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秦漢以來形成的州、郡、縣地方三級行政制度已破壞殆盡,全國郡縣數目比漢代多了近一倍,機構之繁雜,冗官冗員令朝廷不堪重負。當時,三朝元老楊尚希說:“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書·楊尚希傳》)”一共十只羊,卻雇了九個人來放牧,可見有多么浪費資源,成語“十羊九牧”比喻民少官多,政令多變。 為節約開支,隋文帝果斷廢郡,將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改為州、縣二級制。之前,政令要經州刺史、郡守、縣令來上情下達,新制則免掉郡級流程,信息進而能更快地下到基層,基層信息亦能更快反饋到中央。同時,文帝把人事任命權收歸中央,禁止地方官自辟僚屬,且要求官員每四年必須調崗,此舉有效預防了世族干政、官員抱團等現象發生。 經濟方面,隋朝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大索貌閱”,即大范圍搜索人口后再逐一核對外貌,以防有人通過謊報年齡、殘疾來逃避稅役。該政策雖然夸張,卻能有效地將那些受地主庇護的佃戶收編為國家戶口,最終為朝廷賦稅納糧。據《通典》,隋文帝開皇元年全國有戶口三百九十九萬(581),至隋煬帝大業年間竟增至八百九十萬戶(605),翻了一倍有余。人口的暴增帶動了農業的發展,隋朝的官倉遍布黃河沿岸,以支撐官俸和備戰,民間另設有義倉,儲存百姓余糧以在荒年備用。 開皇以來,隋朝裁減了冗官,加強了集權,摸清了人口,迎來了豐收,《文獻通考》載:“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中國步入最富時代。有關“三省六部”“科舉”等隋朝其他改革成果我們于別篇詳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