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于分封制的理解,往往認為秦始皇以后,分封制就沒了。古代史官也認為,秦以后,“封建變郡縣”(這個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國,就是分封制)。但是實際上,古代中國歷史,也可以理解成分封制和郡縣制如何均衡才更好的歷史——比如曹魏沒有分封制,導致司馬家篡權成功。而司馬家搞了分封制,又導致八王之亂。 ![]() 即便這樣,分封制和不分封的優劣也一直爭議:比如明朝初年和清朝初年,明清都一度搞過分封制:前者導致了朱棣推翻建文朝廷,后者也爆發了三藩之亂。 在中國歷史上,周朝、西漢和唐的分封制(就是節度使制度)最為典型,那么這三者有什么區別? 1、背景差距 和西漢、唐朝相比,西周的分封,屬于典型的畫大餅。西周的分封,其實就是天子把宗室和功臣,分封到蠻夷那里,并利用西周的名頭嚇唬這些蠻夷。 當然西周這么搞,也是吸收前朝教訓——商朝那會兒,商朝要求周邊蠻夷以諸侯(方國)的名義給商朝進貢。一開始周是商的方國。只不過,周逐漸做大,最終推翻了商。因此周朝吸收商的教訓,開始安排宗室和功臣去接管這些蠻夷——說白了,周天子覺得,自家人只要掌握了蠻夷,那大周朝何愁做不到千秋萬世? 所以西周的分封,有點開荒的意思。 ![]() 西漢的情況和西周不同。 劉邦親身經歷過戰國時代的結束以及秦的崩潰。劉邦從現實出發,認為漢廷的行政能力有限,想要直接統治如此龐大的帝國,肯定容易出事兒。所以劉邦從分封+郡縣并行的思路出發,在消滅外姓諸侯以后,宣布只有劉家人才能做諸侯王。 當然,這個分封制,在文帝那會兒得到改良:就是漢廷可以通過一些名義,逐漸收回諸侯王土地,然后冊封更近的宗室做諸侯王。 其實我其他論述西漢分封制的文章,真有讀者很無知表示:明清都能直接統治比漢還大的地盤,憑啥說漢做不到?其實這種人是學不明白任何學科的——任何學科,都需要有個動態思維。 所以西漢的分封制,有種權宜之計的意思。 再說唐朝的節度使制度。 唐的節度使制度是李隆基設計出來的,節度使一開始屬于臨時工,就是臨時根據朝廷的授權,管理一個地區的軍事、行政、財稅這三大權,并借此整合力量和胡人干仗。但是安史之亂以后,唐廷對于節度使的管理也處于松散狀態。并且,節度使也出現了父子相傳的狀態。到了唐朝最后那幾年,唐廷甚至還冊封節度使楊行密為諸侯王。后世根據這些,綜合得出:節度使制度,其實最終演變成了特殊的分封制度。 ![]() 因此節度使制度演變成分封制,其實更多是朝廷的一種無奈。 2、身份差異 當然,這三種分封制,或者說準分封制,還有一個差別在于身份問題。 西周的分封制,不少諸侯是功臣——也就是天子家族之外的人。 西漢一開始的分封制也和西周差不多。但劉邦知道西周的歷史,所以信不著外姓諸侯王。因此韓信等諸侯王最終都被劉邦設計害死。之后在西漢,原則上只有劉家人能當諸侯王。 而唐朝的節度使,基本上都是武將。而且傳承并不完全是父子相傳,也有節度使把職務傳給部將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