常的情況。因為清朝歷史上,在和一些地方部族交戰的時候,清兵也經常吃敗仗。所以打一兩次敗仗,實在不算什么大事兒。 后世提起咸豐帝,往往批判咸豐皇帝喪權辱國。但其實,咸豐帝還真是很強硬的皇帝:咸豐帝并不怕洋人——當然,打不過是另一回事。 咸豐帝死后,清廷高層才在二次鴉片戰爭的結局上意識到清朝和洋人的差距。所以清廷開始了洋務運動。而到了甲午戰爭以后,清廷高層其實也反思過:清廷需要進一步改革。 當然清廷高層打算改革的動機很樸素:那就是清廷如果熬不過危機垮了,那么,這些高層才是最大的利益受害方。 ![]() 因此甲午戰爭之后,從清廷高層到當時的部分知識分子,都主張繼續改革。所以,這種改革屬于大環境使然下自發產生的情況,和康有為發起其實不搭界。 3、公車上書真相 康有為是一個喜歡投機的人。 康有為有感于當時社會各界主張革新的氛圍,所以也寫了萬言書,打算發起聯署簽名。當然當時也有其他的進步知識分子發起聯署簽名活動,而且都是各自自發的行為,而且這種自發上書行動,出現了十多次,領頭者各有其人。 只不過,就在#康有為 準備上書給朝廷的時候,康有為得到消息:自己之前參加科舉,已經中了進士。 這讓康有為開始患得患失起來——因為康有為擔心節外生枝。當然我們后世的人知道當時清廷高層也主張繼續變法,但是康有為當時并不確定這一點。所以康有為有了一番新的權衡:自己參加科舉是為了做官,自己搞聯署是為了撈資本。既然自己都中了進士,那么,繼續聯署,萬一惹怒了朝廷的當權者,自己豈不是…… 因此康有為越想越擔心。 于是康有為沒有繼續參與聯署——這也是前文說,嚴格來說,康有為并沒有真正參與公車上書的真相。 4、發明歷史 戊戌變法失敗以后,康有為出逃海外。康有為到了海外以后,為了抬高自己身價,于是不斷杜撰、修改歷史。康有為擅長搞傳播(按:如果放在現在,康有為絕對是傳媒專業的頂流人物),在康有為的宣傳之下,后世被康有為誤導,將其視為公車上書的領導者、發起者。 但是隨著本世紀以來,史料學、考據學的發達,康有為的障眼法也被識破,歷史真相也被還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