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昔聞洞庭水”
《戰國策·魏策一》:“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 足 保 也;是 伯 王 之 業,不 從 此 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
松顏客曰:老杜此句,憂唐也,故下有“吳楚東南坼”,有“戎馬關山北”句。
2、關于“吳楚東南坼”
《史記·趙世家》:“(幽繆miù王)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臺屋墻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饑,民訛言曰:'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span>
《資治通鑒·周紀四》:“淖zhuō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誡焉,何得無誅!’
《岳陽風土記》引《荊州記》:“君山上有道,通吳之苞山。今太湖亦有洞庭山,亦潛通君山,故得名耳?!?/span>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八《湘水》:“(洞庭)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石穴,潛通吳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span>
《杜詩詳注》引葉秉敬說:“或疑洞庭楚地,何遠及于吳?考《荊州記》,君山在洞庭湖中,上有道通吳之包山。今吳之太湖,亦有洞庭山,以潛通君山,故得名。
松顏客曰:老杜擅“言在此意在彼”,此句豈止“洞庭岳陽潛通吳楚”之地理考據,言“地坼”之變也,再憂于唐也,乃有下文“戎馬關山北”句。辛棄疾《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有:“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稼軒知老杜意也。
3、關于“乾坤日夜浮”
《杜詩詳注》引葉秉敬說:“或疑 '乾坤 日 夜浮’,有 似詠海。考《水經注》,洞庭湖廣五百里,日月若出沒其中。又《拾遺記》,洞庭山浮于水上。方知杜句所云,皆是洞庭本色?!?/span>
《水經注》卷三十八《湘水》:“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之出于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又有:'凡 此 四 水,同 注 洞 庭,北 會 大江,名之五渚。
《戰國策》:秦與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
唐張說《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span>
朱自清《如何讀懂古詩之用典》:“又,'乾坤日夜浮’(五律,杜甫,《登岳陽樓》是用《水經注》)?!端涀ⅰ返溃?洞庭湖廣五百里,日月若出沒其中。’乾坤是喻體,日夜浮是喻依。天地中間好像只有此湖;湖蓋地,天蓋湖,天地好像只是日夜飄浮在湖里。洞庭湖的廣大是意旨?!?/span>
松顏客曰:曹操所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并證以上。
4、關于本詩作時
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離夔州,出三峽,經江陵(今湖北荊州),到公安。因公安變亂,是歲冬,乘船過岳州(今湖南岳陽),作此詩。老杜時年57歲,一年后,于湘江耒陽小舟逝世,終年59歲。
5、關于“戎馬關山北”
按:768年老杜不獨言“戎馬關山北”,其《夜聞觱篥bì lì》又言“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 。蓋767年吐蕃兩入寇,桂州山獠反,768年之夏 楊子琳反成都。
《舊唐書·代宗本紀》,大歷二年九月“吐蕃寇靈州(按,在今寧夏),進寇邠州(按,在今陜西)。詔子儀率師三萬,自河中鎮涇陽,京師戒嚴……十月戊寅,靈州奏破吐蕃二萬,京師解嚴”;大歷三年八月“壬戌,吐蕃十萬寇靈武(按,在今寧夏)……丁卯,吐蕃寇邠寧(在今陜甘一帶)?!?/span>