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一個畫面:外甥大老遠跑到舅舅家的超市買水,舅舅沒認出來,當外甥說媽媽名字,舅舅大吃一驚。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廣東某縣的一個女子,嫁到四川,有十多年沒有回娘家了。 暑假里,女子帶著孩子,沒有告訴娘家人,就回來了。 女子的孩子,先跑到舅舅家超市,要一瓶水,并且不想付錢。 舅舅以為是孩子鬧著玩,回絕了。孩子就付錢了,然后說自己是跟著某某一起來的。 ![]()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有人認為,這戲也太假了,哪有外甥不認識舅舅的? 誠然,在網絡時代,就算親戚不能互相走動,這打個電話,互相視頻聊天,總是可以的。并且,隨時隨地都可以。 如果你聯系自己和親戚之間的關系,再去看“舅舅和外甥”,就不會這樣說了。 告訴你一個不爭的事實:親戚之間,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了。 01 作為70后的一代人,對于親情的變化,應該是有話語權的。 我們經歷了以農耕為主的時代,又來到了背井離鄉的時代;經歷過貧窮,也享受過富有。我們也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齡,成熟了。 小時候,我們跟著父母一起去走親訪友。在過年期間,很多親戚家,是要走著去的,一走就是幾個小時。 到了親戚家,大人們敘敘舊,孩子們一起嬉鬧,分享彼此的玩具。 孩子們,多半是表兄妹。 玩具,多半是自己做的,一把弓箭,一些紙飛機等。 白天一起玩累了,夜里還要睡一起,聊天不斷,嘀嘀咕咕的。 在暑假里,我們也會去親戚家做客,順便干點農活。 表兄妹一起去插秧,割稻子,或者去趕鴨子,游泳等。 可以說,我們小時候,和親戚的關系是特別親的。家庭有困難,也有親戚幫一幫。農忙的時候親戚來干活,也不收一分錢。 曾經如此親的關系,到現在呢?基本上走散了。 先說父輩的關系吧。一部分過世了。沒有過世的人,也很老了,去哪里走親,也要子女陪同。 一些父輩,在祖輩過世之后,存在財產的爭奪,導致很不愉快。 祖輩過世后,父輩也沒有過年過節聚一聚的習慣了。也就是一些紅白喜事上,大家會見個面。 一些姑姑伯伯,跟隨子女外出打工,或者養老,也幾乎是見不著面。 再說一說我們這一代人,從走進社會,東奔西走,和親戚的聯系越來越少。 老表們的關系,因為長期不聯系,也不聚會,都顯得陌生了。 一部分老表,多年不見,在半路上遇到,都喊不出名字,甚至都認不得。人的模樣,是真的會變的。 至于其他的親戚,如表姑,表叔,表舅,那都算是遠房親戚。如果不是彼此自我介紹,談起大家共同的某個親戚,都扯不到一起來。 就是大家在某種場合互相認了,但是一轉身又忘了。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也有人顯得尷尬,表情別扭,還不如陌生人那么自在。 時間真的很殘酷,就像一把刀,把青春的尾巴割掉了,也把人情割掉了。 02
意思是說,人在小時候,打打鬧鬧的,不會計較。頂多是一句:“我不跟你玩了。”接下來幾天,冷戰,但是再過幾天,又一起玩,之前的不愉快就忘了。 人在中年,就真的會計較,一旦計較起來,十年八年的都不會忘記,再次提前以前的事情,都恨得牙癢癢。 你別看大家禮尚往來的時候,客客氣氣,笑著吃飯。但背地里,誰給了多少禮,誰給少了,誰沒有回禮,都是記得清清楚楚的。 親戚越算細賬,這人情越不好做,如陌生人算經濟賬。 正如《菜根譚》里說的:“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比較禮尚往來,還有更厲害的經濟賬本:借錢、合作、幫大忙。 親戚交往的時候,有人說:“別擔心,有困難,找我吧。” 你真的去找這個親戚,就不是那樣好說話了,對方支支吾吾,或者干脆地拒絕了你。 借錢這件事,就最能體現人情。能夠借錢的人,真的很信任你,給你幫助;不借錢的人,顯得虛偽。 那些不借錢的人,在后來的交往中,都顯得尷尬,似乎有了隔閡。 至于合作和幫忙,那就符合一句古訓: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你有本事了,親戚一窩蜂地趕來,要這樣,那樣。你呢,煩不勝煩。 但一批人都看清楚了,親戚交往,也是利益之交的時候,那就不交往也罷。不如真正可以合作的朋友。 想起網上看到的一句話:人,本沒有善惡之分,在利益之下才有。 當人情味的前面,多了一個“利益”的條件,那就變味了。 03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親戚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了,也不要煩惱,做三件事就夠了。 第一,別責怪,誰都有難處,誰都有私心。 第二,別走近,保持距離之后,各自安好。 第三,別指望,人都是靠自己的。 有時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人情味不是那么多了,親戚就別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并且是獨自走,不能帶上一大批人。 親戚是隨著血緣而來的關系,丟不掉,但是你完全要抹得開面子,勇敢地做自己。 以后,人是否幸福,應該只是看自己的小家庭了吧。 親戚有,自己夠不著,親戚沒有,自己幫不上。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