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中這句話深有體會 人一出生,由一聲啼哭啟動肺經,然后開始后天的十二經脈循行。每天生生死死,從肺經到肝經,如環無端。至死,也是由肝經戛然而止。 我想到了邪劍仙對徐長卿講輪回:'人生的開始,始于哭聲,大人們都在笑,可誰知道嬰孩內心的恐懼,他們愿意來到這個陌生的天地嗎? 從《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的感悟,結合《仙劍奇俠傳三》中邪劍仙對徐長卿的臺詞,觸及了生命本質的深刻命題——從醫學規律到哲學思考,從身體運行到存在意義。中醫的“十二經脈循環”與人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本質上都在探索“我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以下從幾個層面梳理我的感悟: 01 中醫視角: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皆在呼吸之間 ![]() 1. 出生時:肺經啟動,哭聲為號 · 中醫認為,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是肺氣宣發的標志,從此開始自主呼吸,接通天地之氣(《黃帝內經》稱“天氣通于肺”)。 · 這不僅是生理上的“后天生命開啟”,也隱喻人從此與外界交換能量(吸氧呼碳),陷入“生老病死”的循環。 2. 死亡時:肝經終結,魂歸何處 · 肝主藏血、主疏泄,關乎情志與生命力。古人認為“肝為罷極之本”(《黃帝內經》),即身體極限的承受者。 · 臨終時,肝氣的衰竭往往伴隨意識的消散(如肝昏迷),而“戛然而止”的意象,恰如邪劍仙所言“痛苦的終結”。 3. 循環如環無端,卻非永恒 · 十二經脈的晝夜流注看似永恒(“如環無端”),但每一次循環都是“消耗性”的——氣血漸衰,臟腑功能減退,最終走向終點。 · 這與佛教“輪回”思想有微妙差異:中醫的循環是有限的生理過程,而非靈魂的永續流轉。 ![]() 02 哲學與文學視角:生命的苦諦與覺醒 ![]() 1. 邪劍仙的臺詞為何刺痛人心? · “人一出生就是痛苦的”暗合佛教“四圣諦”中的“苦諦”(生老病死皆苦),而“并非心甘情愿來到世界”則指向存在主義式的荒誕感——人被拋入世界,卻無法選擇是否出生。 · 這種痛苦的本質,或許源于對“有限性”的覺察:明知生命終將結束,卻仍要執著地活著。 2. 中醫的“知命”如何緩解這種痛苦? · 通過了解身體規律“更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為何而去”,這正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深層意義——認知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從而減少對未知的恐懼。 · 例如: ? 知道子時膽經當令,便理解熬夜傷肝膽的本質; ? 知道戌時心包經活躍,便懂得此時需疏解情緒(而非壓抑憤怒)。 · 這種“知己知彼”的智慧,能讓人從“渾渾噩噩”轉向清醒的接納。 03 哲學與文學視角:生命的苦諦與覺醒 ![]() 承認生命的苦,恰恰是覺醒的開始。以下是幾種可能的應對方式: 1. 醫學層面:順應規律,減少對抗 · 不再與身體的自然節律對抗(如熬夜、暴飲暴食),而是像古人那樣“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 · 例如:冬季早睡晚起(腎經當令時蓄養精氣),春季早起散步(肝經疏泄之時助陽氣生發)。 2. 哲學層面:從“有限”中尋找意義 · 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說:“必須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span>即使面對巨石滾落的永恒勞作(隱喻生命之苦),仍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意義。 · 中醫的“修身養性”也是如此——通過調養身心(如靜坐、導引),在有限的生命里體驗“心安”的狀態。 3. 文學層面:用故事賦予苦難詩意 · 邪劍仙的臺詞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用極端的方式說出了普遍的感受。而《黃帝內經》則用十二經脈的循環,將這種苦難轉化為一種詩意的秩序——苦雖不可避免,但生命的過程本身即是流動的美。 · 中醫的“整體觀”不僅指人體各部分的關聯,更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 而對“人生很苦”的坦然接受,反而可能導向更真實的生命狀態:不逃避痛苦,而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它(羅曼·羅蘭語)。 結語 從肺經啼哭到肝經落幕,十二經脈的循環既是身體的規律,也是生命的隱喻。從中讀出的“苦”,其實是覺醒的種子;而了解這些規律后的“不渾噩”,正是對抗虛無的良藥。 正如《黃帝內經》開篇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知道生命的真相后,依然選擇認真活著——這或許就是最高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