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中心小學 覃崢嶸 郵編:443522 摘要: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各個階段各個學科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在清晰的教育目標指引下,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該從學生思維意識發展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輔助。語文學科作為國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成長進步歷程中,不僅關系著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更與其他學科知識學習的順利開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藝術性和文字性特征明顯的學科之一,小學語文學科知識點中抽象思維邏輯的內涵也是非常豐富的。思維導圖模式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更加直觀的印證了這一點。 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成長歷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礎夯實階段,是學生知識積累以及視野開闊的重要歷程。語文學科作為國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成長進步歷程中,不僅關系著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更與其他學科知識學習的順利開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藝術性和文字性特征明顯的學科之一,小學語文學科知識點中抽象思維邏輯的內涵也是非常豐富的。思維導圖模式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更加直觀的印證了這一點。 從語言類學科本身的特性出發,語文學科教學中詞語積累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小學階段本身就是學生基礎知識積累的關鍵階段,在語文學科學習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漢字詞語以及其運用的方法,不僅是教學大綱的基礎要求,更是學生全面成長的基礎夯實。在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不能夠單純的依靠教學大綱的引導,更應該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需求。思維導圖模式憑借清晰的思維邏輯和簡單明了的知識框架,成為小學階段語文學科學習中學生進行詞語等基礎知識積累的重要幫手。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詞匯教學時,要充分的利用思維導圖的延展性,為學生帶來更加深刻全面的詞語積累學習過程。譬如在學習《狐假虎威》這篇文章時,為了能夠進一步的加深學生對于中華漢字文化內涵精準的理解,并逐漸形成具象的認知,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帶領孩子們進行文章題目的分析總結,并利用思維導圖,以教材中出現的新鮮詞匯為基礎進行適當的延伸。比如“狐假虎威”一詞中出現了兩個動物類的稱呼,教師可以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行思維的發散,看看還有哪些與之類似的詞語。學生通過思維的延伸,將鶴立雞群、狐朋狗友等相類似的詞語逐漸的引入到思維框架內,讓整個思維導圖的內容更加的豐富。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詞語積累的興趣是高漲的。 閱讀在語言類學科的知識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打開知識世界的關鍵性是不容忽視的。學生通過閱讀不僅能夠增長自身的知識,更能夠有效的提升自身文學素養。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視野能夠被不斷的拓展與延伸,并且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秉承創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從更加新穎的角度出發,來提高和改善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思維導圖模式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以學生知識視野的開闊延伸為目標,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將課內外知識的鏈接作為學生積極探究文學世界的重要引導。譬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時,學生對于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并不陌生,為了進一步的拓展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中歷史人物形象認知的全面性,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進行文章內容的學習后,以思維導圖的構建為目標,給學生推薦更多《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聰明才智體現的情節片段作為課外閱讀內容的拓展。隨著課外閱讀學習的開展,學生對于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寫作風格以及書中各個主人公之間的故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對于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小學生是否愿意參與閱讀,有關問題要依賴“看見了什么”這一問題進行解答。配合思維導圖分析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構建閱讀、教學、指導的新模式,通過思維導圖剖析文章,讓學生逐步閱讀、歸納文本。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植物媽媽有辦法》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小學生“看見”語文知識,教師可嘗試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圍繞“繁衍”這一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給出關鍵信息,帶領小學生學習:動物具有行動能力,在長大之后就會離開媽媽,那么沒有腳的植物是如何離開自己的母親的?給出豌豆、蒼耳、蒲公英等對象,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補充說明。對小學生來說,思維導圖是新的,閱讀要求也是新的,其只需要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回答相關問題即可。在閱讀時,小學生將所獲取到的信息填入道思維導圖中,回答思維導圖中提出的問題:蒼耳可以纏繞在動物的皮毛上,蒲公英會飛,豆莢會炸開然后送走自己的孩子。教師可提出新的問題:除了這些植物之外,你還見過哪些植物的繁衍方式?繼續引導小學生進行思考,補充課堂素材。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沒有過度干預學生,但小學生確實以濃厚的熱情參與了教學活動,學習積極性被有效調動起來。 如果說閱讀是一個人視野開闊的基礎與前提,那么寫作就是一個人思想和觀點的直接體現。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開展中,寫作教學是頗受廣大師生關注的重難點之一。不僅僅是因為小學階段學生自身生活經驗的欠缺以及知識積累的薄弱,使得整個寫作過程中寫作素材相對匱乏。更重要的是因為小學階段學生本身思維邏輯的嚴謹度不高,因此在寫作過程中邏輯思維的混亂,使得學生在寫作時感覺無從下手。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創新性探究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模式,借助其清晰直觀的框架,幫助學中理順寫作思維,并指導學生在框架的引導下高效的完成自我觀點的闡述。譬如在進行“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這一課后習作的練習時,為了讓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的順暢,教師可以任意選取一篇同主題的文章,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文章內部框架的梳理。通過梳理引導學生從自身的寫作目標出發,構建自身寫作過程中需要的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的框架中,可以將文章的題目、事件過程以及情感的波動等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合理的排列,提高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思維散發的順序。在思維導圖框架的指導下,學生的寫作過程中的思維邏輯更加的順暢,文章質量自然水漲船高。 [3]屠穎婷.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科學滲透[D].蘇州大學,2016.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中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