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博主阿萊恩(Aliain)的廚房里,筷子攪動蛋液的動作略顯笨拙,沸水沖蛋時濺出的水花沾濕了灶臺。他對著鏡頭咧嘴一笑:“今天教大家做地道的日式蒸蛋!”這條播放量5600萬的視頻下,日本網友懵了:“我家蒸蛋從不淋醬油劃十字啊?”中國網友怒了:“這明明是我們的水蒸蛋!”而德國觀眾卻集體開啟“科普模式”:“別狡辯了,這就是日本菜!” 這場鬧劇的起點,其實是中國博主“群子的飯”今年1月的一條視頻。當歐美網友涌入小紅書求食譜時,沒人料到,半年后這群“學生”竟把老師的名字從畢業證書上狠狠劃掉,換成了別人的簽名。 一、“精致日本,廉價中國”:一道蒸蛋照出的西方濾鏡為什么德國人寧可相信水蒸蛋來自日本?答案藏在根深蒂固的“東亞飲食鄙視鏈”里。 當法國博主給水蒸蛋加上幾片香菇蝦仁,再打上“Japanese Egg Custard”的標簽,播放量瞬間飆到4500萬——貼上“日式”二字,流量溢價高達30% 。而中國博主“群子的飯”的原版視頻,播放量還不到這個德國“搬運版”的1%。 更諷刺的是,連日本人都覺得不對勁。京都百年老店“菊乃井”的主廚曾公開承認:“我們用中國紫砂壺蒸蛋羹的傳統,本就是唐宋時期傳過來的。” 可西方觀眾只愿意相信他們想象中的“東方”:壽司必須精致,中餐必須廉價——蒸蛋一旦太好吃,就不可能是中國的。 二、抄襲還是“誤傷”?文化挪用的灰色戰場面對中國網友的質疑,德國博主輕飄飄回應:“我說的是'日式風格’,又沒說發明權屬日本。” 這話聽著耳熟嗎? 但爭議點恰恰在此:我們該不該用“文化警察”的姿態審判每一個誤標的菜名? 當意大利博主主動標注“源自中國”,當巴西廚師協會將水蒸蛋列入“中餐必修課”——這些真誠的致敬,是否也被裹挾在憤怒的聲討中? 三、中餐出海的“人設困局”:為什么我們總在輸掉敘事權?水蒸蛋的遭遇,不過是中餐海外困局的冰山一角: 當成都美食協會發起“蒸蛋守護行動”,在海外菜單強推“Chinese Steamed Egg”時,一個殘酷問題浮出水面:如果明天糖醋排骨被改名“韓式蜜汁肉”,我們又要守護多少道菜? 反思:爭奪菜名之外,更該打破的“文化天花板”看著德國主婦們虔誠復刻每一道蒸蛋步驟,卻始終叫錯名字的場景,我突然想到:
當“粵禽皇”雞蛋的蛋黃金黃如琥珀,蛋清透亮似玉,卻只能在廣東菜市場論斤賣時,日本伊勢雞蛋已貼上“生食級”“可生飲”標簽攻陷高端超市。比文化挪用更可怕的,是我們自己都輕視了手中食材的分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