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安大爺寫的《我的母親》感動全網,引起人民日報等官媒點贊。 當我仔細研讀這篇文章并做文本分析后,就開始懷疑這可能是一場自媒體博主為漲粉而策劃的劇本炒作。主要原因在于,這篇文章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成熟與老練,沒有多年的閱讀和寫作經驗積累,很難在短時間內創作出這般高質量的作品。 從動詞的運用來看,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起碼用了六七十個動詞,而且沒有一個重復的,用詞很精準。就拿第二段來說,大爺接連用了走、埋、閑、起、摸、操、穿、洗、補、容、紅、緊等動詞;第五段里,又用了出、分、打、穿、凍、圍、揉、爬、弄、端等動詞。 在寫作中,能連續準確地運用動詞可不是件容易事,有經驗的作家在傳授寫作技巧時,常強調要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可以說,一篇短篇文章要是能讓人印象深刻、讀起來順口,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動詞的巧妙運用。而《我的母親》在字詞錘煉方面痕跡明顯,很可能在創作過程中經過了精心打磨。 對比一些文學大家的作品,像朱自清的《我的母親》、魯迅的《祝福》、馮驥才的《俗世奇人》以及張愛玲的作品,他們在動詞使用上都相當出色。作家的一項重要能力就是能通過動詞、聯想、比喻等手法準確表達感受,而一般作者由于缺乏訓練和天賦,語言往往比較枯燥,只能寫成流水賬。 《我的母親》一稿成型時運用了一些不錯的修辭手法,這在寫作中難度不小。依個人閱讀與寫作經驗來看,我對這事的懷疑度達80%。 回顧前些年走紅的保姆范雨素及其他打工詩人、快遞作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雖有成熟與生疏之處,但總體能和自身經歷、生活經驗相契合,能看出其練習成長的痕跡,完成度較高,是他們真實的創作。 當然,我也不能完全排除自己判斷有誤的可能,仍有20%的可能是自己錯了。那么,滿足這20%可能性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也許大爺是極具寫作天賦之人,或者是有多年閱讀與寫作經驗的普通人,只是因種種緣由沒從事文字、文化相關工作,對自己的文字能力也缺乏認知。 如今意外爆紅,開直播分享自己的故事,徹底改變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倒也是件好事。這種充滿正能量與情感的故事,深受媒體和網民喜愛,要是沒后續發展,反倒會讓人覺得更可疑。 生活里,很多人低估了寫作的難度,覺得自己會認字、會敲鍵盤就能寫小說。可真正動筆時才會發覺,即便寫一千字,能做到文從字順就很了不起了。在此基礎上,若還能做到準確、情真意切,不管在哪個行業、單位,都可算是筆桿子了。 不能只因大爺寫得好就認定是假的、是AI創作的,畢竟生活中確實有天賦異稟之人,因各種原因被埋沒,后來意外發現自己的天賦,民間也不乏一出手就驚人的高手。 就像在馬拉松圈子里,每隔幾年就會有個普通人突然嶄露頭角,此前從未跑過全馬,第一次參賽就能跑到3小時,稍加訓練就能破三,甚至能達到2小時30分的成績。從感情上講,我傾向于認為這篇文章是大爺的真情流露,但理智上,我還是很懷疑,畢竟這些年反轉的事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