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歷史周期律”,也叫“黃氏周期律”,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黃培炎提出的,指國家政權經(jīng)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huán)呈現(xiàn)出的周期性現(xiàn)象。這個周期律的時間大概是300年左右,即封建王朝大概存亡300年左右,然后舊王朝滅亡、新王朝興起,比如漢唐宋明清。 然而相比之下,歐洲卻沒有這樣的“歷史周期律”,背后原因何在?對此,想必大家都看過類似分析文章,尤其是黑格爾的評價,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存在歷史周期律、存在治亂循環(huán),說明中國不如西方“文明”。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嗎?接下來,就談一談這個問題。 ![]() 中國的歷史周期律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欲要了解歐洲為何沒有歷史周期律,不妨先看一看為何中國存在歷史周期律。當然,這個問題很大,下文只是就一些主要問題大概講述。 首先,中國沒有“王權”絕對神圣不可動搖的文化,而是可以更迭。《尚書》記載:周公告誡蔡仲治國的政治倫理準則時指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就是說上天不會親近誰,只會輔佐“有德”之人。后來,這句話演化為“天下有德者居之”,王朝失德,自然可以讓更有德之人來管理。 ![]() 其次,戰(zhàn)國到秦漢時,中國已經(jīng)逐步開啟“平民政治時代”,戰(zhàn)國時期就逐步廢除“血統(tǒng)論”,所以陳勝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隨后平民劉邦成為皇帝。更重要的是,普通平民敢于抗爭了,聚集起義甚至能讓王朝滅亡,所以才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說,統(tǒng)治者不能不對平民的有所妥協(xié)。 第三,中國是個大國,面積近乎整個歐洲,人口更是數(shù)倍或數(shù)十倍于歐洲,鑒于各地風土人情、環(huán)境等的不同,導致管理難度很高,應對的客觀問題也很多。因此,一旦稍有不慎,就會出現(xiàn)“叛亂”,甚至這種“叛亂”在一定條件下會席卷全國,從而推翻或動搖王朝統(tǒng)治根基。 ![]() 第四,任何土地都有承載人口的上限,一旦達到人口上限時,再遭遇嚴重的土地兼并,以及出現(xiàn)嚴重的天災,那么就會導致很多人吃不飽飯,甚至吃不上飯,這個周期大概300年左右。這時,基本上就會爆發(fā)起義,視土地兼并與天災的情況而論,越嚴重起義規(guī)模往往就越大。 第五,知識沒有被壟斷起來。春秋時期,孔子收徒不問出身,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了下來。后來,因為造紙術、印刷術的大規(guī)模應用,讓知識大范圍傳播,各階層都可以讀孫子兵法、可以讀治國要術等,這就為新勢力提供了人才基礎。 ![]() 第六,鑄鐵技術的擴散。漢朝的“一漢敵五胡”,原因就在于漢朝掌握先進的兵器,因此想要朝代更迭,得有相應武器。漢代實行的是鹽鐵官營,但后來王朝雖有官營鐵器,但民間也有經(jīng)營鐵器。也就是說,民間存在很多不在朝廷管控范圍內的兵器,這是起義的武器基礎。 總之,中國古代進行朝代更迭,既有理論基礎,也有群眾基礎,還有知識、兵器等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遭遇嚴重天災,自然就會爆發(fā)農民起義,然后改朝換代。或許,由于王朝人口巔峰、嚴重的土地兼并和天災大概在300年左右會出現(xiàn)交集,于是就出現(xiàn)了300年左右的歷史周期律。 ![]() 歐洲沒有周期律原因搞清楚了中國歷史周期律的大致原因,再去觀察歐洲歷史,那么就會知道歐洲為何沒有歷史周期律了。 首先,改朝換代的思想基礎 歐洲早期沒有“王權”概念,完全是武力為王,誰武力強大誰是王。后來,歐洲逐漸形成了“神意”加“血統(tǒng)”的王權模式,但根本上還是“主權在神”。也就是說,任何國王想要合法,必須要有教皇代表上帝冊封,否則不合法。至于國王,必須要有相應血統(tǒng),不是誰都可以成為國王的。 ![]() 比如,簽署大憲章的約翰王,就曾被教皇開除教籍,所有教堂停止圣事,嬰兒不得受洗,死人不得安葬,婚姻不得認可......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武器推翻失去“神”支持的約翰王。同時,在來自法國諾曼的威廉一世征服英國之后 ,英國歷代國王或多或少的都有威廉一世的血統(tǒng),比如都鐸王朝創(chuàng)始人亨利七世為了彰顯血統(tǒng)合法性而娶約克王朝的女繼承人。 因此,歐洲完全沒有農民起義、改朝換代的思想基礎,一切都聽上帝的。即便教皇與國王利益不一致,而將國王開除教籍,最多也只不過換一個有著相應血統(tǒng)的人來做國王。 ![]() 其次,改朝換代的制度基礎 秦漢之后,中國成為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已經(jīng)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國家”,全體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沒有封建領主這個“中間商”。 但在漫長的古代,歐洲卻是真正處于“封建時代”,即大致像周初那樣分封,百姓分屬于不同的封建領主。反之,百姓一方面被不同領主“分割”,一方面被不同領主“控制”,根本不可能聯(lián)合起來對抗封建統(tǒng)治者,而單獨某個領主的百姓起義,也因力量分散不可能取得勝利。 其實,歐洲長期存在的不是自由農民,而是“農牧”,直到大航海前后才廢除,俄羅斯近代才廢除。 做個類比,商周時期的中國,為何鮮有農民起義?原因很簡單,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當時還處于封建時代,貴族說了算。因此,歐洲鮮有農民起義,不是代表制度先進,而是制度落后。 ![]() 第三,改朝換代的知識兵器 在知識、兵器問題上,歐洲嚴重缺乏相應基礎,雖然西方歷史敘事非常宏大,但卻是空中樓閣。 知識上,歐洲古代客觀上是教士和貴族壟斷,因為一無造紙術、二無印刷術,不可能大規(guī)模傳播知識的。其實,從歐洲語言中可以看到濃重的貴族氣息,比如英語中的牛和牛肉就是如此,漢語中卻有濃郁的平民氣息。也就是說,平民學不到知識,導致認知極其有限,只會被困在宗教神話和貴族統(tǒng)治中。 ![]() 兵器上,歐洲古代也是長期被壟斷,因為14世紀前才學會中國的鑄鐵技術,大概鴉片戰(zhàn)爭后才學會高爐冶鐵技術,之前是“塊煉鐵”,根本不可能給平民造反者提供充足的武器。關于塊煉鐵與鑄鐵的不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筆者以前文章了解,在此就不啰嗦了。 因此,歐洲缺乏歷史周期律的知識普及和兵器技術擴散的客觀基礎,這些東西都被貴族壟斷。 ![]() 綜上,中國有歷史周期律,歐洲卻沒有歷史周期律的原因,不是因為先進、不是因為文明,相比中國而言,是因為社會整體進化程度不足,一方面長期處于貴族政治階段,一方面長期處于神權時代,且沒有孕育出真正的民本思想等。 最后,大致搞清楚歐洲為何沒有歷史周期律后,再看西方歷史敘事,就會看到兩者之間存在明顯“誤差”,即西方歷史敘事水分較多、歐洲古代歷史被過度美化,因此如今有必要重新審視西方歷史敘事。任由被過度美化的歷史流傳,豈非禍害后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