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作為清初詩壇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在詩歌理論上力倡 “神韻說”。 這一學說主張詩歌的意境應如清水芙蓉般自然淡遠,于含蓄蘊藉中透出悠長韻味,追求那種 “言有盡而意無窮” 的味外之旨。 清康熙元年,彼時擔任揚州推官的王士禎,在一次公務途中路過真州。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觸動了他的詩興,于是揮筆寫下《真州絕句》組詩五首。 下面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此詩寫真州城南江邊一帶傍晚的風景風情,極饒詩情畫意。詩人自己在《漁洋詩話》中就提到,此詩后幅“江淮間多寫為畫圖”。 《真州絕句》 王士禎〔清代〕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這首詩的大意是: 江邊上居住的大部分是以捕魚為生的人,在楊柳依依的路邊和菱角飄香的塘堤上房屋稀稀疏疏的分布著。 最好的時候就是太陽西落風停下來的時候,半個江邊的樹都被染成了紅色,漁民們泊船上岸,提著一天辛苦勞累打來的鱸魚,散落在江樹下叫賣。 真州,即今江蘇儀征縣,位于長江北岸,揚州西南。明清之際,為揚州去金陵(今南京市)的交通要道。城南沿江一帶,風景幽美,過往船只常停泊于此。 首句直接點明了地點與人物,即江邊居住著眾多以垂釣為生的漁人。此句簡潔明了,勾勒出一幅漁人江畔而居的寧靜畫卷。 次句進一步描繪了漁家周邊的環境。柳陌,即柳樹成蔭的小徑;菱塘,種植菱角的水塘。 “一帶疏”,既寫出了景物的疏朗有致,又暗示了漁家生活的寧靜與淡泊。柳陌與菱塘的交織,形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畫卷。 三句筆鋒一轉,將讀者的視線引向了一個更加寧靜而美好的時刻。日斜,即太陽西斜;風定,即風平浪靜。在這個時刻,江面平靜如鏡,陽光灑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切都顯得那么寧靜而美好。 結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半江紅樹,既寫出了夕陽映照下江畔樹木的絢爛色彩,又暗示了漁家生活的紅火與繁榮。 而“賣鱸魚”三字,則將漁家的生活氣息展現得淋漓盡致。漁人在日斜風定之時,將捕撈的鱸魚拿到江邊出售,既滿足了生活所需,又增添了詩意與情趣。 詩人獨獨拈出鱸魚,顯然不是“有聞必錄”式地寫一般賣魚情景了。 西晉時,吳中士人張翰在洛陽做官,秋風起,想起家鄉的鱸魚膾、莼菜羹,便辭官歸去。 在這里,詩人便借用了這個典故,既深化了詩中清遠閑適的情趣,也表達了詩人對逸然自在的境界的神往。 此詩清新自然,淡遠幽雅,生活氣息濃郁。詩人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寧靜、祥和的漁家生活畫卷。 江干、柳陌、菱塘、紅樹、鱸魚等元素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圖,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寧靜而美好的漁村之中。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