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知了猴(蟬)不停爬出土的季節,每當這個季節來臨,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抓蟬、吃蟬、被蟬聲、蟬尿困擾的新聞。 有人說小樹林里抓知了猴的人比知了猴還多,也有人被媒體采訪,表示一晚上抓知了猴能賺大幾百元。
很多人可能好奇過,既然知了猴這么值錢,為什么沒多少人去養殖呢? 其實,蟬的養殖很早就開始興起了,不過它的養殖成本和養殖風險都挺高的,這可能就是現在知了猴依然這么貴的原因。 為什么知了猴現在這么受歡迎? 知了猴這種特殊的飲食,最初被人選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地區食材的可選性較少,才會被選中的! 就我觀察來看,海鮮、河鮮、甚至山鮮較多的地區,人們都沒有吃知了猴的習慣,因為收集這些食材比收集知了猴簡單高效多了。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食材的研究越來深入,漸漸地發現,昆蟲才是真正渾身是寶的寶藏食材 ,優質蛋白比雞肉、豬肉等要高很多,還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些甚至還富含omega-3等有益健康的脂肪酸。 就拿未蛻殼的食用知了猴來說,它的蛋白質含量高達72g/100g(也有些出處顯示蛋白質含量只有15%-20%),優于常見肉類,同時它還富含鋅、鐵等人體容易欠缺的礦物質。 以前人們對許多非正規的食材,通常都喜歡用油炸處理,不然估計會比較難以下咽吧,而那些高蛋白的食材,油炸之后確實是會變得香脆可口。 另外,知了猴的殼一直以來都是一種重要中藥,人們對蟬殼的收集偏好遠比吃知了猴更深入人心,很多不吃知了猴的地區,也會收集蟬殼賣錢。 市面上有兩種知了猴,分別是蛻殼的和未蛻殼的,已蛻殼的就要便宜很多,這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都覺得蟬殼是好東西,對身體有益。 總之,現在對許多喜歡吃知了猴的人來說,不是簡單的對特異飲食的好奇嘗試,而是真覺得它好吃,甚至覺得它能夠補身體。 而且由于吃蟬的人越來越多,一些餐廳甚至都將知了猴作為這個季節的特色菜售賣了,甚至還開發出知了猴面包、知了猴面等各種吃法。 所以需求量確實挺大,硬生生把這種養殖成本較高的食材吃成了有很多人養殖! 為什么蟬不好養? 我前面提到過,知了猴的養殖成本和養殖風險都比較高,這是因為蟬的生命周期太長了! 黑蚱蟬有時候也被叫作金蟬,這是中國分布最廣的蟬之一,也是最常被抓去吃的蟬,它的個頭足夠大,數量也足夠多。
很多用于養殖的蟬就是黑蚱蟬,但是這種蟬的生命周期達到3-5年,即便被人為培育,以及精心照料,它們從卵到出土也需要3年左右。 做任何生意都是一樣的,投入的時間越久風險就越高,越有可能出變故,假設蟬從播種蟬卵到收獲知了猴要三年的時間,真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另外,你養蟬還得先養樹,雖然黑蚱蟬若蟲可以寄生在許多種樹的樹根上吸食樹液,但是不同的樹木對蟬若蟲的存活率的影響很大,所以你得先種植對蟬若蟲友好的樹才行。 如果想要增加產量,你還得像對待普通農作物一樣對待這些樹,除草、施肥是不可少的,不然樹的營養跟不上,蟬若蟲的營養也跟不上。 總之,養蟬是投入比較大,風險比較高的事情,但即便如此,現在也有很多人在養,就是因為現在這個挺受歡迎的,需求量確實比較大,靠抓野生的完全不夠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