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閱讀秦漢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匈奴的能量問題。 在戰國時代,匈奴的能量并不強。姑且不說能不能打過秦兵,就連趙國的邊防軍隊都可以暴打匈奴。但是奇怪的是:到了劉邦做皇帝那會兒,西漢軍隊居然打不過匈奴,而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武帝掏空家底,也沒能徹底打崩匈奴。 ![]() 很多人于是感覺匈奴的實力有些“薛定諤”模式。 那么,匈奴的實力到底啥樣? 1、動態的歷史 其實很多人看歷史,往往存在一個毛病,那就是沒有動態思維,喜歡用靜態的視角看歷史。但其實這個思維是不正確的。 說個簡單的例子:晚清那會兒,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了清朝。但是,在明末清初那會兒,南明朝廷也曾派人出使日本,希望日本德川幕府能出兵幫助南明朝廷抗清。當時日本德川幕府不為所動。 ![]() 其實德川幕府很清楚,如果日本介入明清戰爭,很可能把德川幕府那點家底都給賠進去。 換句話說,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和甲午戰爭時代的日本,雖然都是日本,但是本質上是不一樣的。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處于封建社會狀態,而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是資本主義狀態。 所以弄清楚這一點,才好解讀戰國-西漢時期,匈奴實力的變遷。 2、匈奴早年歷史 匈奴的祖先,按照史書記載,是夏朝的后代。此外,越王勾踐的祖先也是夏朝的后代。所以很多歷史愛好者得出個結論:那就是夏朝滅亡以后,夏后氏的人有的去了南方,有的去了漠北,各自尋找生路去了。 其實胡人和漢人的差別,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據生活環境來的。生活環境是比較塑造人的。所以在中原生活的夏朝人,到了漠北,也得接受漠北的生活方式。 匈奴在先秦時期,算是很普通的游牧部族。到了戰國時期,實力也就那樣。中原各國當時忙著互相火拼,都沒看上沒啥實力的匈奴。 ![]() 這一切到了秦統一天下以后發生變化。 這一天秦始皇聽人說海外的神仙說了預言,說胡人會把大秦國給滅掉。秦始皇于是派人出兵暴打匈奴。可嘆匈奴,無緣無故成了江湖神棍胡說八道的犧牲品。 在大秦天兵的暴打之下,匈奴一度被推向亡國邊緣。所以東胡都經常來占便宜,欺負匈奴人。不過好在秦末戰亂,讓中原人沒有關注匈奴情況。并且,匈奴這時候來了個不世出的領導:冒頓單于。冒頓單于通過一番整合,以小勝大干翻了東胡,兼并東胡的勢力。同時利用中原戰亂,奪取了河套地區,這些都壯大了匈奴實力。 西漢初年,劉邦本打算解決匈奴問題。但是劉邦很清楚:此時中原的情況,不支持劉邦連年對匈奴打仗。于是之后漢廷選擇隱忍。 3、漢匈沖突 漢朝之后選擇休養生息。這期間,匈奴不斷擴張。在漢文帝時代,匈奴控制月氏故地,并且還控制了西域,并借此得到了來自中亞和西亞的商業資源支持。 此時的匈奴整合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區域,和戰國時代的匈奴,壓根不是一個狀態。所以,即便漢武帝依靠軍事手段,最終也沒能徹底打服匈奴。 直到漢宣帝時代,漢廷在西域確立統治,此時匈奴才真正向漢朝低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