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誕生于長江下游沖擊平原,靠近錢塘江水系流域,距今5300-4300年,誕生了精美的良渚文化玉器文明。 在浙江錢塘江流域,比良渚文化更早的是跨湖橋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800年,跨湖橋文化更早,早于河姆渡文化,距今8000-7000年,是浙江省境內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跨湖橋遺址2001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跨湖橋遺址位于杭州蕭山湘湖湖底,經過1990年和2001年兩度發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動植物標本、及極少量的玉器,這些玉器可能是跨湖橋先民的配飾。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玉璜和玉管: ![]() ![]() ![]() ![]() ![]() ![]() 這說明,在跨湖橋文化時期(距今8000年左右時)長江流域,就出現了玉器,這要比良渚文化玉器的出現早了3000年,這應該是良渚文化玉器的最初雛形之一,跨湖橋文化應對后期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有影響和交流。 對比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的小南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紅山文化最早的玉器雛形,雖然數量較少,但器型已足夠豐富,出現了玦、環、管、珠、璧飾、錛、匕等器型。小南山玉器產生距今10000-8000年,是中國遺址發現最早的玉器。與此同時,或者稍晚一些的內蒙古興隆洼遺址,距今8000年左右,也出土了玉器,器型有玦、珠、匕、斧、錛等,玉器的特點是進行了表面拋光,玉器更加精美。 ![]() 興隆洼出土玉玦 時間跨度上,南方的跨湖橋遺址時間與北方的興隆洼遺址幾乎同時,但跨湖橋遺址僅發現少量玉器,器型也比較單一——玉璜形或管形配飾。 玉質材料上,北方紅山地區玉器的材質多選擇透閃石玉料,質地較硬,光澤較好,而跨湖橋遺址的玉器選用當地云母石,質地較軟,顏色深褐色。 加工工藝上,北方玉器器型多樣、玉料質地較硬,也決定了紅山早期玉器加工工藝技術的復雜性,線片切割、管鉆、桯鉆、打磨等技術都已經出現。跨湖橋文化時期玉器也出現了切割、打磨技術,但鉆孔技術還比較落后,可能是用手拿堅硬的利器燧石、骨器進行鉆孔,深的孔就雙面鉆孔,淺的孔就單面鉆孔。 從上面的對比看出,北方紅山文化地區的玉器誕生時間要比長江流域下游良渚文化范圍(包括更早的跨湖橋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內玉器最早誕生時間早近兩千年,器型也更豐富,工藝也更成熟,玉料也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