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故事。 和我同小區的老劉,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 兩個孩子讀書成績,都很好,都從本縣的重點高中畢業。 在高中畢業時,兒子過了本科線五十多分。 一家人還為此,慶祝了一番。但是接下來的操作,讓人摸不著頭腦——老劉讓兒子走提前批,簽約本地的鄉鎮衛生院,并且是專科學校培養。 這就意味著,老劉的兒子,拿著很高的分數,讀了一個專科。然后在畢業后,到衛生院上班。 看起來一切都不錯。但是老劉忽視了兩件事:第一,兒子的理想,是要去大城市發展,對小地方的拒絕的;第二,本地衛生院,是差額撥款的編,并且要待夠六年。 當兒子畢業后,上班一年,就頭也不回地離開鄉鎮,去了廣州。為此,兒子賠償了一筆違約金,并且這筆錢是貸款來的。 接下來是女兒高中畢業,同樣過了本科線。 老劉認為去了名氣大的高等學府就行了。結果在專業上沒有研究,女兒落到了土木專業。 一個女孩子,要在工地干,想起來就頭大。 老劉的女兒,因為專業問題,整天吵吵鬧鬧。 想起一句俗語:父母的格局,兒女的結局。 有時候,父母的一個錯誤決策,會毀掉孩子的大半生。 而父母做出錯誤決策的根本,是因為父母沒有吃“研究高考”的苦。對于高中升學,父母是一知半解的,只知道看成績,而對專業,學校,提前批等,毫不知情。 孩子在學校,認認真真讀書,父母卻只是觀望,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卻不知道,父母此時,應該下大功夫,把升學的問題搞清楚。 很多高中學校,會給兩本書,介紹全國的大學,錄取的方法等。而很多父母,看都沒有看一眼。 而父母的輕松,無形之中給孩子帶來了無盡的壓力。 02 如果你是子女,到了中年就會明白:父母不愿吃的苦,有80%會落在子女身上。
很多父母,自己混得不怎么樣,就逼著子女成才,混好一些。 父母的想法沒有錯,但實際行動,卻遠遠不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很多父母沒有搞清楚,對子女的培育,變成了一廂情愿。 首先,讀書的苦,父母沒有吃過。父母也只是讀了初中,就去打工了。讀書起家,父母的成績很糟糕。 父母讀書少,打工也難。就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然后逼著孩子讀書。
結果,孩子聽著游戲的聲音,哪有心思讀書。孩子的成績,也不會好。 然后,養老的苦,父母沒有任何應對辦法,就坐等子女養老。 父母把養兒防老看得很重。兒女成年后,每個月都給父母一筆養老錢,這負擔是很重的。 本來,父母應該自己想辦法退休。可這樣的苦,一晃就轉移到子女身上了。 還有,積德的苦,父母是不會在乎的。父母很自私,不管爺爺奶奶,也不會和鄰居友好。 子女長大了,在村里被人指指點點。村里人都說:“看啊,那就是拋棄老人的某某的孩子......就是上次偷東西、還打官司那個人的孩子。” 如果孩子要去考公、當兵等,可能因為父母政審不過關,失去了機會。 還有很多的苦,父母避開了,但是到子女這里,就無法回避。 比方說,賺錢的苦,父母不要,就一直窮,導致子女沒有人生的資本;鍛煉的苦,父母不愿意吃,就一直病懨懨,子女在醫藥費上,開銷會很大;帶娃的苦,父母不愿意吃,子女結婚后,壓力會大很多;夫妻經營家庭的苦,父母聽之任之,子女就成長環境很糟糕。 古人有言:“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一家幾代人,本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但實際的因果卻反著來,真的令人害怕。 03
以上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吧。如果父母們,能夠深度理解,并且做到,那么家庭的格局就會是這樣的:父母吃得苦中苦,子女就是人上人。 父母吃苦,本質上是夯實家庭基礎,托舉子女。 具體來說,建議父母們做六件苦事。 第一,就算父母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是在逼著子女讀書的時候,父母也要一起來讀書,營造一個書香家庭。 陪讀不僅是給子女創造讀書機會,也是給父母和書本拉近距離。 第二,父母早早安排退休的事情。有了退休金,以后老了,在經濟上不給子女壓力。 第三,做一對恩愛的父母,給子女好是婚姻觀,子女成長的期間,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第四,堅持積德積福,讓子孫都能夠身在福中,堂堂正正做人,處處遇貴人,得到社會的關愛。 第五,多研究社會的發展趨勢,放大自己的格局。父母的格局大,規劃好,子女的未來才會走遠,少走彎路。 第六,吃背井離鄉的苦,去尋找一個適合長遠發展的地方安家。子女就不再經歷“家貧走他鄉”的苦了,一出生就在“羅馬”。 “泡茶效應”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其實是父母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是子女和父母互相影響,互相成就的過程。 04 家,是一個最小的單位,也是一個最長久的單位。 只有單位上的每個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反向是對的,才會欣欣向榮。 做父母的,既然選擇了生兒育女,就不要自己不努力,反而變成子女的累贅。 俗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一個家,有了厲害的父母,子女才可能更加厲害。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